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篡位者”。
别人造反,刀头舔血,九死一生,还要背负骂名。
可王莽篡汉,不但过程顺利得让人瞠目结舌,而且基本上没有反对的声音。
![]()
为什么就王莽这么特殊呢?难道他真有传说中的王霸之气?
今天,咱们就去理一理,王莽篡汉背后的复杂因素。
集权的后遗症
咱们还是要把视角,拉回到汉朝刚建立那个时候。
当时的天下,是一个“后战国时代”。
虽然,刘邦以雷霆手段,解决了一个个异姓诸侯。
![]()
但汉朝中央政府面对的,依然还有兵强马壮的刘姓诸侯王。
当时就有大臣对汉文帝说:您在长安当皇帝,为啥能高枕无忧?
那是是因为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信,外有吴、楚、淮南、琅琊、齐、代这些强大的诸侯国!
这位大臣的潜台词是在说:刘姓诸侯王,是皇帝的外藩,也是制衡权臣们的重要角色。
比如,周勃、陈平搞定吕家之后,他们为什么不敢自己当皇帝?
因为他们今天称帝,明天一群姓刘的就能组成联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把他们给扬了。
当然了,这些功臣宿将的存在,也是在威慑诸侯王,制衡是相互的。
可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变了。
高、吕、文、景四代下来,再加上武帝的推恩令。
![]()
诸侯王们被拆得七零八落,变成了只会吃喝玩乐的寓公。
等到了王莽的时代,反对王莽的翟义在起义檄文里痛心疾首地写道: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强蕃!
这句话,是理解王莽篡汉的一把钥匙。
翟义的观点是:老刘家宗室衰弱,没人再能站出来维护刘姓的皇权了;而整个天下,就是一头在群狼中奔跑的肥羊。
所以,当翟义发动反对王莽的起义时,虽然号称“众十余万”,看着挺吓人。
但对王莽来说,不过是给了他一次Cosplay周公的表演机会,几个月就平定了。
因为已经没有强大的刘姓宗室能站出来,振臂一呼,天下景从了。
权力的集中,让地方成了真空,在王莽面前,再无藩篱。
内朝制度
有的小伙伴要问了:地方没力量了,那朝廷里那些功臣宿将呢?
![]()
丞相、御史大夫这些三公九卿,不该站出来制约权臣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聊一下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制度。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汉初官员的意识形态里,他们服务的对象是朝廷、是国家,不是皇帝本人。
当时,皇帝是皇帝、国家是国家,分的很清楚,更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玩意。
像“天命论”,什么皇帝是天子那一套,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萌芽的。
而汉初的政府实际上施行的是一种委托管理模式,皇帝把政权委托给丞相管理。
所以,以丞相为首的百官,也被叫作外朝。
在一段时间内,丞相的权力是极大的,国家政策制定和施行基本都是丞相和三公们说了算。
![]()
所以,也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萧规曹随”,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之所以会分给丞相这么大的权力,也是刘邦对功臣宿将的一种妥协。
上一段咱们说了,皇权需要他们支持以威慑诸侯王,所以你就得让渡权力。
到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已经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了,并且皇帝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时候,丞相和三公竟然还站出来反对汉武帝的改革,反对打匈奴。
那你还还拥有这么大权力,合适吗?当然不合适。
于是,汉武帝就开始用自己的秘书班子,也就是尚书台来办事。
这样,就形成了“内朝”。
而外朝,在丞相田蚡死后,慢慢地就沦落成了一个执行机构。
内朝,在后来就成了汉朝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
![]()
而把这个玩法用到登峰造极的,是汉武帝留给汉昭帝的辅政大臣霍光。
霍光在汉武帝时代,几乎没啥显赫的战功。
他的全部权力基础,就来自于“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内朝首领的身份。
霍光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在西汉后期,只要你掌握了内朝,你就等于掌握了天下。
而到了西汉末年,这个内朝首领的职位,基本和外戚画上了等号。
一旦老皇帝去世,小皇帝上台,他的舅舅、姥爷们就顺理成章地以“辅政”之名,通过内朝接管整个国家机器。
所以,当汉哀帝一死,太皇太后王政君连夜夺取玉玺,让王莽出任“大司马”。
然后,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儒家崛起
抢东西,名不正言不顺,是为贼。
那么,王莽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避免自己被污名化呢?
因为,王莽活在了一个儒学彻底成为显学的时代。
![]()
更巧的是,在当时的儒家思想里:公羊派正高举禅让旗帜,要求汉室让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根子在汉武帝时期就埋下了。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学说中“天然感应”和“大一统”的理论,以此实现他的集权理想。
但是,董仲舒那套想约束皇权的“王道”、“公天下”理论,却被汉武帝精准地阉割、改造了。
等于是武帝放大了儒家学说里面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皇帝个人权威的部分,而把那些限制皇权、强调德政、反对与民争利的核心思想给选择性无视了!
在汉武帝的高压之后,这些理论在盐铁会议上猛烈爆发,在眭弘事件中走向极端。
到西汉末年,“公天下”已经成了儒生圈子里的“政治正确”,甚至连皇帝自己都被洗脑了。
![]()
那么,既然天下不是一家的,那就应该“选贤与能”。
就像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一样。
如今国家连年灾祸,有这么多问题,那就是汉朝皇帝失德了。
所以,汉室就应该学习古代圣王,把位置禅让给贤人。
整个社会,尤其是掌握笔杆子和舆论的儒生们,都在盼望着一位“当代尧舜”的出现。
而王莽,简直就是照着这个标准打造的。
他谦虚、节俭、好学,是儒家道德完人;他慷慨好施,是所有儒生眼中的“圣人”;他甚至在自己失势被赶回封地时,有上百名官员上书为他叫屈,贤良文学在考试答卷里都疯狂歌颂他的功德。
所以,王莽代汉,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根本不是篡位,而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奉天承运的“禅让盛典”。
![]()
也有观点认为,王莽的成功靠的是“外戚加儒学”的双buff。
这话也没错,但他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儒学。
因为外戚可以有很多,但能被天下儒生公认为“圣人”的外戚,只有他王莽一个。
这也是为什么,在哀帝死后,王政君敢果断发动政变,让王莽回来。
因为她知道,只有她这个侄子回来掌权,大家才服气。
天下人会认为:若天命不在汉,除了新都侯,还能是谁呢?
这句话,就是王莽合法性的终极来源。
但历史,又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当王莽真正坐上皇位,试图用一套复古的、理想主义的儒家学说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时,他才发现,理论和现实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
他的改革彻底失败,天下大乱,最终他也身死国灭。
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