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声音怎么能被更好地听见?我的困境是否有人支持?我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升社会对我所患疾病的认知?在主题为“聚能患者,引领未来”的第三届诺华中国患者日活动会场上,政府部门代表、学术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公益机构代表、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企业代表,还有最核心的患者组织共同从患者真实的困惑与需求出发,尝试回答患者群体最核心的关切,探索如何在更多相关领域提升患者声音的转化,让患者更“有力量”。 患者声音需要更加专业和多元化
虽然患者组织近年来积极参与到了制度倡导、研发共创等重要领域,成为了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在发挥更大影响力、拓展多元协作及能力建设等方面,部分患者组织尤其是初创或者基层组织仍然面临着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表示,
慢性病负担重、病程长、成因复杂,其治理必须依托多部门协作与全民参与。让患者参与到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有助于弥合政策制定与真实需求之间的鸿沟,结合循证科学,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与可操作性,促进医患协同并优化落实效果。
患者参与正由“鼓励”迈向“明确要求”,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新路径。我国的患者参与机制正不断完善,由参与片段延伸至全流程参与,由个体参与转变为“患者组织+个体”的协同。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多端发力,提升社会认知、尊重患者声音,强化资源投入与能力建设,推进制度与机制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化,实现“众力共策”,促进慢性病防控。
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起人、理事长刘正琛在圆桌讨论中提到:
“患者声音需要更加专业和多元化,期待各疾病领域都能够出现具备政策、医学与调研素养的患者专家。目前多数患者组织规模较小,在筹资和服务患者方面能力有限,亟待发展成熟。此外,医疗决策和服务提供者也普遍缺乏系统化收集患者意见的机制。因此,需要跨领域协作以促进患者专家培养、提升患者组织能力,并推动医疗决策者和服务提供方理念与制度升级。今年,我们举办了首届医疗健康慈善大会,并联合多方发起了亚洲健康公益联盟,正是期望能促进患者组织发展和患者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让患者真正置于医疗决策中心。”
在探索的道路上,谁将与患者同行?
在患者确诊、治疗、康复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复杂的选择与多重挑战,不仅需要医学上的指导,也需要心理、社会与资源层面的支持。“携手共进”篇章中,诺华邀请了来自国际患者组织、临床医生、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公益组织代表参与,讨论的重点正是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形成可持续的关怀网络。
康盟慈善基金会、慢性皮肤病关爱基金传播主任李驿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患者组织了解患者需求,企业掌握药物创新与研发,数字化服务平台带来数据与工具,公益机构则擅长资源调动与社会动员。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块拼图,只有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整体,构成一个更有韧性的生态。在慢性皮肤病领域,我们从走遍全国的‘至净新生’到多方合力发起的‘荨梦乐园’, 合作的力量让患者组织能够与企业、医生、公益机构一起,共同推动患者关爱生态地不断进化。”
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马滔谈到:“以患者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建立,从不是某一方的单打独斗,而是多方优势的同频共振。其价值不只体现在疾病治疗本身,更关键在于为患者提供全程、多方位的陪伴和支持。”
如何让患者走向专业之路,扩大影响力?患者组织在疾病倡导与公共沟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许多基层和初创组织而言,仅靠热情难以长期支撑。能力建设成为他们亟需突破的瓶颈。本届患者日活动期间,诺华患者志愿者服务项目诺力同行亮相,将通过建立系统化、长期化的员工志愿者机制,深度融合患者实际需求,为患者群体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