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崖贡米”上了百姓的餐桌
文/冯连伟
《诗经·鲁颂·閟宫》中“有稷有黍,有稻有秬”是关于鲁西南地区种稻较早的文字记载。
元代的《齐乘》则更加详细记载了临沂地区的水稻种植情况,“泇水有二,东泇出沂州西北其山,南流至卞庄站,东分一支入芙蓉湖,溉田数千顷。湖在沂州东南芙蓉山下,香粳钟亩,古称‘琅邪之稻’即此。”
临沂地区的旱稻品种优良,相传大塘崖所产大米自唐朝时就为贡米。
罗庄区高都街道办主任高伟说:“塘崖贡米,主要产于罗庄区大塘崖村,这是一种俗称‘水牛皮’的水稻,有一千多年栽种史,自唐代该地所产大米多被官府征收进贡,故又称塘崖贡米。目前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甲辰龙年腊月,“三九”的第一天,冒着凛冽的寒风,我和罗庄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一起,来到盛产“塘崖贡米”的高都街道,站在稻田地头上,采访了高都街道办主任高伟、西潘墩村党支部书记潘宗姿,一起忆过去、谈未来、说塘米,畅谈“塘崖贡米”上了百姓餐桌的前世今生。
一
塘米属早熟型旱稻。种植旱稻,是一件极耗劳力的事情。其种植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记载。种稻之前,要深翻土地,使土壤细、匀。临沂种稻地区多为低洼地,土为砂姜黑土,土质极黏,干的时候结成块,雨后则泥泞不堪。整平土地时,需要用木榔头敲打才能将土块打碎。整好土地以后,将稻种淘干净,撒到土里。稻苗长出后,杂草也随之一起长出。这时候要除草,草除不净,就要影响稻谷的生长。整个种植过程极耗工夫,故塘崖村流传一句俗语:“要吃塘崖米,就把命来换。”
“塘崖贡米”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58年稻改成功,“塘崖贡米”上了百姓的餐桌。
大塘崖大队从1957年开始进行稻改。当时,刘洪德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李子云是第二生产队队长。他们与地区水利指挥部塘崖水稻试验站密切配合,组织发动,以第二生产队为基地,大胆进行试验。于1958年春,在村前南芦汪西90亩的土地上播种了水稻。当年亩产423斤,引起了各级领导乃至中央的重视。第二年,上级派来了技术员,实行插播,此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把稻改这一新生事物向全社、全县、全省推广。
为培养典型,支持先进,公社书记马洪兴与试验站马继先同志,通过组织关系,除从南方请来了两位稻农进行技术传授外,又派出30位学员到苏州学习,引进了“水源300粒”,小麦引进了438#,旱地里种上了胜利百号大地瓜,致使大塘崖村稻改成功、涝改成功。全村1000多亩土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丰收田。群众喜悦地说:“水源稻,438#,塘崖发,胜利百号大地瓜。”
旱稻改水稻,旱田改水田遇到了不少麻烦。试种的(直播)土地因霜降前才收稻,延误了农时,影响了种麦。为抢茬便种上了晚麦。当时地潮难种,好歹地撒上种,再用耙耢。几天后,小麦竟顺利地发芽出土。第三年麦收亩产达300多斤。一年收两季,这季是“白拾的”“多得的”。自打那,队看队、村看村、社看社,都变成了一年收两季的稻麦轮作制。政府又及时推广了这一先进经验,全省开花。
经过稻改,塘崖便由“稀粥糊糊照人影,糠菜窝窝两手捧”的苦难生活,一跃变为“塘崖紧靠紫花塘,麦黄稻黄荷花香,旱涝保收样样有,瓜干煎饼大米汤”的温饱型生活。
大塘崖村北靠紫花塘,西傍陷泥河。庄前为壤土,庄东为沙质壤土,庄西为黑色老土。1957年在“三家荒”地,挖条田实行涝改。疏浚陷泥河,排除积水,使黑土湖这片不毛之地变为良田(又称稻谷联田)。1958年引沂灌溉竣工,大塘崖村一下子实现了自流式灌溉的水利化。“大跃进”时又彻底整平地面,全部种上了水稻,成为山东南大门的江南风光区。
水利部傅作义部长、省委谭启龙书记、地委薛亭书记多次前来视察。民主人士李仙洲也来过,夸奖说:“你们闯出了一条路。”并赠以锦旗,上题:“科学种田的先锋,水稻改良的尖兵。”《大众日报》也多次做过报道。大队党支部被命名为省级“红旗单位”。
当时,大塘崖村也搞过“四化”,称“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科学化”。号召大家群策群力,向科学进军,实现了全册山公社的大地林网化,在塘崖耕作区率先实行了“渠田林沟路”的五配套工程。种地区域化,克服了小农经济意识,为机械化铺平了道路。1970年,他们对村前的11支渠进行了石砌改道,大大减少了水土资源浪费。沿渠配置机井6眼,为确保旱涝大丰收做准备,并起到了示范作用。渠上搭棚架起了葡萄园,充分利用空间,巩固堤防,减少了泥沙冲积。1974年,塘崖公社(1969年从册山区划出)大办石料厂,发展五小企业,取石改造干渠,东西二干渠实现了石渠化,实现了电力机灌。肖庄管理区因水源不足,专修石渠600米,改用大型电机直接从沂河抽水,送往东邻的沙土地。大塘崖村自流灌溉2330亩(包括池塘面积),全部实现了稻改和涝改。为充分利用水源,他们村在东干渠上建造了2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与大塘崖村同步建水电站的还有东高都大队,40千瓦的水电站,至今仍源源不断地为农户送电。
为实行科学种田,他们也走过一些弯路。如:为提高亩产量,曾于1959年试种多穗高粱。谁知它只长叶,不抽穗。砍倒种菜,菜黄蔫蔫地不长,到了秋天只好再种小麦。一年只收了一季小麦。这教训,逼使他们向稻麦轮作制进军,向提高亩产量上下功夫。红专学校又以大队为单位,成立专业队,为各生产队培养技术能手。技术队以“八字宪法”为指针,改良土壤,以沙拌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大力积攒农家肥,沤绿肥,户户垒圈养猪;引进优良品种:水稻先为“水源 300粒”“黄壳早”,后为“京引”,再后为“日本菁”。小麦为“济南2#、5#"等。经过合理密植与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了“千粒重”。1963年,大塘崖村水稻亩产达980斤;小麦在塘北崖5亩地内高产达1100斤,北茶棚大队还开创了亩产1400斤的记录。这是比学赶帮超的胜利成果。1961年,大塘崖大队上交粮食56万斤。到1962年,一跃升到80万斤。1963年的口号是突破85万斤大关。此后,大塘崖大队每年都向国家交售85万斤,是全册山区超80万斤的3大村之一。
二
现在的“塘崖贡米”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罗庄区高都街道办主任高伟说:“几十年前,还没有撤地设市划区的时候,县级临沂市有三大农产品号称‘沂蒙三宝’,当时有个顺口溜:‘沙沟芋头孝河藕,塘崖大米香满口,一家煮米四邻香,四邻煮米香满庄。’罗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塘崖贡米’这个品牌的推广,塘崖贡米这个国家地理标志在高都,我们高都街道计划从2025年三年内,利用西潘墩村华益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塘崖贡米’这个品牌,把周边相近的土地托管起来种植水稻,打造‘塘崖贡米’种植示范观光园区。”
西潘墩村支部书记潘宗姿,同时兼任罗庄区华益种植合作社理事长,2015年担任了支部书记,依托“塘崖贡米”品牌,2018年4月成立了华益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合的经营模式,采用集中连片,进行无边界、大条块的机械耕作,种植徐稻九号、日本月光水稻品种。合作社采取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以基地为依托,以品牌为载体,促进农民增收;合作社先后获得罗庄区“智慧乡村科普示范基地”“产自临沂塘崖贡米”等荣誉称号。
潘宗姿说:“2018年,街道党委的领导带领我们出去学习,要求每个村都得成立合作社。我们这边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且有这么好的品牌,区里镇里领导对我们非常支持。学习回来以后,我就积极把合作社成立起来了,把老百姓的土地集约在一起,一亩地给1400元钱。我们村300多亩地,耕种耙收全部由我们合作社共同运营,全程机械化,包括施肥料、打药等全部都是无人机操作。”
“我们有一个三年计划:第一年托管3000亩地,第二年托管5000亩地,第三年托管10000亩地。就是把周边的相近的所有土地都要托管起来种植水稻,采取‘八统一’服务活动,就是统一生产服务,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指导培训,统一提供经营信息,统一开展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商标注册、品牌和基地认证工作。”
潘宗姿说:“咱这个大米是原汁原味,一闻就闻着是这个大米的纯香,东北大米还不出名的时候,原来青岛就认咱这个塘崖贡米,所有的青岛客商都排队来买大米。我们合作社现在种植300多亩的水稻,一亩地能产1300斤稻子,能产20多万斤大米。目前我们都是线下销售,一般都是销售给社区、厂矿企业等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罗庄区华益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纵连横”的发展策略。合纵:充分利用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争取各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一步将与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进行合作,以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的技术为依托,抢占高地,高瞻远瞩。连横:与其他合作社以及从事有关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联姻,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我在华益种植合作社加工现场,看到了印着“塘崖贡米”品牌的一袋袋塘米,潘宗姿书记打开一袋,让我闻一闻塘崖贡米的香味,我抓了一把塘崖米,真的闻到了贡米醇香的香气,我问正在往袋里装米的合作社社员他们在这里打工一天挣多少钱,两位年过半百的妇女停下手头的活对我说:“在家门口打工,不用种地,一天挣80元,一个月2000多块钱,很知足。”
潘宗姿接着说:“合作社从老百姓手里流转的土地,现在一亩地给老百姓1400块钱,总的目标是让老百姓一定得到实惠,合作社根据收入情况,还要进行分红。过去罗庄这个地方,农民多数都到企业打工,撂荒地也不少,老年人种地,一亩地一年收入不到千元。”
“有的老百姓种的是旱稻,我们现在不提倡种旱稻,水稻的口感各方面比旱稻要好吃太多了。‘塘崖贡米’之所以好吃有三大优势,一是水好,二是土地肥沃,三是气候适宜。咱这个水都是用的沂河水,我们这边支渠的水都是从小埠东灌区那边引过来的,水质好,老百姓生饮都觉得甘甜爽口,是生产优质水稻的天然资源。我们的土质好,气候也好,白天太阳光照着,晚上的时候就起雾,就是夜潮地,老年人说这个地叫耙子犁地。”
“目前我们不只是种植,还是一个全产业链,从选种、育秧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有自己的加工基地。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帮我们申请了一个国家级育秧基地,还有一个烘干基地,这两个基地建成之后,我们整个的产量品牌这个标准化更好了。”
2024年,罗庄区成立了稻米协会,把所有稻米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这些企业、合作社、包括个人都纳入到协会里面,现在有35家,有5家会员单位。潘宗姿说:“现在的水稻种植除了传统的水牛皮这个品种之外,积极地引进和开发新的品种,像日本月光、旱香一号等。从原先这种单纯的大米,又开发了很多功能性的大米,现在开发的这种旱香一号,无糖的,属于一种功能性大米,糖尿病人也可以吃。从传统的种植,我们现在延伸到现代化的种植,把品种扩展了,把技术提高了,把产业链拉长了。”
“一样的稻子种在我们这里就要比种在其他地方的口感好吃,我们的塘崖贡米最好的能卖到20元一斤,一般的合作社最低也能卖到5元一斤,传统的大米老百姓自己收自己卖的一斤只能卖3.5元左右。”
我问起潘宗姿书记老百姓加入合作社的感受,他说:“最起码老百姓不用自己种地了,也解决了自己销售的难题,通过合作社共同运营以后,能卖出更高的价格,除了每亩地1400元的租赁收入,还可以打工再挣一份钱。现在全村100多户种稻的老百姓基本都加入了合作社。”
谈起下一步的合作社发展方向,潘宗姿书记说:“2024年开始,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种植到加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2025年,我们想打造以产业经营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把这一片的土地能流转的流转过来,能托管的托管起来,建一个现代化的育秧基地,目标就是集中托管、种植,再到生产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我们还有青蛙养殖基地、采摘基地,把传统的农业种植和文旅串联起来,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的示范片区。乡村振兴打造可复制的经验,关键就是产业兴旺。有塘崖贡米这么好的品牌,产业这一块,让老百姓受益了,这就是最好的乡村振兴。”
高都街道办主任高伟说:“2024年,罗庄区财金集团加入进来,成功获批一个超长期的国债项目,2025年计划投资1.5亿,把周边的道路、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产业链上的烘干、加工完善起来,真正把‘塘崖贡米’这个品牌做好做强做大。”
我在西潘墩村采访要结束的时候,潘宗姿书记带着我们穿村而过,让我看到了这个“省级美丽乡村”的新面貌,边看边听他的介绍。他说:“我从2015年开始干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看到村庄环境脏、乱、差,村委办公场所年久失修;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都是土路;干了支部书记以后,通过老百姓进行爱心捐款,还有我们村在外工作的一些领导给予了很多帮助,我们把村里的路先修了三条主街,又通过上级的户户通政策,我们把全村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我个人拿出20万元建了村委。通过省级美丽乡村项目给的资金支持,我们把全村进行了亮化、美化、硬化、净化、绿化,这五化我们村全达到了;我本人也先后荣获罗庄区第二届乡村之星、村级‘红旗书记’、区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进一步询问当初修路和建村委办公场所的细节,他说:“我们先修了主要的三条街,修路的钱就是村里老百姓的爱心捐款,包括从外边经商的,有在外边当领导干部的,像经商的潘浩天、张顺龙等每人捐款2000元,通过爱心捐款一共募集了7万多元钱,修了5米宽的三条主要街道,大约1000多米长。让老百姓看到有了水泥路,这是第一步。”
“有水泥路以后,我们村委是以前的那种小瓦屋,已经破得露天了,不能正常办公,我们就把村委全部拆了,我拿自己的钱盖了6间屋的二层小楼做村委。”
罗庄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罗庄区委区政府下决心做大产自临沂‘塘崖贡米’这个品牌,打造塘崖贡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今天您看到的西潘墩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三年之后,罗庄区将有几万亩的塘崖贡米种植示范区,到那时将会让塘崖贡米走进更多百姓的餐桌。”
离开西潘墩村返程的路上,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关于塘崖贡米的歌谣:“塘崖大米香满口,一家煮米四邻香,四邻煮米香满庄……”
期待着,更优更多的塘崖贡米走进普通百姓的餐桌。
![]()
【作者简介】冯连伟,山东临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齐鲁青未了签约作家,荣获吴伯箫散文奖、刘勰散文奖、沂蒙精神文学奖等全国散文奖报告文学奖,散文《乡愁的那头是故乡》《春天的记忆》入选多省中考试卷。著有《静水深流》《真水无香》《似水流年》《掬水留香》等散文集,《沂蒙之水》《见证》等报告文学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