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审食其也是沛县人。汉王兵败彭城向西撤退时,楚军捉住汉王的父亲和吕后作人质,审食其以舍人身份侍奉吕后。后来他跟随汉王打败项籍而被封侯,很得吕太后的宠幸。等做了左丞相后,常在宫中,百官都通过他来决定政策。
吕太后立吕氏族人为王,陈平假意顺从。等吕太后驾崩,陈平和太尉周勃一起设谋,终于把吕姓诸王除掉,拥立孝文皇帝。这件事,陈平是主要出谋的人。这时审食其被免除了相职。
太史公(司马迁)说:陈丞相平少年时,本来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割肉的时候,他的志向原本已经很远大了。后来在楚魏之间彷徨不定,最后归附高帝。他常出奇计,解救纷乱的灾难,消除国家的忧患。到吕后当政时,事情多变故,然而陈平竟能自免于祸,安定刘氏宗庙,以荣耀的声名终其一生,人称贤相,这岂不是善始善终了吗!若不是足智多谋,哪一个人能做到这点呢?”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见机行事,知己知彼,才能扭转乾坤,如不这样还有机会吗?此一时彼一时呀。可见,在后来中国的特殊时期,有些人就掌握不住火候,最后落个家破人亡,身败名裂,晚节不保。智慧人生才能活的幸福,人生处处有智慧,包括健康、饮食、疾病等。
司马贞评价陈平:“曲逆穷巷,门多长者。宰肉先均,佐丧後罢。魏楚更用,腹心难假。弃印封金,刺船露裸。间行归汉,委质麾下。荥阳计全,平城围解。推陵让勃,裒多益寡。应变合权,克定宗社。”
当年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同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授印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这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居然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对此,东汉苟悦曾有一句极为中肯的评价,他说:“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当初陈平说过:“我出了很多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这一代如果被废掉爵位,就算完了,以后终究不会再度兴起的,因为我暗中积下的祸因已经很多了。”这说明陈平有不少诡计是不被人知的,也是见不得人的。《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可见他有一些诡计是有违背良心道德的地方,不能公开,见不得阳光。兵者,以致胜为目的。为了取胜不择手段。陈平为人机灵,浑身是计,凭一身智慧游走于权力之间,曾多次化险为夷,最终以荣耀的声名终其一生,这也是历史少见的啊。
张良和陈平就不同,虽然两人都是智者,张良是功成身退,但是张良堪称和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相提并论,虽然两人身份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相同,都是功成身退这一崇高的思想理念为后人所推崇。中国有很多皇帝至死也不放权,最后弄得权力之争、宫廷政变、百姓遭殃。
出发点不同,一个是为了自保,一个是为了国家,这要从哪方面看,如果张良不退的话,继续参政,那么张良的下场就不知道啥样了,能像陈平似的吗,不好说,后人能对张良的评价那么高吗?这个是肯定的,不能那么高,因为功成身退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这也就像人染上了毒瘾一样,是不好戒的,当官也有瘾,除非硬把他拿掉。
宋之成、苏永君、邓亚生、邓亚茜哥几个,在狼笼子旁侃侃而谈,狼在笼子里张着大嘴来回的踅摸,嘴里的哈喇子流出老长,一嘴白沫。围观的人群一拨又一拨,两条狼在笼子里旁若无人似地在转悠,不知道人们在议论它,都麻木了。
可见单有知识不行,还要有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知识一般是记忆型的,智慧一般是逻辑型的。学习靠记忆,没有记忆是学不好知识的,而处理事务要靠逻辑,没有逻辑思维是处理不好问题的,所以人从小就要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长大有了智慧才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工作创业。创业就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要用到逻辑思维。现在的AI一般多是记忆型的,别看它有大模型算法,那也是人类编辑的,然后再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只是记住了那些逻辑算法,稍有改变就没法算。
记忆固然重要,没有逻辑也不行。记不住那些大道理,但是能处理好身边的事务就行。谁不是从处理身边的事情开始的呢,汉刘邦不也是从处理身边的事情开始的吗,从刚开始起事时不就是从处理身边的事情开始的吗。
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途中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邑西边的水泽地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解绑释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最后,刘邦带着这些人逃匿在芒县、砀县的山泽(今通称芒砀山)之中。在此期间,发生了所谓刘邦夜醉斩蛇、“赤帝子”、吕雉宣称刘邦有“云气”等奇事(详见“轶事典故”目录),沛县之中的年轻子弟听说后,很多人都要前去投奔他。随后,刘邦的队伍不断扩大,有数百人之众。
刘邦当时即使不逃走,等到骊山也是死刑,当时秦朝的法律特别严厉,所以刘邦根据各种因素,再加上自己的当时处境,他又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秦始皇的暴政,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做出了决定。逃走还有生还的一线希望,不逃走就是必死无疑。实际上刘邦一伙藏匿在芒砀山之中是在等待时机。
真有刘邦夜醉斩蛇、“赤帝子”、吕雉宣称刘邦有“云气”等奇事吗?没有,这些都是刘邦利用当时人们迷信的心理和发达的愿望,用自己的智慧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扩大队伍,为起义做准备。
东郭先生和书呆子就是记忆型人才,本本先生,不会变通。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狼三则》里的屠夫就是逻辑型人才,他知道随机应变,最后战胜了恶狼。虽然他没有文化,但是他知道遇事利用自己的特长应该怎么办。当然了刘邦也是逻辑型人才,光有知识不行,要有智慧,现在AI算法决定一切,天上飞的地上行的、家庭用的、工厂转的、宇宙空间都是AI大模型。
用人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哪门学问单讲用人的艺术,这些都是靠个人的智慧,都是从身边事开始的,一点点的积累。个人的智慧,逻辑判断,不同事不同对待,没有现成答案,都得自己琢磨。大多问题需要预先防范,要有长远意识、忧患意识。
刘邦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大,当时他只是为了顾命,没想到最后还当上了皇帝。从书本上没学过,在这以前书本上也没有,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没有历史的借鉴。是刘邦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自己悟出来的,就得这么办,不这么办就是死路一条。也是逼出来的。刘邦并没有多少知识,到时他就知道怎么办,以后刘邦打仗用人治理国家,也是靠他的这种智慧。这不是人教的,是自己的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也没法教,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结合自身的三观脾气秉性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独特的逻辑思维,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不正确的就打败仗。
那你说楚霸王项羽是不是有点像东郭先生,心慈面软。李晚芳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毛泽东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
如果项羽不被刘邦打败,或者没有刘邦,那还会有李邦、赵邦,项羽最后也不会得到天下,他的战略思想不正确,他没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分封完天下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天下太平了,没有进一步的打算,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改革各诸侯国制度的想法,就是一个打,不服就打。
谁都为在鸿门宴上没杀死刘邦感到惋惜,但是这就是项羽,如果将刘邦杀死了,就不是项羽了,他是针锋相对,来软的他不行。就像前面讲的东郭先生: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考虑了一下说:“我这样做会得罪猎人的。不过,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办法救你。”
项羽当时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让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他的战略思想都是不计后果的。例如,从一开始的杀宋义、破釜沉舟、随后坑杀秦卒二十万、鸿门宴、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后弑杀义帝,最后乌江自刎都是不计后果、一死了之的做法。
一开始就是拼命三郎,这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没有韧劲,不留后路,怎么能把爱妾虞姬带在军中。项羽虽然没有像东郭先生故事那么经典,但是他的行为有点像东郭先生,没有刘邦最后杀功臣那种魄力。
一般记忆型人才和逻辑型人才分的不是那么清楚,有的记忆力好一点,逻辑思维差一点,有的逻辑思维强,记忆力差,而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逻辑思维强。现在AI的大模型算法都是用逻辑思维算法算出来的,但是他是有限的,超不出人的思维范围。从人类和智能机器人来看,智能机器人应该是记忆性人才,人类应该是智慧性人才。现在的无人机就是利用人的智慧来操控无人机的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