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张(化名)习惯在晚饭后负责全家洗碗。每次他都想着“快点洗完,早点休息”,于是将碗碟堆在水槽,用热水快速冲一遍,再抹点洗洁精、随便擦擦。
用旧的洗碗布一搓,看起来干净了就直接摞在一起晾干。
最近,他发现家人里有人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甚至还莫名持续感冒,体检时,医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你们家洗碗是怎么洗的?”一句话让小张懵了。“洗碗还会出问题?”这看似稀松平常的家务,背后却藏着健康隐患。
其实,一人洗碗,全家致癌并非危言耸听。洗碗过程中常见的3个坏习惯,真的可能将致癌风险带进家门。到底是什么细节容易被忽视?
日常操作是否真的安全?尤其是第三点,很多家庭都在犯,赶紧对照自查。
![]()
洗碗时的“雷区”,究竟埋下了哪些健康隐患?医生结合最新研究,给出了权威解答。很多人以为碗筷、锅碟,只要用热水加洗洁精搓洗,就算过关了。。实际上,洗碗的不当操作,会直接导致细菌和致癌物的滋生。
其中,以黄曲霉毒素最为致命。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黄曲霉毒素是一级致癌物。
毒性是砒霜的68倍,长期摄入可严重损害肝脏健康,甚至引发癌变。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部分家庭在餐具、筷子、抹布等日用品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及细菌超标现象。问题常常出现在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
![]()
第一,用冷水或只用热水简单冲洗
许多人以为用热水烫几下,碗就“杀菌”了。其实,想要杀死多数病菌,需要高于75℃、且持续1分钟以上。家庭热水器的水多在50-60℃,且烫洗时间多不超过20秒,很难彻底消除微生物。
残留的细菌和霉菌在潮湿环境下繁殖极快,会通过餐具入口进入人体,潜伏期内悄悄损害健康。
第二,洗碗布长期不更换、未彻底清干
调查发现,厨房常用的洗碗布单块菌落总量曾被检测到高达5000亿。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
长期使用不更换的抹布,反复使用只会“带菌传播”,等于每次洗碗都把细菌又涂了一遍。特别是在湿热季节,更易形成厉害的“细菌温床”。
![]()
第三,餐具洗后直接堆叠、存放不通风
许多家庭图省事,碗筷洗后“摞一摞”塞进橱柜或密封盒。权威检测数据指出,洗后堆叠3天的碗比通风晾晒存放的碗“菌落总数高出70倍”。
潮湿、不透气的存放环境,令清洁过的餐具又变成细菌培养皿。尤其是木制或有小裂痕的餐具,更容易藏污纳垢、滋生黄曲霉毒素。
这三种操作在不知不觉间,将细菌甚至一级致癌物引入家庭餐桌。极端情况下,常年接触被污染的餐具,确实可能增加全家患癌和感染风险。
洗碗看似小事,但并非无可替代的健康死角。
![]()
医生建议,立即改掉这些危险习惯,日常要注意以下操作细节:
洗碗前务必用流动水冲洗表面食物残渣。防止有机物滞留、影响彻底清洁。
使用合格的洗洁精。标准B类(供清洗餐具用洗洁精)甲醛含量要低于0.1%,并严格按照“洗净—冲洗”流程,每次最起码清水冲洗3遍以上,确保无有害残留。
洗碗布、百洁布每周更换。用完后用清水和开水彻底清洗,并在阳光下或通风处晾干。厨房餐具、抹布要专布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
清洗后的餐具应分开放置,立着散开,完全晾干再收纳。建议用沥水架或通透的餐具篮,不要图省事直接堆码入柜。
木制餐具、筷子、砧板等一旦发现发霉、起裂痕、变形、变色等现象。立刻更换。一般家庭建议每半年更新一次筷子,每年检查一次砧板。
若家中有老人儿童或免疫力弱者,更应定期对餐具进行高温消毒:如水煮、蒸汽、紫外线灯照射等,进一步“斩草除根”。
![]()
针对“洗洁精致癌”的传闻,权威解释:现行国家标准下生产的正规洗洁精产品致癌风险极低。只要注意正确冲洗、避免经常性皮肤接触原液,完全不必谈“癌”色变。反而长期使用被污染的抹布和未彻底清洗的餐具,才是真正高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