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前言·】——》
高滔滔,这位北宋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被史书称为"女中尧舜",一直被美化为贤明的女政治家。
北宋王朝的灭亡,表面看是党争不断,实际上却是这位看似贤德的太后在八年摄政期间埋下的祸根。一个女人的政治决断,真能改变一个强大帝国的命运吗?
![]()
高滔滔政治舞台的崛起
高滔滔生于1032年,曾祖父高琼是澶渊之战的功臣,祖父高继勋则被誉为“神将”。
母亲是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也是宋仁宗皇后曹氏的亲姐姐。这样的家世给了她极好的政治资源。
宋仁宗将侄子赵曙接入宫中,而高滔滔也因姨母曹皇后的关系住在宫里,这位出身显赫的女子从小与赵曙(后来的宋英宗)青梅竹马。
1063年,当赵曙登上皇位成为宋英宗时,高滔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
在成为皇后的那些年里,高滔滔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个安分守己的妻子。
![]()
她聪明地没有干预朝政,而是专注于宫廷内务,为自己日后的政治生涯积累人脉和经验。这种低调做法让她在宫中获得了"贤后"的美誉。
1067年,宋英宗因病离世,这对高滔滔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
她摇身一变成为“皇太后”,但有意思的是,在接下来的宋神宗赵顼在位的18年间,她依然保持着不干政的姿态。
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不是因为她真的对权力没兴趣,而是她深知神宗性格刚强,此时不宜与之正面冲突。
![]()
当1085年神宗突然病逝,留下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继位时,她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政治机会。
作为太皇太后,她顺理成章地开始垂帘听政,控制了整个北宋的权力核心。
这位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表面上看是机缘巧合,实则是她多年来的精心准备。
只是,掌握大权的高滔滔很快就显露出了她在政治决断上的致命缺陷——她擅长宫廷斗争,却对国家治理缺乏宏观视野。
![]()
新政旧人大厮杀
高滔滔掌权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元祐更化"。
这次政治行动本质上是一场全面否定王安石新法的运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清洗。
王安石的新法改革是宋神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包括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等,旨在增强国力、富国强兵。
这些改革虽有争议,但实施了18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库充盈,军力增强。
高滔滔对新法的态度极为负面,这与她的政治立场和个人情感有关。
![]()
她从来都不喜欢王安石这个人,更反感他的激进改革思想。在她看来,传统的治国之道才是正道,而王安石的新法打破了这种平衡。
为了彻底否定新法,高滔滔做了一个关键决定:召回已经隐居15年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新法的坚定反对者,被高滔滔视为理想的政治盟友。1085年末,司马光回到朝廷,立即被任命为宰相。
这位老政治家一上台就开始疯狂废除新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甚至有史料记载,他曾主张向西夏割地求和,完全放弃神宗时期的强硬防御政策。
![]()
更极端的是,当司马光在1086年病死时,他临终还要求在5天内废除免役法,这种政治偏执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政策调整范围。
恰巧的是,新法的创立者王安石也在1086年去世。
据说他临终评价司马光:"有忠心,终是无大识"。这句话意味深长,仿佛预见到了接下来保守派内部的混乱。
高滔滔和司马光的"元祐更化"看似是一场政治胜利,实则是一场战略灾难。
他们不仅全盘否定了新法的成果,还将支持新法的官员大规模清洗出政坛,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对立。这种极端做法,成为北宋政局动荡不安的开端。
![]()
保守派的“三国演义”
随着司马光的去世,高滔滔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支柱,保守派内部很快陷入了混乱。这场混乱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三国演义"式的党派斗争。
保守派分裂成了三个主要派系: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和梁焘为首的朔党。
这三个党派虽然都属于反对新法的保守阵营,但在具体政策和人事安排上存在严重分歧。
洛党的程颐是著名的理学家,主张严格按照儒家经典治国,对任何改革都持怀疑态度。
蜀党的苏轼则相对温和,认为新法有可取之处,主张选择性保留部分改革成果。而朔党则更关注边防和军事问题,主张加强北方防御。
![]()
三派之间的争斗变得异常激烈。他们不仅在朝堂上争吵不休,还利用各种机会互相诋毁、陷害。
尤其是朔党和洛党,两者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朔党指责洛党过于迂腐,不懂实际;洛党则批评朔党不尊重传统,思想不纯正。
高滔滔面对这种局面显得力不从心。她原本以为,只要废除新法,召回保守派,政局就能稳定。
但她没想到的是,保守派内部的分裂比新旧之争更为复杂。她试图平衡各方,却反而被各派利用,权威逐渐受到侵蚀。
![]()
最讽刺的是,在这场党争中,最理性的蜀党领袖苏轼反而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
苏轼主张中庸之道,反对极端政策,却被洛党和朔党同时视为威胁。高滔滔没有保护这位文化巨匠的智慧和勇气,任由他在党争中受到伤害。
保守派的这种内斗消耗了高滔滔的政治权威,也让朝政陷入了瘫痪状态。
到了1093年,当高滔滔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时,她已经无力控制局面,只能眼睁睁看着政治局势走向崩溃的边缘。
![]()
少年天子的政治清算
1093年9月,高滔滔因病去世,年仅17岁的宋哲宗赵煦终于可以亲政。
这位年轻的皇帝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软弱和无知。相反,他在高滔滔摄政期间一直被压制,心中积累了大量不满。
赵煦从小就目睹了高滔滔和保守派是如何否定他父亲宋神宗的政治遗产的。
他看到自己的父亲被描绘成一个被王安石蒙蔽的昏君,这对一个孝顺的儿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皇帝,他自幼就接受了集权思想的熏陶,而高滔滔的摄政无疑侵犯了他应有的权力。
![]()
所以,当高滔滔一死,赵煦立即展开了政治报复。他迅速清洗了保守派官员,重新启用了支持新法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章惇。
章惇是王安石的追随者,对新法有着坚定的支持。在高滔滔时期,他被排挤出政坛,如今终于等到了复出的机会。
章惇上台后,开展了一场更加猛烈的政治清算。他不仅要恢复新法,还要彻底打击保守派。
据说他甚至想要挖掘司马光的坟墓,以示惩罚,只是最终被其他官员劝阻。这种政治报复的极端程度,远超高滔滔时期对新法派的打压。
![]()
更可怕的是,这种政治清算并没有随着章惇的去世而结束。从1093年到1127年,长达34年间,新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报复循环不断上演。
每一次政权更迭,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官员调整和政策反转。政治精力完全消耗在了党争中,而国家的实际问题却无人关心。
当1127年金兵南下时,北宋朝廷已经被党争消耗殆尽,无力组织有效抵抗。“靖康之变”的悲剧,实际上是这42年政治动荡的必然结果。
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高滔滔的那个致命决定:全盘否定新法,引发无休止的政治报复!
![]()
政治素养不足的致命代价
回顾高滔滔的政治生涯,我们不禁要问:她真的如史书所称的那样是"女中尧舜"吗?事实恰恰相反,她的政治决策失误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首先,高滔滔缺乏战略视野。她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纯粹是出于个人好恶和派系立场,而非基于客观评估。
新法实施18年,已经产生了不少积极效果,特别是在增强国力方面。她一上台就彻底废除,不仅浪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果,也造成了政策的极端摇摆。
![]()
再就是,高滔滔无法驾驭复杂的政治局面。当保守派分裂成三个派系后,她没有能力协调各方关系,反而被各派利用。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能够平衡各方利益,而她却任由党争恶化,最终导致政治权威崩塌。
最严重的是,高滔滔的短视决策引发了长达42年的政治报复循环。
她对新法派的打压,导致了哲宗亲政后对保守派的疯狂报复。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北宋灭亡。
有人可能会辩解说,高滔滔的失败是因为她是女性,缺乏男性的政治魄力。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历史上不乏杰出的女性统治者,如武则天、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等。高滔滔的问题不在于性别,而在于她的政治素养不足,无法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做决策。
1085年至1093年的8年摄政期,表面上看是高滔滔的权力巅峰,实则是她埋下北宋灭亡伏笔的8年。
她的"元祐更化"看似是对王安石新法的否定,实则是对整个北宋未来的否定。这位被美化的"女中尧舜",实际上是北宋走向衰亡的关键推手。
![]()
《——【·结语·】——》
北宋灭亡的真相,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高滔滔这个被史书美化的女强人,其实政治水平堪忧,一手造成了北宋42年的内耗。
她那场全盘否定新法的"元祐更化",不光浪费了18年改革成果,还引爆了长达数十年的党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