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一个夜里,杨振宁看完新闻,把报纸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上面说美国终于准许公民去中国了,可他更难办了,台湾有亲人,大陆也有亲人,该先去哪一边,他望着窗外的月光,身后传来拖鞋踩地板的声音。
![]()
爸说北京挺好的,你别多想,杜致礼端着热茶站在门边,脸上的样子和她妈当年去瑞士前一模一样,丈夫眉头皱着,她知道这诺奖得主其实怕,怕卷进政治里,更怕对不起两边的老人。
![]()
四十年前,一九五〇年,十八岁的上海姑娘被介绍给同龄的杨振宁,谁也没料到这门亲事后来会牵动两岸的政局,杜聿明将军关在功德林的照片,和他女儿在美国实验室里的身影,同时登上了大陆和台湾的报纸,有一次杜致礼在麻省理工当助教,突然收到台湾寄来的包裹,打开是母亲曹秀清用蜡油封好的家书,信纸上泪迹斑斑,写着,告诉女婿,爸在北平每天能喝上热粥。
1973年那天,杨振宁在人民大会堂见到父亲,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看《人民日报》,你爸现在喜欢看报纸,杜聿明把眼镜推到额头上,前阵子他还问我,台湾的报纸怎么总说大陆闹饥荒,杨振宁没说话,他想起七十年代初台湾派人来劝他回去,说只要回来就给他研究所,可转头又说他父亲活不过三年。
![]()
真正让夫妻俩决定回大陆的,是1971年母亲曹秀清从北京寄来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背面是杜聿明歪歪扭扭写的字,儿媳你别听那些谣言,我每天能吃两碗米饭,杜致礼盯着照片上父母的笑脸,忽然注意到弟弟妹妹们的中山装袖口都磨出了毛边,那样子,比什么话都真。
![]()
台湾那边说大陆没暖气,可爸写信说冬天有电热毯,杨振宁在巴黎领签证那晚,杜致礼把这话说了三遍,后来他们才知道,美国还没放开禁令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特意交代过,杨先生回国是科学家自己的选择,别搞什么政治仪式。
1986年他们终于去台湾探亲,记者问杨振宁有没有后悔,他推了推眼镜说,1971年北京给他爸寄来的暖气费单子,比台湾的承诺来得实在,这话后来在海外华人里传开了,不少科学家私下打听回国的门路,林家翘认识杨振宁很多年,直到一起组团访问,才明白,他早就把路蹚出来了。
2025年深秋,人们翻看杨振宁的遗物,最旧的那个铁盒里,除了诺贝尔奖章,还压着一封1955年从北京寄到美国的信,信纸泛黄,字迹发抖,是杜聿明写的,告诉致礼,他每天能喝上热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