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铆足了一股劲,要离开西海固。那是宁夏南部山区,“天无飞鸟、地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贫瘠之地。
高中毕业那年,她花了好几宿时间说服父亲,搭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福建务工。三年里,她不敢回家,生怕被父亲拦住,不再让她出门。
因为母亲生病,王文娟回到西海固,结婚生娃。很快,她便和丈夫“二出西海固”,出去闯世界。
“那都只是暂时的‘逃离’,不是真正的离开。”为了下一代,王文娟决定“三出西海固”,举家迁至银川附近的闽宁镇——福建对口帮扶建起的新家园。这次,她在家门口、在厦门来的企业里实现了梦想,从普通女工成为企业合伙人。
10月13日—17日,本报记者随厦门湖里区委宣传部、银川永宁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山海共潮生——湖里区闽宁协作大型融媒体采风团”走进闽宁镇蹲点调研,听到许多王文娟这样的姑娘,讲述她们“出西海固”的故事。
![]()
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新家园——闽宁镇。
“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第一次离开西海固,王文娟初到福建务工,傻眼了——电子厂车间里,工人们个个手速特别快,她看得眼花。
在那之前,王文娟熟悉的,只有大山、窑洞、牛羊和土豆。她叹道:“在福建,五十多岁大婶子都打扮得很漂亮,干活利索得很,赚钱不比年轻人少。在我们老家,这年纪早就安于现状了。”
![]()
西海固的土灶,是王文娟熟悉的童年记忆。(王文娟 供图)
2002年,高中毕业的王文娟没考上大学。一位曾到山里支教的福建老师鼓励她,“没考上没关系,但至少你要走出去,不能一辈子束缚在山里。”
王文娟的确不愿一辈子困在山里。她生活在西海固腹地——西吉县白崖乡,黑窑洞村,顿顿吃土豆蘸盐,“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衣”是家家户户的常态。每个周末,她和弟弟都要赶着毛驴,挂上4个铁桶,到两公里外,来回好几趟驮水,攒够家里一周的用水。
![]()
吃水是大难题,过去当地居民取水要靠肩扛驴驮。
当西吉县组织当地青年去福建务工时,王文娟立马报了名。刚下火车,支教老师已经在车站等候,给她买了一大兜生活用品,里面有晒衣架、短袖、痱子粉等。
初来乍到的兴奋褪去,王文娟便意识到差距,车间主管告诉她,按她这手速,很难有工厂会接收。
“福建人喜欢唱《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就是靠敢打敢拼过上好日子的。”王文娟写信给父亲说,“走出大山是对的,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决定要改变的王文娟,用了三个月,赶上大家的手速,两年后当上组长。她颇自豪,“打工三年,我给家里寄回14000多元,一大笔钱啊!”
![]()
图为高中时,王文娟(右一)和福建支教老师(右二)的合影。
“大海无边无际,就像梦想”
因母亲生病,王文娟回到西海固,结婚生娃后,又和丈夫一起再出西海固,到城里务工。
孩子快要上学了,王文娟跟丈夫说,“不行,为了下一代,咱们得想办法搬出去。”王文娟想起自己小时候上学,一间教室里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孩子,学校老师都得出去给人掰玉米才能活。四年级只能到乡里读,每天走五六公里山路,“天一黑,北风呼呼吹,山路上越走越害怕”。
2013年4月8日,王文娟牢牢记住了这个日子——“三出西海固”,全家搬迁至闽宁镇福宁村。彼时的闽宁镇,在福建对口帮扶下,经过10多年建设,已是个美丽家园,车站、医院、学校、集市样样俱全,社区里绿树成荫。搬到镇里不久,王文娟看到福建来的企业在招工,当场报了名。
响应闽宁协作号召,厦门企业家黄琦超携手泉州企业家许上等,买地建厂,创办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贵兰”),成为闽宁镇新镇区第一家闽籍企业。车间一下子招收400多名工人,超90%是当地妇女。
裁剪、拼接、平整、熨烫……富贵兰车间里,缝纫机“嗒嗒”响,女工们曾经扛锄头的手,如今穿针引线,一个月能挣3500多元。
曾在福建务工三年的王文娟,干活爽快细致有章法,很快晋升为成品包装、质量把控负责人。黄琦超问王文娟,“包装活计,你承包下来如何?”王文娟一口答应,“成!”
把一些生产环节,包干给有能力的员工,既提高效率质量,又提高工人收入。这是好事,但最初有员工犹豫观望,有人嘀咕“敢包干的,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二愣子’”。“过去在西海固,半年干农活半年歇着,能吃饱就满足,没有更大追求”,王文娟说,“但我不乐意这样,与福建结缘让我明白,爱拼才会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普通女工,到成为企业合伙人,有股闯劲的王文娟把日子过得红火,买了新车,买下两套新房。在富贵兰,车间能手、企业合伙人也越来越多起来。车间外,已看不到自行车了,几十辆员工自己的小汽车排成排,开车上下班在这已不是新鲜事。
4个孩子很羡慕王文娟见过大海,孩子们问她“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王文娟说,“大海无边无际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
图为王文娟正在车间工作。(富贵兰 供图)
蹲点手记
“为了孩子”
有一年春节,黄琦超纳闷了,提前给员工放假,大家却不乐意。有员工找她,“厂里放假了,咱孩子们咋办?”
扎根闽宁镇已有10多年的厦门女企业家黄琦超,突然明白,大家担心的是,“四点半课堂”跟着放假了,孩子学习没人辅导。
富贵兰车间的女工,基本都是从西海固山区搬迁而来,大多不识字,更不会辅导孩子作业。厦门企业把厦门的“四点半课堂”,搬到了闽宁镇。富贵兰车间旁,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开设“四点半课堂”,请来老师免费为员工孩子辅导学习,教他们唱歌画画。高峰时,每天有100多个员工孩子,放了学就到这来。
为了这些孩子,那一年,富贵兰车间比原计划推迟了半个月放假。
在闽宁镇蹲点采访的5天,我问了很多西海固移民,是什么让他们下定决心要搬出来。“为了孩子”,几乎每个人都告诉我同样的答案。
就在上周,厦门湖里区总工会与银川永宁县总工会签了个协议,其中一项重点内容,就是要协助富贵兰、闽宁产业园等重点闽籍企业,帮助他们更贴心地办好爱心托管班。依然是为了孩子。
从西海固到闽宁镇,人们用双脚走出的,不仅是一条生存之路,更是一条让下一代能够奔向远方的希望之路。闽宁协作、山海携手,滋养的不只是当下的生活,更是未来的梦想。
“妈妈亲手做的校服,穿在了我的身上,她的梦想实现了,而我的梦想,在更加广阔的天地。”王文娟的女儿,前不久刚写下一篇作文——《梦想》。
厦门日报特派记者 詹文
通讯员 刘靖虹 王春华 刘方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