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SpaceX在范登堡太空基地一声巨响,一枚飞了10次的猎鹰九号火箭(B1088)又把28颗星链卫星送进了太空。更关键的是,这一下直接让星链发射总数冲破万颗大关,达到10006颗。
可就在网友惊叹"马老板真能造"的时候,又有人翻出旧话提出批评:"早说过这是太空垃圾制造厂,果然没说错!"
SpaceX这次是用一枚回收了10次的猎鹰九号火箭完成了今年第133次发射,这也是全球第240次航天发射。这次任务最重磅的意义是星链卫星总数破万,但网友提出的质疑在于,星链目前在轨运行的只有8608颗,剩下的都已经脱轨了。
一边是发射不停的"太空星群",一边是"垃圾泛滥"的质疑,究竟谁说的对?
![]()
首先得聊聊这枚"10手火箭"的神操作。猎鹰九号火箭B1088这次顺利降落在太平洋回收船上,算上这次,它已经完成10次发射回收循环。要知道,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术确实把发射成本砍了一大截,单枚火箭理论上能重复使用100次,这也是他们能疯狂发射星链卫星的关键底气。查了下数据,截至今年10月,SpaceX的发射次数已经占了全球的一半还多,这产能确实够震撼。
但发射得多不代表没问题,核心争议点就在"太空垃圾"这四个字上。有网友直接开喷:"一万颗卫星上天,以后太空不得堵成停车场?"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已经有1398颗星链卫星脱轨了。不过SpaceX创始人马斯克这边早就有解释,官网明确表示星链卫星设计了自动销毁功能,失效后会坠入大气层烧得一干二净,不会产生轨道碎片。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说法靠谱吗?
从正面说,SpaceX确实在做防撞努力。据美国"太空情报报告"网站报道,去年12月到今年5月,星链卫星半年内就执行了144404次变轨机动,比之前半年翻了近3倍,目的就是避免太空撞车。而且他们会在卫星出故障前主动让其脱轨,哪怕这卫星可能还能用,就是为了减少失控风险。
![]()
但质疑的声音也很强烈。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研究显示,2020到2024年已经有583颗星链卫星坠落,2024年一年就掉了316颗,坠落速度还在加快。更让人揪心的是碰撞风险,2021年星链只有1700颗卫星时,全球航天器近距离接触事件里50%都和它有关,有专家估算要是卫星到12000颗,这比例能飙到90%。英国OneWeb公司的卫星就曾差点和星链卫星撞在一起,欧空局的"风神"气象卫星也被迫紧急变轨避险。
除了碰撞,还有个更隐蔽的问题——大气污染。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发现,2025年平均每天有1到2颗星链卫星坠回大气层燃烧,未来可能会涨到每天5颗。这些卫星燃烧时会释放氧化铝颗粒,虽然单颗影响不大,但4.2万颗的计划规模下,这些颗粒在平流层累积可能影响臭氧层,甚至干扰气候。这可不是小事,相当于给地球外层裹了层"工业粉尘"。
天文界更是早就提出不满。NASA宇航员唐・佩蒂特从国际空间站拍的视频里,星链卫星群形成的"光点列车"亮度堪比木星,横跨夜空。研究显示,这些卫星对射电望远镜的观测干扰极大,连哈勃望远镜拍小行星时都能被卫星反光晃到,直接影响数据质量。
面对这些质疑,SpaceX的回应很强硬。之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说星链残骸可能每两年砸伤一个人,SpaceX直接骂报告"荒谬、不准确",还说自2020年以来325颗卫星脱轨,地面连块碎片都没捡到。他们还把锅甩给竞争对手,指责AST公司的"蓝鸟"卫星不重视碰撞风险,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
支持者认为:“没有星链,偏远地区能用上高速网?马老板这是在改变世界!”确实,星链现在全球有500万用户,海运、航空这些地面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全靠它。
反对者则回怼:“改变世界不能以太空为代价,一边说自动销毁,一边往下掉得越来越多,这逻辑本身就互相矛盾。”
![]()
关键在于:星链的野心不止一万颗。马斯克早就计划部署4.2万颗卫星,而且这些卫星设计寿命只有5到7年,每隔几年就得全部更换一遍,也就是每年至少要发射6000颗。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年往太空扔6000个"保质期五年的设备",就算90%能顺利销毁,剩下的10%也够让人头疼了。更别说美军还想把星链当下一代导航系统,搞"多域作战",这意味着这些卫星还得承担军事任务,活动会更频繁。
从国际规则来看,这事也挺棘手。《外空条约》说各国要对自己的太空活动负责,但现在近地轨道跟"公海"一样,谁先占就是谁的。SpaceX靠着发射快、成本低,已经占了近地轨道70%以上的卫星资源,其他国家想发射卫星都得绕着走。有专家将其调侃为“太空圈地运动”。
那么问题又来了,太空垃圾的锅真该星链全背吗?其实也不全是。目前近地轨道有2万个被追踪的物体,1.2万颗工作卫星,星链占了8500颗,但其他废弃火箭残骸、旧卫星也不少。而且星链的主动脱轨率确实比很多老卫星高,那些上世纪的废弃卫星才是真正的"太空幽灵",没人管也没法管。
笔者认为,星链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垃圾",而是"规模太大带来的风险失控"。以前一次发射几颗卫星,就算出问题影响也小,现在一次几十颗,半年变轨十四万次,连SpaceX自己都未必能精准控制每一颗的状态。更别说长期的大气影响,现在科学家也说不清,这种"未知风险"才最吓人。
现在尴尬的是监管跟不上。国际上还没有针对巨型卫星星座的统一标准,发射多少、怎么回收、污染怎么算,全靠各国自觉。SpaceX在美國有FCC批准,到了太空就没人能管了。欧洲想制定规则,但马斯克根本不搭理,毕竟人家发射能力最强,话语权就在手里。
这种事想要得到解决,只能依赖出现更先进的太空垃圾清理技术,把失控卫星拖走。或者万一发生一次严重碰撞,倒逼全球出台严规。但从目前情况看,估计很难,毕竟商业利益摆在那里,SpaceX去年光星链业务就赚了几十亿美元。
说到底,星链破万颗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里程碑,这点没人能否认。但就像有人盖楼只顾着速度,不管建筑垃圾和采光一样,太空开发也得讲规矩。马斯克的太空野心值得佩服,但要是把近地轨道变成"垃圾场",那可就不是造福人类,而是遗祸子孙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太空安全,这道题不仅考验着SpaceX和马斯克,更考验全人类。
(本文引用来源:美国“太空情报报告”网站、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研究报告、《华盛顿邮报》、环球网、海外网、人工智能学家网站、SpaceX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