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母亲实力远超那个年代大部分普通女性,父亲是民国数学天才,一手养育他成材,但父亲知道杨振宁如他所愿,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后,却还是不愿意原谅他。
他和父亲之间有什么心结?杨振宁是怎么做的呢?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老先生,是安徽合肥人,在咱们国家数学还比较落后的年代,人家就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了。
他在芝加哥大学拿下了数学博士,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整数性质学问,还拿到博士的学者。
杨武之回国后,直接在顶尖学府清华当教授,后来西南联大成立,他还是数学系的首任主任,教出来的学生都是国家栋梁,他是绝对的数学界泰山北斗。
![]()
他对儿子杨振宁的教育,跟现在很多家长不一样。
杨振宁小时候数学就显露出天分,小小年纪能给高中生讲题,但杨老先生搞题海战术,也不急着让他跳级,而是踏踏实实打好基础。
等杨振宁16岁考上西南联大,杨老先生才开始系统地给他“开小灶”,教的不是死知识,而是近代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理念在当时非常超前。
![]()
杨老教儿子做学问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意思是要踏实下笨功夫,别光想着走捷径、耍小聪明。
这个座右铭影响了杨振宁一辈子,他搞科研的那股韧劲儿,就有老父亲的影子。
可父子二人之间却有个最大的心结,杨老到1973年去世都没彻底原谅杨振宁,就和这个有关。
![]()
杨老经历了旧中国的战乱和屈辱,对国家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他认定儿子学成后必须回来报效祖国。
杨振宁1957年得了诺贝尔奖后,在国际物理学界地位极高,当时中国科研条件非常艰苦,他觉得留在美国能发挥学术价值,就留在美国。
![]()
他加入美国国籍也是无奈又痛苦的一个选择,那时候美国人对中国人是极其不尊重的,他的科研工作也受到很大限制,才不得不在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
![]()
可在杨老先生眼里,儿子加入美国国籍,就是对国家的不忠,他曾当面质问杨振宁,中国人在外国人国家做院士,这算怎么回事。
父子俩在日内瓦见面时,老先生也拒绝在国籍的问题上做出让步。
杨振宁在1971年,中美关系刚松动时,就成为首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想为祖国做贡献,但父亲始终认为他不回国定居,不入中国籍就是遗憾。
![]()
他对父亲充满愧疚,一直记得1973年父亲临终前写的诗句:“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就是每顿饭都别忘了亲情和国家的恩情,这份国家情怀也深深影响了他。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终于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人,回到清华定居,某种程度上,也是替父亲圆了心愿,可惜杨老先生没能看到这一天。
不光是杨老先生,母亲对杨振宁人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帮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
杨振宁还不满一岁,杨老先生就漂洋过海去美国读书了,家里头就剩下他和母亲罗孟华俩人在合肥过日子。
![]()
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妈妈拉扯孩子很不容易,他们母子二人的感情,是埋在灵魂深处的。
他母亲念过私塾,坚强有远见,在他才4岁的时候,就手把手教他认方块字,才一年多功夫,他就学会了3000多个字。
![]()
杨振宁7岁左右那年,杨老先生被请到清华大学教书,一家人就搬进了清华园居住。
清华园里住的可都是文化人,杨振宁从小在学堂边上长大,书卷气自然就养成了。
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打来了,清华园待不住了,一家人逃回合肥老家住了半年,杨振宁还在庐州中学念过书。
![]()
眼看着合肥也要沦陷,1938年,他们又千辛万苦逃难到了昆明,这一路颠沛流离,但杨振宁没落下学习,16岁的他硬是以高二的学历,考上西南联大。
他在学业上不断深造时,还从未忘记过自己的祖国,他自己曾坦言,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哪怕当年在美国做学问,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杨振宁都敢为中国奔走、为中国说话。
![]()
他爱国不是光嘴上喊口号,而是真金白银,实打实地干,2003年,快80岁高龄的他,回到清华园定居,不是回来杨老的,是回来干活的。
杨振宁知道中国要强,得有人才,特别是顶尖的科学人才。
他就利用自己在世界科学界的声望,像个磁铁一样,把林家翘、姚期智这些国际上响当当的人物,还有王小云这样的顶尖学者,一个一个地吸引到中国。
![]()
杨振宁自己也闲不住,在清华高和其它的高等研究院,挂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的对联,在那间办公室里,带研究生、做研究、跟学者们讨论。
他还使劲儿推动中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交流,戴着一批又一批中国的好苗子,去美国交流学习。
![]()
杨振宁还给国家科技发展的大方向提过建议,这些建议分量很重,都渗透到咱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骨子里去了。
![]()
他最让人打心眼里佩服的,是他那颗赤子之心,纯粹、干净、不掺假,他做那么多事儿,默默耕耘,从来不让让,不求名也不图利。
要不是前几天,103岁的杨振宁走了,好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背后为中国默默做了这么多贡献。
![]()
他自己压根儿就不爱解释,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这么多年他的根没丢,心没变,离不开他父母从小对他的教导。
科学家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爱国教育的深入,我们也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被祖国托举长大后,也能为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