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高校校招惊现“擦边招聘”:教育净土岂容流量乱象侵蚀?
文/叶雨秋
![]()
2025年10月16日,南昌大学秋季双选会现场,一家名为“灵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企业展位前人头攒动。招聘海报上,五名身着清凉服饰的女性形象与“月薪过万不是梦”“颜值高会说话月入十万”的标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这场看似普通的校园招聘,因涉及低俗营销、物化求职者等争议,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高校就业导向与教育底线的全民讨论。
一、争议现场:擦边广告与高校形象的激烈碰撞
(一)露骨海报引发舆论海啸
涉事企业展出的招聘海报中,主播岗位配图女性穿着接近内衣,配文“才艺类可面议”“灵活沟通活跃氛围”,薪资标注为5000-8000元/月。更引人注目的是,企业招聘人员现场宣称“只要颜值高会说话,月入十万不是问题”。这种将收入与外貌直接挂钩的表述,与南昌大学作为“双一流”“211工程”高校的教育定位形成尖锐对立。
据现场学生拍摄的照片显示,该展位前聚集的求职者中,不乏穿着时尚的年轻学生。有学生表示:“海报上的女性形象穿着暴露,感觉像在选美而不是招聘。”更有网友尖锐指出:“家里花几十万供你读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去直播间‘忽悠大哥’,教育的尊严何在?”
(二)企业辩解暴露行业乱象
面对质疑,灵娱文化工作人员回应称“主打可爱清纯风,不引导擦边内容”,但随即补充“若主播有身材优势想展示也可以”。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实则默认了通过外貌营销吸引流量的行业潜规则。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2024年参保人数仅6人,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规模与其高调招聘形成反差,更凸显其通过校园招聘扩大影响力的急切心态。
二、深层病灶: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三大失守
(一)资质审核流于形式
南昌大学在事件后发布的《情况说明》中承认,涉事企业虽在江西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完成注册,招聘岗位符合基本要求,但“海报未提前报备”。这种仅核查企业营业执照而忽视宣传物料的审核方式,暴露出高校就业服务中“重资质轻内容”的监管漏洞。
对比其他高校案例,2024年某985高校曾因允许网贷公司入校招聘引发争议,最终以“未审查企业业务合规性”被教育部通报。此次南昌大学事件中,企业经营范围包含“互联网信息服务”“营业性演出”,却未被要求提供内容审核机制说明,反映出高校对新兴行业风险评估的缺失。
(二)现场巡查形同虚设
据校方声明,事件当天因“参会单位和人数过多”导致巡查疏漏。但数据显示,该校2025届毕业生规模约1.2万人,双选会参会企业超300家,平均每家企业分配的巡查时间不足12分钟。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管理模式,使得违规物料得以堂而皇之进入校园。
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撤场速度之快。据目击者称,海报争议发酵后,灵娱文化工作人员迅速收走所有物料,这种“心虚式撤离”恰恰印证了高校现场监管的滞后性。
(三)职业引导严重缺位
当招聘展位将“颜值”“才艺”作为核心卖点时,高校本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企业宣讲会审核等机制,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方向。然而,南昌大学就业信息网公布的202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直播行业仅占签约总数的0.3%,却成为校招现场最受关注的展位之一。这种供需错位,暴露出高校在就业市场转型期的迷茫。
三、教育底线:高校不能成为流量资本的收割场
(一)物化求职者的恶性示范
涉事企业通过外貌与收入挂钩的宣传,实质是将求职者异化为流量工具。这种导向若在高校蔓延,将导致学生形成“颜值即竞争力”的错误认知。据某高校调查显示,62%的受访学生认为“直播行业能快速实现财务自由”,但仅有8%了解行业平均收入水平及职业风险。
(二)教育公信力的系统性损伤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昌大学允许此类企业进入校招,不仅损害自身品牌形象,更动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网友评论指出:“211高校都如此,其他学校可想而知。”这种信任危机,远比单次事件的影响更为深远。
(三)就业市场价值的扭曲风险
当“月入十万”的噱头掩盖了直播行业90%从业者收入低于5000元的现实,当“可爱清纯风”成为掩盖低俗内容的遮羞布,高校实则是在协助企业制造就业泡沫。这种虚假繁荣,最终将由年轻求职者承担试错成本。
四、破局之道:构建有尊严的就业服务体系
(一)建立三级审核机制
2. 资质预审:除营业执照外,要求企业提供业务合规证明、内容审核流程等材料。
3. 物料报备:所有宣传海报、招聘文案需提前7个工作日提交校方审核。
4. 现场抽查:组建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巡查组,实时监督招聘行为。
(二)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将“职业伦理”纳入就业指导必修课,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辨识不良企业。例如,剖析某直播公司因内容违规被行政处罚的案例,揭示“高收入”背后的法律风险。
(三)完善行业准入白名单
联合省级教育部门建立新兴行业校招准入标准,对直播、网红经纪等企业设置资质门槛,如要求提供主播权益保障方案、内容审核团队资质等。
![]()
五、守护教育净土,从拒绝“擦边招聘”开始
南昌大学校招事件,绝非孤立的个案。它折射出在就业压力与流量经济的双重夹击下,高校面临的价值观抉择。当教育净土遭遇资本侵袭,高校必须以更坚定的姿态划清底线:可以包容新兴行业,但不能纵容物化求职者;可以理解就业焦虑,但不能牺牲教育尊严。唯有如此,才能让校园招聘真正成为人才与社会的良性对接,而非流量资本的狂欢盛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