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2681 字,读完约需 5 分钟。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需要关爱的地方。
透过这面镜子,我们有机会重新养育自己,打破代际创伤的循环。
01
就在前两天,晚上陪小壮写字的时候,又差一点走到了失控的边缘。
自从小壮上了一年级,每晚的学习任务压缩到只剩半个小时,英语和写字各占15分钟。
计划是让小壮9点洗漱睡觉,和他约定好了要8点开始学习,总觉得时间还是挺宽松的。
本来说让孩子复习写写白天学的生字,小壮想起了隔天要上的编程课,留下的两句抄写作业没写,我想了1秒觉得没啥问题就同意了。
事后回想,这个决定,似乎做得有几分草率了。
![]()
在本子上抄写两句话,这个作业看上去很简单,结果出的意外远超了自己的想象。
先是讲清楚到底抄写哪两句,就花了一番口舌。
担心聊天窗口的字体不够大耽误事,还专门截图下来又是裁剪,又是标注,觉得已经做的很明了了,小壮还瞪着无辜的眼睛问“到底写哪两句?我没听懂”。
接着又是因为在白纸本上抄写的缘故,字的大小孩子还控制不好,写出了一种错落的 “美感”。
然后因为照片局部放大的原因,小壮不懂只看了一句话的局部,也不认识到底哪里算是一句话的结尾,于是漏了一些字把两句话组装到了一起。
后面还因为洗漱时间眼看就到了,要不要擦掉重写、要不要继续写完、写完就没时间看动画了经历了一番情绪起伏。
在不是他急了就是我急了,要不就是俩人一起急的状况百出中,觉得脑子有点胀,胸口有点堵,只想一个人静一静。
明明知道陪作业不该这样,明明也清楚要好好说话,可音量不自觉就上去了,血压不受控就高起来了。
“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住?我明明不想这样。”——这是很多父母的心声。
其实,每一次我们对孩子失控的瞬间,都像是某种“旧伤口”的再被触碰。
孩子并不是惹我们生气的人,而是那个让我们“重新遇见自己”的人。
02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一句话:
“孩子最能唤醒的,不是爱,而是父母未被疗愈的那部分自己。”
当孩子写作业拖拉、顶嘴、拒绝沟通时,我们的情绪往往来得极快。
那种“恨铁不成钢”“怎么教都不听”的气急败坏,
其实不是针对孩子,而是源自一种更深的恐惧——“我是不是没做好父母?”
于是,父母的愤怒背后,往往藏着无力;
责骂的背后,藏着焦虑;
控制的背后,藏着害怕失控的自己。
明明是爱,却总在伤人;明明想靠近,却总在推远。
其实,这就是“旧我”在作痛。
在孩子身上,我们看见的不只是ta们的样子,更多时候,是那个曾经努力想被理解、被肯定、却一次次被忽视的自己。
为什么我对小壮的作息时间看得很重,背后是那个迟到后在教室门口,受着老师同学注目礼不知所措的自己;
为什么总劝小壮字写不好没关系,不用花时间去擦继续练习,背后是那个因为卷面影响成绩,一笔一划又影响答题进度的自己;
为什么对小壮解释了半天还不理解的状态很急,是想起那个帮同学讲题一直讲不懂无能为力的自己。
每一道情绪,看似是被此刻的状况激活,实则是被心底那个不怎么愉快的记忆唤起。
03
孩子是照见父母的“镜子”,我们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其实,孩子也在反照我们。
ta们的情绪反应、面对压力的样子、对失败的态度,都在“学习”我们如何对待自己。
当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时焦虑、面对错误时责备、面对不完美时失望,孩子学会的不是“规则”,而是:“我不被允许出错。”
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自我关系”的重建。
当我们学会更温柔地对待自己,孩子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
这不是一句空话,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再养育(Reparenting)”,意思是:当我们成为父母时,也在重新养育那个曾经被忽略的自己。
我们在教孩子怎么处理情绪、怎么爱、怎么信任世界,也在重新学习——“我也值得被理解”、“我也能慢一点”、“我也可以不完美”。
每个家长,曾经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现在自然也是普普通通的大人。
我们当然可以照着满分的答案去制定目标,去要求自己。
但也请记得,做不到最好、最完美也是人之常情,不必苛责自己。
只有先放过自己,才能给孩子提供一种松弛的环境,让孩子能随着天性恣意。
有人说,成为父母,是命运给人的第二次成长机会。
第一次成长,是从孩子到大人;第二次成长,是从大人到父母。
在这第二次成长里,我们重新学会爱——不是完美的爱,而是带着理解、修复、反思的爱。
于是,我们不再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表现,而是开始问:
“ta现在害怕什么?”、“我在ta身上看到了谁?”、“我又该如何更好地拥抱自己?”
当父母变得温柔,孩子也会慢慢放下防备。
在养育中疗愈自己,是一场温柔的重生,一个能容纳情绪的家,才是孩子最安全的地方。
每一道情绪,看似是被此刻的状况激活,实则是被心底那个不怎么愉快的记忆唤起。
04
当情绪来临时,请先别急着教育孩子,可以先对自己说一句:“我现在也需要被安抚。”
这不是逃避,而是修复。
以下四个步骤,也许能帮我们从“反应式父母”变成“疗愈型父母”:
① 觉察:我在为什么而生气
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自己的恐惧?
有时候,我们不是在生孩子的气,而是在生“过去没被理解的自己”的气。
② 停顿:情绪来临时,先不要急着回应
心理学上有个“6秒原则”:情绪的化学反应大约持续6秒。
哪怕深呼吸、喝口水、走开一下,都比“直接反击”更能保护关系。
③ 表达:让孩子听见真实的情绪,而不是指责
与其说“你太磨蹭了!”,不如说“妈妈/爸爸有点着急,因为我怕你太晚睡会太累”。
当我们真诚表达自己,孩子才会学会真诚回应情绪。
④ 修复:情绪过去后,和孩子一起复盘
可以轻声说:“刚才妈妈/爸爸太生气了,对不起。其实我也在学着控制自己情绪。”
这种道歉不是示弱,而是示范。
孩子会从中学到——情绪可以被修复,关系也可以重来。
养育孩子的过程,从来不只是教育ta们如何成长,更是我们学习如何爱自己的一场修行。
请记得——孩子不是来考验你的,而是来陪你一起变好的。
在ta成长的同时,也请允许自己慢一点,笨一点,温柔一点。
一个家庭最好的教育,从不完美开始,而一个父母最深的成长,是在理解中疗愈,在疗愈中重新爱。
养育是一场双向的修行,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学会了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当我们能够善待内心的那个小孩,我们自然就知道如何善待眼前的孩子。
每一次养育中的挑战,都是疗愈的入口,而非失败的证据。
最美好的亲子关系,是两代人共同成长——孩子走向未来,父母疗愈过去,最终在爱中相遇。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顾看,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