文丨彭长征
图丨深圳下午茶工作室
![]()
深秋的桐乡石门镇,空气中弥漫着稻谷与桂子交织的甜香。
从这里走出来的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其漫画属于中国写意画,以简笔水墨的形式表现日常琐事,形成平实隽永的个人画风,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是上海中国画院实至名归的首任院长,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装帧设计家。
今年适逢丰子恺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为纪念这位充满智慧与温情的艺术家,在雄起艺术策划的“彭长征眼中的100位文化大家”系列创作采风中,我们一行三人,怀着敬仰之情,循着《缘缘堂随笔》的墨香,踏过青石板铺就的窄巷,我们便站在了白墙黛瓦,绿树掩映的缘缘堂的门前。
![]()
江南院落门楣上“丰子恺故居”和华君武题“丰子恺漫画纪念馆”几个字淡然如画,个性十足,如两位大师笔下漫画般生动,却透着时光沉淀的深刻,这便是我惦记多年要拜访的地方了。阳光透过枝叶,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若先生笔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意境。
仰望“缘缘堂”匾额,忽然懂得先生为何以“缘”为名?
有文献说,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就这样诞生了。
![]()
这缘缘堂的一草一木,既有先生的艺术雅趣,更浸透着他对生活的挚爱。他的许多漫画与文学作品,如《高柜台》《最后的吻》《歪鲈婆阿三》《四轩柱》等等,都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这些作品,让人深思,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石门湾的生活点滴给予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而这里,也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
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颠沛流离、九死一生的他,在1938年逃难江西时,他得知“缘缘堂”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丏尊辞世时,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流亡以后,我每逢在报纸上看了关于石门湾的消息,晚上就梦见故国平居时的旧事,而梦的背景,大都是这百年老屋。”先生曾如此写道。抗战时期,他以笔为枪,宣传抗战。和平时期,他以饱含激情之笔歌颂祖国,歌颂人民。
![]()
解放后的特殊时期,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在上海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一团蜷缩的身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他仍有一颗爱国之心,一生以国为家。
他曾说:我是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已近知命之年的,三男四女俱已长大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
![]()
他认为: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弄得像机器人一样,失却了孩子原有的真率与趣味。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难怪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时光隧道里穿越来的这些话,振聋发聩,让人深思。家的暖意、童年的本真、友情的醇厚,静静流淌于笔端。丰子恺始终以赤子之心看世界,于是画笔成了镜子,一笔一画,无不体现对生命本真的珍视。
![]()
院落中央,丰子恺先生捧书而坐的雕像,刻有“人生短,艺术长”六字箴言,体现了他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成为参观者进入纪念馆时首先看到的标志性形象,更是游客感悟其艺术理念的起点。当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眼前,我却想到了那张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的黑白照片。
正厅陈设着先生生前用过的书桌、藤椅,墨迹未干的稿纸仿佛还叠在案头,笔洗里残存的墨色,似在诉说那些秉烛夜画的岁月。最触动人心的是西厢的“画室”,墙上挂着先生的漫画真迹《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寥寥数笔,便将人间烟火勾勒得鲜活,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不简单,平和而阔远。
![]()
后院有一方小池,池边假山嶙峋,先生曾在此养鱼种菊。池畔立着块石碑,刻着先生手书“护生”二字。他曾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信守诺言,完成了弘一法师的遗愿和师生间灵魂的相约的作品《护生画集》。书中不仅展现了对万物生命的慈悲,也传递了“护生即护心”的深刻理念。此刻,池中锦鲤摆尾,似在应和先生笔下“鱼儿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的童真。
我想,人生如画,一笔一画皆是缘起;世事如书,一页一页写满慈悲。这座江南小院,不仅安放着先生的肉身,更栖息着他笔下那个永远温柔、永远好奇的灵魂。
![]()
如今的石门镇、乌镇和整个桐乡,随处可见先生的印记。以他命名的道路和商店、印着他画作的白墙、甚至各高速公路和高铁站点、宣传标语都是灵秀的“丰体”书法。在乌镇戏剧节的海报上,我也见到了那个叫徐冰的所谓“当代艺术家”,不知天高地厚的“篡汉字”“污汉字”“伪汉字”书法,正在装神弄鬼,招摇过市,大行其道,传统的弘扬和文化的污染就这样悄然来到我们的眼前。两相对照,无丑不成美,无恶不显善,世事如此平衡且妙曼。这正是先生深爱的故土对他的回馈,一种深沉的敬仰和尊重。
![]()
出了院落,是丰子恺之女丰一吟题字的木场桥,桥两端的老房子依然有人居住,树影摇曳,别有一番风味。这些老房子与河流紧紧依偎,显得倔强而静谧。站在桥上,望着缓缓流淌的京杭大运河,我忽然明白了缘缘堂对丰子恺意味着什么。这里不仅是他的居所,更是他艺术长河的发源地。先生早已远去,但他的艺术,他留给世间的美与善,却如同这运河之水,静静流淌,永不枯竭。
![]()
就在此时,“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正在北京画院展出。
“无限清凉”灵感源自丰子恺与思想家马一浮之间一段颇具禅意的对话。当年丰子恺有意创作《无常画集》,马一浮淡然点拨:“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此言如清风拂面,令他“顿觉清凉”,从此以平常之心观照世间,在瞬息中捕捉永恒。展览以“无限清凉”为题,分为“诗意之情”“护生之心”“童真之趣”“闲逸之韵”四大板块,并辅以书信、手稿、文献展品以及多种互动体验,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展览空间,将丰子恺温润通透的艺术世界娓娓道来。
![]()
与此同时,上海的程十发美术馆“人生短,艺术长”丰子恺艺术展,呈现了丰子恺的经典书画、重要文献等展品近200件,其中多件家藏作品首次面世。展览以“诗意之心”“赤子之心”“悲悯之心”“爱国之心”四个板块,多维展示丰子恺书画艺术的诗意、谐趣与哲理。
丰子恺之孙、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丰羽说:这四颗心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祖父所有作品的四个特点,那就是“中正平合”。中是中式的、传统的、中国特色的;正是正面的、正义的、正气的、正能量的;平是平淡的、平静的、平和的、平易近人的;合是融合的、结合的、统合的,东方与西方艺术的结合,义理与趣致的融合,阳春白雪与四方大众的统合。
![]()
我想,生命短暂,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牛人也好,凡夫也罢,谁也不能阻挡生命的步伐。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皇帝希望臣民称呼万岁,活过百岁的有几个?听说有人统计过,近年来50岁左右英年早逝的企业家已超过万人。
很多人在生命后期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晚才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这么快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丰子恺用“人生短,艺术长”六字箴言是要让生命活得有价值,而艺术的生命可以很长久。
今夜,无论是桐乡,还是北京和上海,想必那一钩新月依旧会升起,清光如水,天涯此时,洒向这人间万千的缘。
![]()
【彭长征后记】
文化大家们犹如一座座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为后生立德之标杆,崇艺术之典范。这个系列一部分为回忆和追思已故去的前辈风范所写,在讲述我与这些大家们交往时的回忆和记录外,更多地着思考大家们为人、为艺的态度和精神。另一部分是目前仍活跃在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着重以我与他们的趣闻逸事或艺术合作,反映出大家们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背后可见当代社会的风气与大家风骨,浓缩着现实的点滴记忆,这是否可以把我们带进一个时代、一片天地、一种文化,让我们看到一种人生、一种人格、一种命运……尽管大家们的文艺领域各异,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真挚表达,让我们体会他们精神世界与创作灵感的源泉。
这些老一代文化大家,用他们堪称垂世楷模的文品、艺品、人品,用他们永远追求真理的思想和精神,在写着“人”字,写端正的“人”字……把“人”字写得又正又好,应是我们从这100位文化大家的故事里“听”到的最美的旋律吧。
![]()
![]()
☆ 本文作者简介:彭长征,漫画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国家领导人网络漫画倡导者和作者、文化策划人、雄起艺术创始人、创意人物水墨画开创者。解放军战士文艺奖、全军文艺调演奖、中央电视台全国漫画大赛奖、中央电视台全国戏剧小品大赛奖、日本《读卖新闻》国际漫画大赛奖等得主。曾为《解放军报》《中国漫画》《南方周末》等哲理漫画专栏作家,多次出任全国漫画大赛评委。《快乐》等4幅哲理漫画入选全国高考作文题和政治题。近年来,出版各类艺术专著十余部,举办个人作品展和全国巡展30多场次,策划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国际交流百余次,发表艺术评论数十篇。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漫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成都市慈善总会艺术顾问等。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