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一篇关于养老机器人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清晨,在四川成都的养老社区,机器人自动唤醒后迅速"上岗",提供全天候陪伴和安全监护服务;在辽宁沈阳,脑梗患者张大爷在下肢外骨骼训练器的助力下练习行走……这些场景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养老的美好前景。2025年2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为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准。
![]()
然而,当我们憧憬着未来靠机器人养老的美好场景时,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谁来判断老年人究竟需要护理型、康复型还是陪伴型机器人?谁来评估老年人的失能程度和具体照护需求?谁来制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一个新兴职业——养老服务评估师。
科技赋能养老的背后是专业评估的刚需
报道中提到,目前养老机器人分为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三大类,其中护理型主要面向失能老人,康复型面向半失能老人,陪伴型主要用于情感交流。这种精准的分类背后,恰恰需要专业的评估来支撑。一位老人是完全失能、半失能还是自理能力尚可?需要的是身体护理、康复训练还是精神慰藉?这些判断绝非简单的观察就能完成,而是需要融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4.26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即便养老机器人技术再先进,如果缺乏精准的评估体系,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台价值不菲的康复型机器人,如果配置给了一位只需要情感陪伴的老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延误老人的真实需求。这正是养老服务评估师存在的价值所在。
养老行业呼唤复合型专业人才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近乎欧盟老年人口的两倍。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报告预测,到2035年、2050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22.8%和30.9%;预计到2035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3亿,至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4亿。
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养老服务行业却面临着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当前养老从业者多为单一技能背景,高校培养体系滞后导致"医养管"融合课程不足,智慧养老、适老化设计等新兴领域课程覆盖率低于20%。传统的养老护理员虽然在日常照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养老需求,特别是像养老机器人这样的智能化设备配置、医养结合服务方案制定等问题,显然力不从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服务评估师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养老服务评估师是根据老年人服务类型、照料护理等级进行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的专业人才,兼具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基础知识。这一职业旨在培养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养老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养老培训指导、实务应用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
评估师与护理员:分工协作的专业体系
很多人可能会问,养老服务评估师和养老护理员有什么区别?这就好比医院里的诊断医生和护士的关系。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的执行者,主要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工作,包括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睡眠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协助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和康复锻炼,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提供情感陪伴与心理疏导,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交和文娱活动等。
而养老服务评估师则是养老服务的"设计师"和"质检员"。他们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认知能力、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等进行全面评估,判断老年人的失能失智程度,确定照料护理等级,制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当养老机构引入了智能设备,评估师需要判断哪些老人适合使用、如何配置资源;当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评估师需要协调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的衔接;当养老机构进行连锁化扩张,评估师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就像报道中提到的,针对独居空巢老人的安防检测、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需求,养老机器人可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远程"分身"。但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先由评估师对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判断,确定老人是需要安防检测为主还是精神慰藉为主,从而配置相应功能的机器人。而机器人投入使用后的日常照护工作,则由养老护理员来完成。两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新职业蕴含广阔就业前景
行业亟需既精通医疗护理、心理学、康复技术等专业领域,又具备机构运营、智慧养老系统管理、风险控制等综合能力的跨界人才。养老服务评估师相关人才缺口巨大,相关青年人才缺乏,直接制约养老机构连锁化扩张、医养结合模式落地及智能化升级进程。
从就业前景来看,养老服务评估师的需求领域非常广泛。在养老机构中,评估师可以担任服务质量管理者,建立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评估师可以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评估和方案设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评估师是连接医疗和养老的关键桥梁;在养老产业企业中,评估师可以参与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中,评估师可以参与政策制定和行业标准建设。
特别是随着养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评估师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报道中提到,现阶段养老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智能化和可靠性技术能力不足、感知与交互能力有限、功能单一与集成化不足等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来自一线的专业评估反馈。评估师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的老年人需求数据、使用体验反馈、效果评估报告等,都将成为推动养老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据。
![]()
考试认证体系助力人才培养
为了推动养老服务评估师队伍的规范化、职业化、规模化发展,养老服务评估师职业能力水平考试即将启动。这一考试面向全社会开放,在全国35个城市设置了考点,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等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城市,覆盖了全国主要地区。
考试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等级,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考生可通过养老服务评估师考试网进行报名,这也是唯一的官方报名渠道。考试教材将在完成报名缴费后免费邮寄给考生,为备考提供权威的学习资料。考试相关具体安排将于近期在养老服务评估师考试网公布,有意向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士可密切关注官网信息。
培养专业人才破解养老困局
回到报道开头的问题:未来,我们可以靠机器人养老吗?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有条件的。技术的进步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技术永远无法替代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养老机器人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照护服务,却无法判断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却无法理解老年人复杂的心理状态;自动化设备可以提高效率,却无法建立有温度的服务体系。
这正是养老服务评估师存在的意义。他们是连接科技与人性的桥梁,是确保养老服务精准有效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一位评估师通过专业评估,为失能老人配置了合适的护理型机器人,为半失能老人制定了科学的康复计划,为独居老人设计了智能安防方案,科技的力量才真正转化为老年人的福祉。
面对203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2050年将达到4亿的严峻形势,构建养老服务评估师规范化、职业化、规模化培养体系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水平,更关系到亿万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养老服务评估师职业能力水平考试的推出,正是破解养老人才困局的重要举措,将为行业输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科技赋能养老的时代,我们既需要先进的养老机器人,更需要专业的养老服务评估师。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构建起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有尊严的、有温度的晚年生活。这是时代赋予养老服务评估师的使命,也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养老事业的青年人才的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