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书福在业界一度被媒体称为“汽车狂人”。无论是“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排沙发”,还是“像白菜一样卖车”,他的那些“诳语”都曾引起人们的热议。但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句:“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
李书福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却从未退却。他40多年7次创业,从“放牛娃”走到亿万富豪,李书福的创业史充满着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顽强与拼搏,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弱到强、逆风崛起的缩影。
李书福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可以有很大的梦想,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计划,但是最后成功不成功不是由你个人决定的。这个世界天天在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也许会发生对你有利的事情,也许有不利的事情。”
正是他这种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再加上良好的心态,造就了今天的吉利集团。
01
第一桶金
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奇瑞创始人尹同跃等国内一些汽车品牌创始人的高学历不同,1963年6月出生的李书福只有高中学历。虽然学历不高,但李书福脑子灵光,尤其很有经商头脑。
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给生产队放牛来赚自己的学费和零花钱了。一个暑假,他每天赚1毛5,到假期结束将近能赚10元,扣掉每学期1.2元的书本费后,他还能剩一笔“巨款”。
高中毕业后,李书福没有继续上学,而是选择创业,他找父亲要了120元买来海鸥相机,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半年后,他赚到了1000元。用这笔钱,他开了一家照相馆。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组装,甚至连反光罩都是找人敲的。
![]()
后来,偶然的机会,他从资料里得知,洗相用的显影液中含有一种卤化银,可以提炼出银子。
经过一番研究后,李书福觉得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比开照相馆赚钱多了。于是他关了照相馆,开始走街串巷收购废旧电器,搞起了“循环经济”。
比起开照相馆,这个生意确实不错,李书福也很快成了当地的“万元户”,但这样的生意毕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随着入局的人越来也多,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赚到钱了。
后来,李书福也说:“当时的经济效益还不错,但后来我的这些技术被其他人学会了,因而出现了激烈的供应链竞争,废旧零部件成本也越来越高,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艰难转型。”
“转型”什么呢?
![]()
一次,李书福到附近的鞋厂买皮鞋,他注意到,里边有几个工人正在敲打一批异形铁片。他问这些铁片是什么,工人们告诉他,这是给冰箱厂加工的配件。
李书福心思一动,他觉得这东西自己应该也能做,再一打听价格,发现冰箱厂给的收购价竟然挺高。
回去之后,李书福立即着手,用提炼金银赚来的钱作为本钱,联合几个兄弟,租下了生产队废弃的厂房,建起了一个冰箱配件厂。
虽然期间经历过多次失败,但他们最后成功了。
在配件厂成立的第三年,掌握了关键零部件蒸发器的技术后,李书福又组建了北极花冰箱厂,效益很好,不久销售额就做到了四五千万,而李书福也从原来的小商小贩,成为了真正的千万富翁。
这也是李书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这时的他也才26岁。
![]()
不过,正当他的冰箱厂干的如火如荼时,国家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动。
1989年,为了整顿民营资本乱象,国家对电器实行定点生产,将没有列入定点生产名录的厂家,全部关停。
李书福的冰箱厂,不幸没能进入名录。
后来,在提到这次创业时,李书福说:“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然后我把全部资产送给了乡政府。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阶级,但浑身轻松,就跑去上大学了。”
当被问到是否因当年的决定而后悔时,李书福的回答很坦诚:后悔。
因为他后来才知道,当年还有许多像北极花冰箱厂一样的企业,它们不在定点名录上,却通过各种方式活了下来,有的后来还成了全国家电巨头。
李书福叹息,如果那时自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今天已是全国冰箱大王。
不过,东边不亮西边亮,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往往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果李书福的冰场没有被关,那估计也就没有后来的吉利汽车了。
02
我只能干实业
李书福的冰箱厂被关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期。当时深圳已经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让许多人向往的城市。所以,在第二次创业失败后,李书福也选择了来深圳,虽说是上大学进修,事实上他眼里依旧在寻找“机会”。
来到深圳后,他发现一种镁铝曲板很不错。询问后得知,这种材料国内没有生产,都是进口来的,价格非常贵。
几番了解之后,李书福觉得机不可失,于是他中断学业,回到台州创办了装潢材料厂。刚开始生产镁铝曲板,后来又生产铝塑板,结果大获成功。
1991年仅用一个季度,销售额就达到了800多万元,1992年飙升至7000万,到了1993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亿。
如此迅猛发展,让李书福非常得意,此时他又发现,海南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兴起了一股投资热潮,房地产快速升温,曾经的潘石屹、王石等都在这里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
李书福认为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他果断带着几千万资金奔赴海南,一头扎入到房地产中。然而,这一次李书福非但没有成功,还使他几乎把之前赚的都亏掉。
这件事也给了李书福很大的教训,事后他总结道:我只能干实业!
折戟海南后,虽然没赚到钱,也赔了不少,但李书福并没有被击打,而且此时他的装潢材料厂生意也不错,所以并没有伤了元气。
于靠着装潢材料厂的盈利,李书福在1992年成立了浙江吉利摩托车厂。
事实上,他一开始是想造汽车的。
在深圳求学期间,他曾花6万元买了一辆中华牌汽车。后来,他拆开发现,里面也没什么太复杂的东西,萌生了造车的念头。但彼时,汽车业还没对民营资本开放,所以他只能先造摩托了。
![]()
两年后,由吉利研制生产的大陆第一台四冲程踏板摩托车面世,它小巧轻便、骑行简单,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喜爱。
此后,吉利的各种摩托车车型层出不穷,到1998年,吉利的摩托车产量已达35万量,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四强。
但李书福的野心绝不止此,而他一直也都没有停止造汽车梦想。
03
民企造车第一人
1996年6月,李书福把刚毕业的安聪慧叫到身边,指着一张图纸对他说:“你去临海造一个摩托车厂吧。”但其实,李书福真正的目的是建一个汽车生产基地。
一个月后,在办事的路上,李书福突然对安聪慧说:“那块地我们要用来造车。”
“是那种车吗?”安聪慧很惊讶,指着车窗外的一辆皮卡问。
“不,就要造这种奔驰车!”李书福看着对方,拍了拍车内的座椅说。
“我们审批的不是摩托车厂吗?”安聪慧惊呆了。
“如果我们说是汽车,能被批下来吗?这是一个秘密。”李书福狡黠一笑。
工厂建成后,李书福买来几辆奔驰车,又从一汽弄来红旗的底盘、发动机等主要部件。然后,用玻璃钢敲打出外壳,将它们组装起来。
![]()
一年后,吉利正式宣布投资5亿元,进军汽车业。消息传开后,引来很多人嘲笑。在他们看来,汽车行业属于国企垄断,一个毫无造车经验的民营企业也想来插一杠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李书福的回应则是:造汽车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
除了人们的质疑,李书福还面临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吉利需要一张许可证!
造车之初,李书福就四处走动,争取汽车生产许可证。他先找到当地经委,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之后又找到省机械厅,厅长说:你好大的胆,造轿车是国家严格限制的。
李书福不服气,又跑到国家机械部,得到的答复同样是不可能。
四处碰壁后,李书福打起了曲线救国的主意。在一次闲聊中,他了解到四川德阳有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厂,当即投入1400万将其收购。但对方只能生产微型客车,因此接下来几年,吉利只能打政策擦边球,生产两厢车。
![]()
后来,在1999年底,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曾培炎到台州考察,李书福争取到了5分钟的汇报机会,他诚恳地说:
“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如果我们成功了,可以为国家探索一条汽车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失败了,也不要国家的钱。”
李书福的话打动了领导。
终于,在2002年11月,吉利如愿拿到了轿车的许可证。吉利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04
中国农民娶了北欧公主
吉利刚生产汽车时,用的是天津一家公司的发动机。后来,销量上来后,对方突然要求涨价。安聪慧奉命到天津跟对方谈判,一连七天,吉利的工厂不得不停工。
这件事让李书福意识到,吉利要想做大,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此后,吉利下决心搞研发。他们一边从天津购买发动机备用,一边努力钻研。经过一年的苦苦支撑,终于有了自己的发动机,并开始批量生产。
除了发动机,变速箱也是核心部件。2000年,国家投资8亿元,组织上汽、天汽研发自动变速箱。两年后,钱花光了,还是没研发出来,最终放弃了。
![]()
李书福心想,8亿学费都交了,放弃太可惜。于是,他从天津齿轮箱厂挖来徐柄宽,后者也是当年自动变速箱攻关团队的专家。
刚开始的时候,吉利汽车的定位在廉价车上。李书福曾公开讲,轿车进入中国家庭,价格应该在3万到5万元。当他找机械部领导汇报时,对方说:那行吧,你去幻想吧!
当时的车市,一辆桑塔纳售价20万,便宜的夏利也要9万。李书福的这个定价区间无异于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大多数人不相信吉利能造出这样便宜的车。
1998年,吉利豪情上市,售价仅为5.8万元。尽管价格低廉,但鲜有人问津,两年只卖出去几千辆,有人戏言,开吉利车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
之后,夏利和奥拓顶不住了,也开始降价。这时消费者才明白,四五万的车质量也是有保障的。很快,市场便被引爆,吉利汽车的销量出现井喷。2004年卖了10万辆,2005年卖了15万辆,2006年又卖了20万辆,销量一路高歌猛进。
不过,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只在国内市场销售,他说“吉利应该与中国所有的汽车品牌一起,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
于是,他将低价策略转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开始向国际市场布局。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了瑞典豪车品牌沃尔沃100%的股权,这场“蛇吞象”式的收购,在全球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媒体笑称,这是“中国农民娶了北欧公主”。
05
I love you
吉利收购沃尔沃,一直伴随着争议和质疑。大多数人不相信吉利的实力。
早在谈判期间,沃尔沃的工会代表就质问李书福:能不能用三个字来解释,吉利凭什么比别人做得更好?
与会的福特高层很紧张,赶紧出来解围:这怎么可能?
没想到李书福平静地回答:“可以。I love you!”
全场响起一片掌声。
收购完成后,人们担心吉利无法融合沃尔沃。毕竟自1999年被福特收购后,沃尔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早前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
![]()
但李书福似乎很有信心,他发誓用两年时间让沃尔沃盈利。他还分析说,沃尔沃之所以亏损,原因是规模小,研发投入大,导致单位成本很高。只要将规模做上去,就能盈利。
怎样把规模做上去呢?李书福的办法是充分放权。福特收购沃尔沃后,派了一两百人过去,以至很多中高层都是美国人,影响了对方员工的积极性。
与之相反,吉利对沃尔沃实行“港人治港”式的管理。对此,李书福解释道,沃尔沃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老虎,吉利要做的就是放虎归山,恢复它的野性。
“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李书福表示,两者是兄弟不是父子,未来的方向是像大众和奥迪那样。同时,双方要通过联合研发、联合采购来发挥协同效应。
事实证明,李书福的这一策略发挥了巨大作用。
![]()
在沃尔沃的技术支持下,吉利短短几年间,造车水平大幅提升,先后推出帝豪、博瑞、博越等多款令人惊艳的汽车;与此同时,沃尔沃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的销量大幅增长,一举摆脱了福特治下的颓势。
之后,在2016年,吉利汽车全年累计销量突破76万辆,同比增长50.2%,年总收益达537.2亿元,同增78.3%;纯利润大幅攀升至51.7亿元,同比大增125.9%。
这样的业绩让不仅让吉利成功跻身中国汽车品牌第一阵营,还在2017年,以全年销量突破124万辆,登上了国产汽车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宝座,一直蝉联至2022年被比亚迪超越。
06
奋战十年变大雕
多年前,李书福曾写过一首诗:“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
这可能既是他给所有不看好中国自主品牌的人的回答,也是给当初不看好吉利的人的回答。
据最新数据,吉利集团今年前三季度总销量达2953452辆,同比增长29%,创历史新高。其中主力品牌如吉利银河前三季度销量87.5万辆,同比增206%,单月销量突破12万辆;极氪前三季度超14万辆,领克超24万辆,新能源占比79%。而李书福在今年的胡润富豪榜中,也以1700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第10,全球第78位。
在汽车领域做得如此成功后,李书福并没有停止业务拓展的步伐,而是把目光抬到天空。
![]()
在低空经济领域,他入股了沃飞长空,控股了德国飞行器公司Volocopter。在航天航空领域,他计划部署卫星通信,构建吉利未来出行星座,2024年9月以一箭十星方式完成第三次发射,累计部署卫星超30颗。
李书福也由此成为继马斯克之后,全球第二个拥有联合太空业务的大型车企掌门人。
从创新热情和勇气,包括如今的业务布局来说,李书福与马斯克的确很像,但从创新起点和路径来说,两者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区别,就像《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的区别:马斯克的梦想,是坐着飞船移民火星;而李书福的坚持,是扛着地球开发宇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