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了,小区的楼道渐渐安静,只剩下窗外几盏昏黄的路灯。张阿姨又一次在沙发上刷着手机,嘴里念叨着:“再看五分钟就睡。”
可等到屏幕上显示凌晨两点,她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机,却发现自己的眼圈又重了,精神也比昨天还差。
第二天,邻居王大爷在晨练时碰见她,还打趣道:“张阿姨,这熊猫眼妆比我家孙子的画画还厉害!”张阿姨苦笑,心里却在想:难道熬夜真的有这么多“好处”吗?
熬夜,似乎成了不少人日常生活中的“默契习惯”。有人说,夜色更自由,灵感更活跃,还有人相信熬夜其实危害没想象的那么大。
可这些看起来令人“心安”的理由,真的靠谱吗?今天就带你一探究竟,看看熬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神奇的好处”,以及这些“好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尤其是第七个理由,你可能一直没注意到!
当代社会,熬夜仿佛成了一种潮流。根据《中华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有超过38%的人群存在失眠或睡眠障碍,而长期熬夜者的比例更是逐年攀升。
一些人甚至调侃熬夜的“好处”,但医学专家提醒:这些“好处”其实都是健康危机的“假面”。
筛选“熬夜搭子”:孤独与陪伴的错觉
不少人觉得,半夜三更还在线,总有熟悉的小伙伴秒回,仿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夜猫子联盟”。
但医学研究显示,长期作息紊乱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第二天不仅精神萎靡,反而可能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拖延、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随之而来。所谓的“熬夜社交”,其实是身体等着你付出代价。
拥有“无人打扰”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真的提升了吗?
确实,夜深人静时没人打扰,但哈佛大学心理学调查显示,熬夜状态下,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反应速度降低17.2%,错误率则明显升高。
第二天再检查熬夜时的工作,常常是漏洞百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返工。比起熬夜高强度工作,晨间9-11点才是大脑黄金高效时段。
![]()
“省下一顿早餐钱”:健康风险悄然堆积
不少熬夜党发现,晚睡晚起后一睁眼就到了中午,干脆省下早餐钱。但《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指出,长期不吃早餐会使体重增加风险上升14.6%,胃炎、胆囊炎发病率更高。更糟的是,空腹时间延长,胃黏膜受损,身体反而更难受。
练就“熊猫眼”妆容:美丽与健康的背道而驰
黑眼圈、眼袋,是很多熬夜者的“专属装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眼科专家指出,熬夜可导致眼部微循环障碍,干眼症、视力下降发生风险增加9.8%。短期覆盖还可以用遮瑕,但身体的损伤却无法轻易掩盖。
![]()
体验“心跳加速”的刺激:你的心脏其实很受伤
有些人以为,熬夜时的心慌、胸闷代表精神紧绷、心情亢奋。其实,这是心脏在无力抗议。研究显示,熬夜超过2周,血压和心率的波动性上升14.3%,高血压与冠心病风险同步提升。长远来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熬夜可以“快速瘦身”?其实是完美的“水肿陷阱”
清晨醒来面部浮肿、身体乏力却体重略降,不少熬夜者误以为自己“瘦了”。其实,这是水分潴留导致的假象。中国临床营养学会指出,长期熬夜会使新陈代谢率降低12%-15%,不仅易水肿,还更易堆积脂肪。
成为“养生专家”:补品再多,比不上早睡十分钟
有意思的是,熬夜者经常研究“补救秘诀”:喝枸杞、泡菊花、燕窝养肝。可数据佐证,规律睡眠对身体修复和免疫力提升的效率,是各类补养品的3-4倍以上。而补品消耗掉的其实只是钱包和心理安慰。
![]()
面对这些看似幽默的熬夜“好处”,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这些便利和“福利”,真的值得用健康去做交换吗?专家建议:要走出熬夜误区,不妨从三个细节入手,让健康找回主动权。
调整作息,从今天早睡十分钟做起。设闹钟提醒自己,到点就放下手机,给大脑和身体多一点休息时间。研究显示,每天比原计划早睡10分钟,一周后白天精神改善感知度高达93%。
早餐不能省,简单吃更健康。熬夜后的早晨,即便起床晚,也要花五分钟做个鸡蛋、牛奶、燕麦粥。均衡营养早餐有助于恢复肠道活力和血糖平稳。
![]()
避免水肿和心脏负担,睡前1小时别大量喝水。同时用温热毛巾敷眼,让眼部得到放松,有效减少疲劳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