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
10月19日,江苏镇江一寿衣店被多名外国人挤满,他们误将寿衣当作传统服饰想要购买。20日店主回应,当天外籍顾客误拿寿衣试穿,她察觉后拒绝售卖,对方却误以为要涨价,最终仅售出4顶日常帽子。店主强调,虽然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但自己坚守良心,绝不借文化差异赚钱,称此事是场乌龙。
![]()
前言
2025 年 10 月 19 日午后,江苏镇江老城区的一条民俗街上,经营寿衣与百岁衣的店主周建明迎来了一批特殊顾客。
七八名肤色各异的外国人簇拥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铺里,对着挂在衣架上的绸缎服饰频频比划,其中几位金发游客甚至拿起一件绣着松鹤图案的青色长袍往身上披,这一幕让周建明瞬间愣住。
“他们指着寿衣问‘how much’,我赶紧摆手说‘not for wear’。” 周建明事后向来访的记者回忆,由于语言不通,他只能用手势反复示意这些服饰的特殊用途,但外国顾客误以为店主是不愿出售,反而更加热情地掏出手机展示图片 —— 那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中式传统服饰照片,与店内寿衣的交叉领、右衽设计颇为相似。
![]()
混乱中,一位戴眼镜的外国男子发现了货架上的布帽,这些本是配套寿衣的男士冠帽,采用绸缎缝制,边缘绣着简单的云纹。
他拿起一顶戴在头上,同行者纷纷效仿,七手八脚地挑选起来。周建明看着标价 25 元的帽子,想到对方并非故意冒犯,最终只收了每人 15 元,看着这群戴着寿衣配套帽子的外国人笑着走出店门,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赶紧关店整理被弄乱的服饰。
![]()
从 “生从死不从” 说起
外国游客的误会,源于寿衣与传统服饰在外观上的紧密关联。据宜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民俗资料记载,寿衣俗称 “妆老衣”,其形制延续了汉服的核心特征,这与清朝 “剃发易服” 政策下的 “十从十不从” 妥协直接相关 —— 官府规定生者必须改穿满服,死者却可保留汉家衣冠,这一传统使得寿衣成为汉服元素的活态遗存。
周建明店内的寿衣遵循着严格的民俗规范:男士款式为交叉领、右衽、束腰设计,从内到外需套穿长衫、棉袄、罩衫共七件。
![]()
女士则多一件夹衣,总计九件,象征 “七上九下” 的吉祥寓意。这些服饰的绸缎面料与刺绣图案,确实与唐装、汉服等传统服饰存在相似之处,尤其对不了解中国丧葬文化的外国人而言,极易混淆。
这种文化符号的特殊性在日常场景中有着明确界限。周建明经营的店铺虽未悬挂殡葬用品标识,但在当地人心目中定位清晰 —— 寿衣与百岁衣虽同属民俗服饰,前者用于逝者入殓,后者则是给新生儿准备的祈福衣物,二者用途截然不同。
![]()
“平时来买寿衣的都是家里有白事的,都很庄重,从没人会往身上试穿。” 周建明说,这是他开店十五年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类似的文化碰撞并非个例。广西一位网友就曾分享,在商场见过非裔女子身着寿衣购物,当时还以为是新款汉服。
2023 年,某海外博主因穿中式寿衣拍照引发热议,最终不得不道歉删帖。民俗专家指出,寿衣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与送别寓意,这种文化内涵缺乏对应的西方概念,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
意外走红的 “东方神秘力量”
这场街头乌龙的背后,是中国殡葬用品在海外悄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就在镇江寿衣店事件发生前一个月,澎湃新闻曾报道法国街头售卖冥币、纸扎的场景,LV 造型的纸扎包、苹果产品模型等殡葬用品受到当地顾客追捧,一位大叔甚至为去世的宠物猫购买了纸扎三文鱼和纸钱。
中国殡葬用品的海外走红,始于河北保定米北庄村的产业转型。这个被称为 “中国殡葬第一村” 的村落,掌控着全国 90% 的丧葬用品交易,从纸钱、花圈到寿衣、纸扎,几乎涵盖所有品类。
![]()
随着国内殡葬改革推进,当地商户从 2019 年开始拓展线上渠道,仅 1688 平台就有近 120 家米北庄商户开店,占据线上殡葬用品市场的 40% 份额。
海外市场的意外爆发成为新的增长点。2021 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售价几元的冥币,在亚马逊等平台上能卖到 12.99 美元,溢价超过 30 倍。
为适应海外需求,米北庄商户推出了本土化产品:印有英文 “Hellbank” 字样的冥币、符合西方审美的纸扎别墅,甚至还有配套的 “冥界取款机” 模型。
![]()
这些产品被外国人赋予了新的解读,有人称之为 “ancestormoney(祖先钱)”,认为焚烧后能获得祖先庇佑。
汕头澄海区的莲下镇则成为南方殡葬用品出口的核心。当地企业广东翊翔民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曾因冥币生产技术申请三项发明专利,差点成为 “冥币第一股”,其生产的殡葬用品 80% 用于出口,远销俄罗斯、美国、埃及等数十个国家。
海外博主的自发传播更助推了这股潮流,YouTube 博主 S. Ali Myers 就曾分享 “烧冥币后煤气泄漏被祖母托梦警示” 的经历,引发大量网友效仿。
![]()
理解与尊重的双向奔赴
镇江寿衣店事件在社交媒体发酵后,网友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有网友调侃 “文化输出新姿势”,也有人严肃指出 “需尊重文化禁忌”。
纵深新闻的评论指出,事件暴露了跨文化交流中的信息差 —— 外国游客不了解中国丧葬习俗,而商家也缺乏必要的外文提示,双重因素导致了误会的发生。
![]()
旅游行业人士很快提出了具体建议:外籍游客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禁忌,尤其是与生死相关的特殊物品。
导游和翻译软件需强化民俗词汇的精准解释,避免 “寿衣” 被简单译为 “traditional clothes”。对商家而言,周建明的经历成为警示,他已经定制了多语种警示牌,计划标注 “Funeral Clothing, Not for Daily Wear” 等字样,并准备学习基础英语沟通话术。
![]()
这种双向理解正在逐步推进。米北庄的殡葬用品商户已经注意到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在出口产品的包装上增加了用途说明。
结语
法国某美术馆甚至举办了 “极乐天堂” 纸扎展,将这一中国丧葬元素作为民俗艺术进行展示。正如民俗专家所言,殡葬用品的海外传播本质是情感需求的共鸣 —— 无论是中国的烧纸习俗,还是外国游客对传统服饰的喜爱,核心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表达方式需要更多理解作为基础。
周建明的店铺在事件后多了些特殊客人,不少本地居民特意前来看看 “老外挑寿衣的地方”,还有中学生带着外文课本向他请教寿衣的英文说法。
“要是下次再遇到外国游客,我就能说清楚了。” 周建明笑着说,他把那件被试穿的寿衣重新熨烫整齐,挂回了最里面的货架,旁边新增的外文警示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
参考信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