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间棚的“九弯十八园”
文/冯连伟
九间棚村得名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这个村山高涧陡、四面悬崖,村里先人曾在一个天然石棚里住了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后因人口增多,用石片隔开,分为九间,故而得名。
九间棚村成名于其艰苦创业。
2024年10月24日,我又一次走进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采访了村党委书记刘嘉坤同志。
一
九间棚村位于地方镇南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全村共105户,户籍人口307人,党员超过百名(包括企业外来务工党员)。
20世纪80年代,这里仍然缺水、缺土、没电、无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绕过悬崖和山下相连。全村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被附近村民称为“干山顶子”。直到1983年,九间棚人均纯收入还不足百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里的姑娘争着外嫁,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过来,当时共177人的小山村就有13个光棍。
村里下决心摘掉穷帽子,架电修路,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5月,用5个月的时间,干了原本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修成了一条宽6米、长3500米的盘山公路。
为引水上山,刘嘉坤和几名党员在村西北7华里之外的一处悬崖陡壁上找到了一天然石洞,洞内有水,于是他们就测水量,架电线,铺管道,用绳索拴着人在悬崖上施工,悬空崖壁建扬水站。一个月后,建成了一座扬程102米的扬水站。随后又兴建了龙顶山天池和与之配套的子水池及输水石渠,实现了“路跟渠,渠带路,母子水池满山布,灌溉田园浇果树,洗衣做饭水到户”的高山水利化。初步改变了九间棚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并铸造了闻名全国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
2012年3月7日,上级领导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听取了刘嘉坤代表的发言后,对九间棚发展金银花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2013年11月25日,上级领导考察山东期间,在临沂亲切接见了刘嘉坤书记。刘嘉坤书记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进入新时代,九间棚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重,大力发展制药、旅游和金银花产业,他们走出大山,在县城先后开办了“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新大陆制药”等企业。2023年,九间棚村及村办企业营收入达3.7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万元。
九间棚人致富后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九间棚精神”经久不息,并不断发扬光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时代魅力。
二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市乡村振兴观摩会上,九间棚现代农业产业园被与会人员评为临沂对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一名。
我和刘嘉坤书记的交流,围绕着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什么建、怎样建、现在取得的成效这些埋藏在我心中的疑惑进行的。
“为什么要建,回答你这个问题不难,九间棚人脱掉穷帽子就是靠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拼出来的,想想当初压断了上千条扁担,磨秃了上万根钢钎,架电、修路、治水,到了现在我们还是保持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的本色,继续发扬九间棚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继续前行,打造新的亮点。”
“我们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取名为‘九弯十八园’。当年我们村的第一条出村的路,3500余米长,十几道弯,这个农业产业园,规划总面积2万多亩,大部分是我们从天宝林场和周围21个村庄流转的山岭薄地。”
“我们的十八园包括有机惠民养殖园、种植园、农耕体验园、亲子园、精神家园等,启动了万亩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项目,带动片区及周边村村民就业,依托九间棚风景区,突出片区村庄特色,打造九间棚沿线旅游综合体;影响带动了片区村你追我赶不甘心落后求发展的大好局面。通过党建引领片区联建,依靠金银花等主导产业带动片区规模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深耕旅游业,推动了乡村连片振兴。”
刘嘉坤书记介绍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情况。他说:“我们这是在海拔640米以上的山巅崮顶上开发建设的,这些土地都在悬崖峭壁上,单靠一家一户只能靠天吃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怎样才能变成金山银山?我们还得靠我们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村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海拔高、光照充足、气候适宜,无任何污染源,而且大部分是高富硒土壤,为发展金银花、山楂等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园区全部为流转山地或新开荒地。从2017年开始开发整治,到了2020年开始大规模施工,就地取材,用挖出的石块垒坝,使用的大型挖掘机都是50吨、65吨的,到2023年已开发整理近万亩,砌垒的石坝最高高度10多米,修筑的大石坝累计10万米长;打造地深挖细整,平均深翻松地2米多,最大深度8米,整理高标准农田2000亩。”
从2017年开始开发治理,到现在已经是七年的时间了,看看现在的“九弯十八园”,石坝盘山绕崮,像巨龙腾飞,又像万里长城,跃涧抱峰,绵延百里,让人不由感叹这是不亚于“红旗渠”的伟大工程。
三
大家都知道,九间棚自古以来缺水、缺土、多石、多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九间棚有三多:石蛋、光棍、葛针窝;九间棚有两少:水从崖根滴,土从石缝找。”
1970年,刘嘉坤书记16岁,割草回来的路上看到正在耕地的刘甲成在地里扶犁叹息,就上前搭话,刘甲成指着地里的一块石头说:“头几年我在这里耕地,土埋着这块石头,一犁下去还耕不到这块石头,今年这块石头就已经露出地面一拃多了,这样下去山上的土不得早晚没了。”刘嘉坤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这是羊的罪过。山上草多的地方羊就多,放羊的也就多。放羊的人整天撵着羊群在山上走来走去,羊四蹄踏地后,土就松了,再下雨被羊踩踏的松土就让雨水冲走了,长期这样下去,山上这点土不得早晚冲没了。从此,山上放羊的多造成水土流失的事刘嘉坤便牢牢记在心里。1984年底,刘嘉坤上任后就制定了村规民约,为保护山上的植被,也为了保护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全村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一律圈养。
进入新时代,刘嘉坤书记在思考为了后辈保住饭碗,为了九间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在乡村振兴的大形势下再干出亮点,成为新时代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他苦思冥想,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恍惚中那首儿时的民谣启发了他。山上石头多,如果能把石头打破,垒成坝子,既挡土又挡水,再把石头夹层夹缝中的土取出来集中堆放在地里增厚土层,这样既能起到深翻土地的作用,又能平整地块,使小块变大块,岂不是一箭双雕?想到这里他兴奋得一夜没合眼。于是用大机械开山打石、整山造地的“敲骨吸髓法”就诞生了。2017年起,九间棚先后购买四台大型挖掘机械用于开山垒坝,整理田地。
机器轰鸣,震天撼地。不管是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还是零上四十度的高温,刘嘉坤书记始终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
2022年夏天刘嘉坤书记患上了较严重的抑郁症,听力明显下降,又突然患上了“蛇窝子”,疼得要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没有离开工地。有一天终于熬不住了,眼前一黑,一屁股坐在地上差一点昏过去。周边的人围过来,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实在扛不住了,只好到齐鲁医院住院治了几天,出院后就赶到工地上指挥挖掘机打石筑坝、挖土造地。五年来,多少个严寒酷暑、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始终咬牙坚持着。跟他一块施工的刘加青、张伟动情地说:五年了,九弯十八园从规划到施工,从头到尾每一步都包含着刘书记的心血。十万米石坝,每条坝子上都洒满了刘书记的汗水,每块地里都留下了刘书记深深的脚印。
我在九间棚采访期间,看到九弯十八园的大门形状像向日葵,九间棚集团办公室副主任牛德银说:“这个造型象征九弯十八园的农作物向阳而生,茁壮成长,更代表九间棚群众像葵花一样心向共产党。”我在第六道弯“老虎弯”下车,这里因弯内极其险峻,人迹罕至,以前有老虎豺狼在这里做窝而得名。映入我眼帘的两块牌子让我难忘,一块牌子介绍的是“六不用”有机金银花,另一块立在石坝旁是一座山脉的造型,上面金黄色的字,两句话:“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老虎弯”三个字染成红色刻在一块大石头上,牛德银给我介绍说:“这块大石头是我们整地时挖出来的,整个园区的石材都是就地取材,大石头‘老虎弯’三个字是刘嘉坤书记自己写的,我们很多石碑都是员工写的,都挺自豪的。”
老虎弯的前方是怪梨园和苹果园。
牛德银介绍说:“怪梨园是九弯十八园中的第八园,占地48亩,因园内种植有怪梨而得名。此外,园内还种植了棉梨、子母梨、油棉梨和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水晶梨、莱阳梨等,共栽植1450棵。怪梨是经过多年嫁接反复优选比较,最终选定的以黄金梨为砧木,以其他几种梨为接穗,培育的果实总体像黄金梨,外观像子母梨,又有茬子梨的味道,成熟期晚像棉梨,从8月份采摘,直到11月份还能挂在树上不落,因其不像当地传统品种又优于当地传统品种,被人们称为‘怪梨’。”
位于怪梨园西、老虎弯右前方的是苹果园。2020年,村里参照以色列果园经营管理模式,投资150万元,用钢材150吨,建起两个占地10亩金刚防虫网。从西北农学院引进优良品种瑞香红、瑞雪、维纳斯黄金、红富士、鲁丽、乙女等960株,园内种植苹果共占地30亩,加上开山整地总投资500万元。苹果富含糖类、维生素和人体需要的矿物质,还含有微量元素锌。儿童缺锌会导致大脑发育不良,影响记忆力,食用苹果可有效补充锌元素,所以苹果又称“记忆之果”。据说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偷吃的禁果就是苹果。
当我来到第八弯:金银弯,看到了上千亩的金银花,这里是第十五园金银花园。
牛德银介绍说:“金银花园为十八园之最,东起龙门、西至大土山双乳峰,遍布九弯十八园,直线距离十余公里。园内种植九丰一号、北花一号金银花1600余亩。集中种植区位于如来崮以北,卧龙弯西,长寿弯东,金银弯周围,园内土地大多由租赁而来。”
九间棚原有土地不足200亩,不具备建设规模生态农场的条件。村里工业发展后,工业反哺农业,采取多种形式从天宝林场和周边村流转荒山近万亩,把能开辟成梯田的、合适的地块改造成良田。
四
“我们的愿望就是为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亮点做贡献。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做到了‘六不用’: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剂,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转基因种子。”刘嘉坤谈起现代农业产业园当下和今后的发展时说了他的打算。
九间棚村现在已经取得南京国环给认证的5000多亩有机农产品基地。“我们要大力发展金银花,把金银花产业做强做大。”刘嘉坤对发展“六不用”金银花矢志不渝。
九间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常青教授历经13年研究出了金银花优良品种“九丰一号”。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好采摘。2004年“九丰一号”金银花选育技术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金银花育种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更好地发展金银花产业,刘嘉坤联合有关专家,历经艰辛,历时11年,成功选育了“北花一号”金银花优良品种。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大白期花蕾长达10-15天不开花,极大地延长了最佳采摘期,提高采花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且有效成分含量高,地道正品,是金银花改良增效的首选品种。
为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九间棚成立了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并先后在北京、甘肃、新疆等地成立了子公司。在九间棚村,建立了“寿山生态科技农场”。现已在全国推广种植金银花21万余亩,影响带动了10多万人靠金银花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不过,我们主打‘六不用’有机农产品,目前知道的人还不够多,上报纸电视做广告我们也做不起,只能是靠人们口口相传。因为我们坚持‘六不用’,价格比较高,产品销售就是问题。我们的‘六不用’餐馆办了8年了,来旅游的、培训的,宁愿吃便宜的,也不愿吃‘六不用’有机健康食品。咱的‘六不用’金银花卖1000多元一斤,用1000多元一斤加工的金银花饮料还不如王老吉,缺乏品牌影响力,这也让我非常苦恼。我们的县委书记郑戏元一身正能量,非常关心和支持九间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支持九间棚高质量发展专班;今年我们发动全员近千名员工搞销售,当年毛主席说七亿人民七亿兵,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优质农产品,吃上我们的优质农产品,享受我们的健康食品。我们九间棚人要为人们的健康做贡献,要成为人们追求食用优质农产品的样板。”刘嘉坤书记也毫不避讳当前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应急措施。
“我们也有好消息,我们的‘六不用’优质农产品将成为航天员专用食品。航天员杨利伟的老师、航天员中心原副主任李庆龙,2024年10月17日亲自来村里考察,他在座谈会上说:‘之前我曾听别人说九间棚多好,六不用有机农产品多好,能够作为航天员专用食品;我这次来考察,从刘书记上高铁站接我,一路上说的话我都没听进去,但我眼睛实实在在地看到的让我太震撼了,高质量的六不用有机农产品,上百里长的大石坝,这还是在600多米高的山巅崮顶、悬崖峭壁上,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我们要在这里建航天员培训中心,我要亲自来讲课,我们要好好学习九间棚精神。’”刘嘉坤说起即将落地的天文科普项目“沂蒙太空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在我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刘嘉坤书记满怀信心地说:“我们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要把九弯十八园这个现代有机富硒农业产业园建设好、管理好,我们要做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标杆,让我们‘六不用’产品成为最优质最值得信任的产品,给沂蒙人民增光添彩,真正让我们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九间棚人连续奋战几十年,把高山崮顶上几万块山岭薄地改造成近两千亩高标准农田,垒石坝十万米(最高处达十几米)。这些石坝像巨龙般盘绕在山巅崮顶,又像万里长城在群山中蜿蜒起伏。
九弯十八园的建设,实现了九间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有机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是九间棚艰苦创业、艰难发展后向集体化、集团化发展共同富裕的理想生活迈出的坚实一步,是在高山崮顶建设原生态农业产业园的伟大创举,是“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在新时代的光辉闪耀。九弯十八园是九间棚人用钢钎作笔、以汗水作墨、在高山峻岭擘画出的气势磅礴的崭新画卷。
九间棚精神将源远流长,是九间棚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九间棚精神是九间棚人走向新时代集体化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
![]()
【作者简介】冯连伟,山东临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齐鲁青未了签约作家,荣获吴伯箫散文奖、刘勰散文奖、沂蒙精神文学奖等全国散文奖报告文学奖,散文《乡愁的那头是故乡》《春天的记忆》入选多省中考试卷。著有《静水深流》《真水无香》《似水流年》《掬水留香》等散文集,《沂蒙之水》《见证》等报告文学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