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解析中国肾癌负担上升趋势,探讨防控与精准治疗策略。
近年来,肾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2025年发表于
Translational Andrology and Urology(Transl Androl Urol,泌尿男科转化医学)期刊上的一项名为“中国及全球肾癌发病率上升及其临床影响”的研究显示,1990年至2021年间,中国肾癌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人数均明显上升,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已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对该研究进行系统解读,并结合近年来肾癌防治领域的进展,探讨我国肾癌流行特征、主要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 。
中国肾癌负担持续攀升:三十年趋势分析
研究显示,1990至2021年间,中国肾癌的发病率从每10万人1.794上升至3.319,增幅接近85%;患病率从7.19上升至17.75/10万,增幅超过一倍。
与此同时,死亡率虽仅由1.14上升至1.25/10万,增幅较小,但因人口基数与老龄化程度加深,死亡病例总数明显增加。
相较于全球同期趋势,中国肾癌发病率的年均增长率(AAPC)为1.98%,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49%),提示我国疾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值得注意的是,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略有下降(由35.84降至34.18/10万),反映出患者生存期延长及治疗效果改善,但总体健康损失仍处高位。
表1. 中国和全球所有年龄组病例、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以及相应的AAPC(1990年和2021年)
![]()
总体来看,中国肾癌负担的快速增长与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及生活方式变化密切相关。发病上升的同时,死亡率未见同步下降,提示在早期筛查、疾病管理及治疗可及性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性别与年龄分布
研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范围内,肾癌均呈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且差距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男性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两倍,死亡率亦明显偏高。
这一差异可能源于多因素综合作用。流行病学上,男性吸烟率高、肥胖及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以及更高的职业性化学暴露风险均为重要原因。此外,性激素水平差异与肾脏代谢通路的性别特异性调控也可能在分子层面影响肾癌易感性。
![]()
图1. 中国男性和女性肾癌总病例数及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趋势(1990-2021年)。(A)肾癌发病率 (B)肾癌患病率 (C)肾癌死亡率 (D)肾癌DALYs
从年龄分布看,肾癌发病与死亡主要集中于55岁以上人群,在70–74岁达到峰值。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男性人群将成为肾癌防控的重点对象。
![]()
图2. 中国肾脏癌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按年龄的比较。(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 DALYs
>>>>城乡差异
研究还指出,中国城乡间在肾癌防控方面存在明显不均。城市地区由于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医疗可及性提高,肾癌的发现率明显上升;而农村地区受限于医疗资源匮乏及健康意识不足,仍以晚期确诊为主,导致死亡率相对较高。
城乡差异不仅反映医疗体系不均,也提示公共卫生政策需强化基层早筛能力。通过建立区域癌症登记系统、推广健康体检与影像学筛查、提高基层医生对早期肾癌的诊疗能力,可改善晚期比例,降低疾病负担。
肾癌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是肾癌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在中国,吸烟与高体重指数(BMI)均是肾癌死亡和DALYs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两者的归因负担自1990年以来持续上升,其中高BMI的增长幅度更为明显。
BMI升高通过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及激素代谢异常等机制促进肾细胞癌发生。与此同时,饮食结构西化、体力活动减少与肥胖流行推动了代谢性风险的累积。此外,三氯乙烯等职业性化学品暴露风险长期存在,特别是在部分制造业地区,应继续加强环境与职业健康监管。
![]()
图3. 1990至2021年间,中国及全球因风险因素导致的肾癌死亡病例与DALYs。(A)中国1990-2021年因风险因素引发的肾癌死亡数据 (B)中国同期DALYs统计结果 (C)全球范围1990-2021年风险因素导致的肾癌死亡情况 (D)全球范围内1990-2021年因风险因素造成的肾癌DALYs
诊疗进展与预后改善
尽管发病率上升,但研究指出,DALYs略有下降,表明诊疗水平整体改善。手术技术的进步、影像学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的普及均是关键因素。
值得强调的是,近年来肾癌系统治疗领域迎来了重大变革。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mTOR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延长了患者生存期,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PD-L1单抗)的出现也改善了预后。目前多项国际及中国研究证实,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获益,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因此,在流行病学层面上,死亡率增速放缓与DALYs轻微下降,部分可归因于新型药物及联合方案的临床应用。未来,在持续优化治疗策略的同时,应关注药物可及性与医保政策支持,以实现诊疗均衡。
中国肾癌防控启示
从全球视角来看,尽管肾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但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及DALYs呈下降趋势,表明早诊早治与综合治疗体系正在发挥作用。与之相比,我国在早期筛查体系建设、疾病登记监测及高危人群管理方面仍不完善,导致患者多在中晚期确诊,影响总体生存率的提升。
为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疾病负担,研究指出,中国应加快构建覆盖全人群的综合防控体系。一方面,应完善全国性肾癌登记与监测网络,以实现流行病学趋势的精确评估和动态追踪;另一方面,应在公共卫生层面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健康教育,尤其关注肥胖、吸烟及高血压等代谢性风险因素。
同时,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区域均衡化建设,缩小城乡在诊疗水平、药物可及性及治疗效果上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创新药物的普惠化亦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已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了晚期肾癌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此外,还应强化代谢干预与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期管理,以应对BMI上升趋势所带来的慢性风险。
结语
中国肾癌发病与患病率的快速上升凸显出防控体系的薄弱,而危险因素结构的转变则反映出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变迁的深层影响。面对持续上升的疾病负担,我国需构建以早筛、精准诊疗与均衡医疗为核心的综合防控体系。
同时,治疗模式的创新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改善了晚期肾癌的预后,为未来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临床支撑。未来若能实现防控策略与治疗创新的协同推进,中国肾癌的整体负担有望得到实质性缓解,为实现 “健康中国2030”的肿瘤防控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Li C, Kuang X, Zou S, et al. Rising incidence and clinical impact of kidney cancer in China and worldwide: a call for targeted preven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quitable treatment[J]. Transl Androl Urol. 2025 May 30;14(5):1391-1407.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