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破晓,汉中的薄雾还未散尽,诸葛亮的身影便映在了案头的《雍州舆图》上。
他枯瘦的手指,一次次在“祁山”二字上停留,那里山势平缓,可通粮道,是他为北伐铺就的稳妥前路;指尖偶尔滑向“子午谷”,又迅速收回。那道嵌在秦岭间的窄谷,是魏延口中“十日定长安”的奇招,却也像一把悬在蜀汉头顶的利剑。
此后六年,从建兴六年的首次北伐,到建兴十二年的五丈原病逝,诸葛亮五次领兵出征,四次踏上祁山古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始终被束之高阁,成为史书里一段未了的争议……
![]()
提及子午谷奇谋,《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最为翔实:“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裴松之注引《魏略》则补充了关键细节:魏延计划亲率一万精兵,从子午谷快速穿插,十日之内抵达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怯懦无谋,见蜀军突然兵临城下,必然弃城逃跑;届时诸葛亮率领主力从祁山出兵,与魏延在长安会师,一举平定关中。
这套方案的核心,是复刻汉初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袭思路,将“出其不意”四个字发挥到极致。但在正史记载中,诸葛亮对这一方案的态度始终是“不许”。
彼时蜀汉国力孱弱,《三国志·蜀书》记载,蜀汉灭亡时全国人口仅九十四万,兵力不足十万,而曹魏人口四百四十万,兵力近五十万。
以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诸葛亮每一次调兵遣将,都如同在钢丝上行走,容不得半点闪失。
![]()
回过头再来说说,诸葛亮为何执着于祁山?
翻开《读史方舆纪要》对祁山的描述便可知晓:“祁山在巩昌府西和县北七里,汉水经其南,有祁山堡,极为险固。”
祁山地处曹魏与蜀汉的交界地带,既是关中通往陇西的咽喉要道,又有汉水作为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更关键的是,陇西地区盛产战马,且曹魏统治根基相对薄弱。
《三国志·郭淮传》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足见陇西百姓对蜀汉仍有归属感。
从史书细节中能看出,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并非“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以祁山为支点,逐步蚕食曹魏领土:先夺取陇西,获得战马与粮草补给,再以陇西为跳板,缓慢推进至关中。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与蜀汉的国力现状高度契合。
![]()
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坦言:“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所以在他看来,北伐是不得不为之的守国之策,而非冒险的灭魏之举,祁山的稳健,正是对蜀汉百姓与先帝嘱托的负责。
然而,后世常以“保守”评价诸葛亮弃用子午谷奇谋,但结合史料细节,便能读懂这一抉择背后的多重顾虑。
![]()
首先是奇谋的“不确定性”过高。子午谷全长六百多里,谷道狭窄险峻,《资治通鉴》记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率军从子午谷南征蜀汉,因大雨道绝,行军一个多月仍未走出谷道,最终被迫撤军。
魏延声称“十日可达长安”,但一旦遭遇天气变化或曹魏伏兵,一万精兵便会陷入绝境——而这一万兵力,占了蜀汉北伐军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根本输不起。
其次是对手的实力被严重低估。魏延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但《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夏侯楙虽不善军事,却并非完全无能,且长安作为曹魏西部重镇,城防坚固,即便夏侯楙暂时撤退,曹魏援军也会迅速驰援。
《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并进兵”,仅用二十多天便收复三郡。若魏延奇袭长安,不仅难以守住城池,还会陷入曹魏援军的包围,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北伐肩负着“兴复汉室”的政治使命。《三国志·诸葛亮传》开篇便记载,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的每一步决策都关乎蜀汉的人心向背。若采用子午谷奇谋,一旦失败,不仅会损失大量兵力,更会让蜀汉军民对“兴复汉室”的目标失去信心。
相比之下,祁山北伐虽进展缓慢,却能逐步巩固蜀汉在陇西的势力,积累与曹魏长期对抗的资本。这正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深远考量,而非单纯的军事保守。
只可惜,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五丈原的秋风卷起枯叶,诸葛亮在病榻上最后一次望向祁山的方向。他一生五次北伐,四次以祁山为起点,虽未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却用行动诠释了《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后世对子午谷奇谋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惋惜魏延的才华未被重用,有人称赞诸葛亮的稳健周全。但翻开史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种军事策略的碰撞,更是一位谋国者在国力悬殊的困境中,对理想与现实的艰难平衡。
![]()
诸葛亮弃用子午谷奇谋,不是畏惧风险,而是深知蜀汉经不起任何一次失败;他执着于祁山,也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为蜀汉寻找一条最有可能延续国运的道路。
千年之后,祁山古道上的马蹄声早已远去,但《三国志》中“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等记载,仍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诸葛亮的选择,或许不是最激进的,却是最负责任的。
参考文献:
[1]王瀚尧.也论魏延“子午谷之计”的战略价值[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李殿元.诸葛亮与魏延关系新论[J].文史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