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底,有 “生长激素茅” 之称的长春高新,突然向港交所递了 IPO 申请 —— 距离它董事会拍板要做这事,才不到 3 个月。
但比起 “赴港上市” 这个动作,大家更关心的是背后两件事:一是它的 A 股股价,从 2021 年 513 元的高点,跌到现在只剩 130 元,近乎 “腰斩再腰斩”;二是公司近九成收入,居然只靠 6 款核心产品撑着。
这事儿,市场上议论声不少:手里明明还有 43 亿现金,为啥非要去港股融资?高度依赖几款药的日子,还能过多久?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
图源:港交所披露易
从 “搞基建” 到 “卖药”:30 年转型,现在覆盖 4 大类药品
长春高新这几十年,走的路子挺典型 —— 从 “搞基建” 转向 “做药”,而且转得还算成功。
1993 年刚成立时,它还在做长春本地的基建和房地产;1996 年底在深交所上市,成了东北较早的上市公司之一。真正的转折点,是后来把重心挪到了制药上。
1998 年跟人合伙搞了华康药业,拿下了中成药的业务;2004 年又成立百克生物,开始做疫苗 —— 后来百克的水痘疫苗获批,2021 年还在科创板单独上市了。
现在的长春高新,业务覆盖了生物制剂、化学药、疫苗、中成药,基本你能想到的药品种类,它都沾点边,算是把医药的盘子铺开了。
![]()
![]()
图源:长春高新招股书
4500 人销售团队 + 覆盖 7400 家医院:渠道能力确实能打
要说销售能力,长春高新确实有点东西。
截至今年上半年,它有一支 4500 人的销售团队,全国 31 个省都能覆盖到。具体能触达多少渠道?给个直观数据:7400 多家医院、6600 多家其他医疗机构、6500 家药店,还有 31 个省级疾控中心、2500 多个县级疾控中心。
简单说,不管是医院开处方,还是疾控打疫苗,它的产品都能触达进去。
40 种在研药 + 15 种 1 类创新药:研发没躺平,但还没到 “拔尖”
研发上也没完全躺平:现在有 40 多种药在临床阶段,其中 14 种已经到了 Ⅲ 期临床(快上市的阶段),15 种还是 1 类创新药 —— 这在医药公司里,算中等偏上的储备了。
2024 年净利润跌 42%:营收 13 年首降,业绩有点 “拉胯”
但业绩这块,最近两年确实有点 “拉胯”。
![]()
图源:长春高新2025年半年报
看一组数据:2022 年营收 126 亿,2023 年 145 亿,2024 年直接掉到 134 亿,今年上半年才 66 亿;净利润更明显,2022 年 41 亿,2023 年 45 亿,2024 年只剩 25 亿,今年上半年才 9.8 亿。
![]()
图源:东方财富网数据
2024 年不仅营收首次负增长(上一次还是 2004 年),净利润更是跌了 42%—— 这对一家龙头药企来说,压力不算小。
90% 收入靠 6 款药:毛利率 88%-91%,但 “顶梁柱” 太少太危险
为啥业绩会掉?跟它的产品结构脱不了关系。
虽说长春高新靠卖药赚钱(药的收入占比常年 90% 以上),而且药的毛利率很高,一直在 88%-91% 之间,比很多行业都赚钱。
但问题在于:近 90% 的收入,就靠 6 款药撑着 —— 赛增、金赛增(这俩是生长激素)、水痘疫苗、金赛恒、银花泌炎灵片、带状疱疹疫苗。
![]()
图源:长春高新招股书
相当于一家公司,就靠 “六根顶梁柱” 过日子。长春高新自己也在招股书里承认:这说明产品卖得好,但也怕万一这几款药出点问题,比如销量下滑、降价,或者有竞争对手冒出来,整个公司的收入都会受影响。
前五大客户占收 31%:还有 “又买又卖” 的供应商,客户结构有点特殊
除此之外,客户集中度也有点高:最近几年,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一直在 26%-31% 之间;甚至还有 “又当供应商又当客户” 的情况 —— 比如今年上半年,给供应商 K 买了 1560 万的原材料,同时又卖给它 1000 万的产品,这种合作模式也让不少人好奇。
从 513 元跌到 130 元:集采成 “转折点”,股价跌了近 75%
聊完业绩,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股价。
长春高新能成为 “生长激素茅”,不是没原因的:1997 年就控股了金赛药业,1998 年推出国内首个短效生长激素,算是这个领域的 “老大哥”。
但它的股价,前十几年基本没怎么动 —— 从上市到 2010 年,一直在低位横盘。真正的爆发是 2018 年之后,股价一路涨,2021 年 5 月甚至摸到了 513 元(前复权)。
转折点在 2021 年 5 月:当时传出 “生长激素要纳入 17 省集采” 的消息,要知道集采会直接压价,市场一下就慌了。从那之后,股价就开始了四年的下跌,现在只剩 130 元,比高点跌了近 75%。
手握 43 亿现金还要融资?7 次募资 87 亿,这次想干嘛
而这次赴港 IPO,已经是它第 7 次融资了 —— 从 1996 年 A 股上市到现在,它已经通过配股、定增、发可转债等方式,募集了 87.55 亿。
很多人纳闷:截至今年上半年,长春高新手里还有 43 亿现金,虽然比之前少了点,但也不算缺钱,为啥还要去港股融资?
公司证券部的人是这么说的:一是研发要花钱,很多项目等着投;二是想看看海外并购的机会。
至于 “九成收入靠 6 款药” 的问题,他们也提到:现在有不少新药在陆续放量,覆盖内分泌、儿童健康这些领域,未来想把产品结构调得更均衡些。
国资持股 84%:背景给稳定性,但救不了业绩
最后再提一嘴股权结构:现在最大的股东是超达集团,持股 18.69%,而超达集团归龙翔集团管,龙翔集团又由长春新区国资旗下的新发集团控股(持股 84.41%)。
简单说,长春高新是 “国资背景”,这在稳定性上,多少能给市场一点信心。
(提醒:内容来自:长春高新官网、长春高新2025年半年报、东方财富网、港交所披露易、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
尾声:
“ 长春高新赴港IPO,说白了是想在医药行业里再往前迈一步——毕竟现在业绩有压力,股价也没回到高点,多一个融资渠道总是好的。
但问题也摆在这里:股价能不能稳住?靠6款药撑收入的局面什么时候能改?43亿现金之外再融资,后续的钱能不能花到点子上?
这些问题,不是靠一次IPO就能解决的。接下来就看公司怎么把研发落地、把产品铺开,市场也在盯着——毕竟大家更关心的是,这家“生长激素茅”,能不能重新找回以前的劲儿。”
![]()
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声明:关于内容准确性的补充说明
内容核实承诺:「财鲸眼」致力于提供客观、准确的内容,但不排除因信息更新滞后、数据来源差异或理解偏差导致内容存在瑕疵。
读者反馈通道:若您发现文章中存在数据错误、事实性偏差或逻辑争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及时调整:
1、邮箱:caijingyan66@163.com 邮件中注明修改内容。
2、后台留言:请在文章底部点击“发私信”并提供具体指正内容。
3、加急联系!请加微信:caijingyan9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