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金融圈,一场让人目瞪口呆的造假案终于落幕。
主角是个90后女生,名叫 Charlie Javice,她出身名门、毕业于常青藤名校。
2016年,她创办了一个叫 Frank 的大学助学金申请平台,打着让学生更容易拿到补助的旗号。
几年后,她把公司以 1.75亿美元(约12亿人民币) 卖给了摩根大通。
![]()
短短几年,从大学女生到亿万富翁,这原本是一段硅谷励志童话,直到今年秋天,这个童话被法槌砸得粉碎。
法院认定她在收购过程中伪造了用户数据,欺诈摩根大通,最终判处她7年监禁。
这场骗局,不只是一个创业者的坠落,也是创投世界的一面镜子。
01
Charlie Javice 出生于1993年纽约一个优渥家庭,父亲是投资人,母亲从事教育。
她一路念私校、进常青藤,最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那是华尔街金字塔顶尖的黄埔军校。
大学期间,她创办了一个公益项目PoverUp,号称帮助贫困国家青年获得贷款,这个经历,让她很快学会了一件事,要在资本世界立足,得先学会讲故事。
2016年,她创立了Frank,一个帮助学生申请助学金的金融平台。
在美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要填写厚厚的经济资助表格,一旦填错就可能失去奖学金。
Frank声称能用AI算法帮学生自动填写、简化流程。
![]()
理念听起来很美好,科技解决教育不公,但它也踩中了资本最爱听的三个关键词:“AI、教育、金融”。
短短几年,Frank就拿到了1600万美元融资。媒体把她吹成新一代金融科技女神,
2019年,她登上《福布斯》“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那时候,她才26岁,人生几乎全是掌声。
02
2021年,摩根大通想扩展学生金融业务,看中了Frank的年轻用户市场。
对银行来说,能一次性买下几百万Z世代用户,就是未来几十年的潜在客户。
于是,收购谈判启动了,可问题在于Frank的用户数,并没有她说的那么多。
根据后来法院披露,Frank真实的注册用户不足30万人,但在谈判文件里,这个数字变成了 420万。
为了让数字变大,Javice 想出了一套技术方案:她雇人伪造用户名单,甚至花钱买了一份真实的学生数据库,再拼接进自己的系统里。
![]()
这些数据看起来合情合理、名字真实、邮箱格式统一,足以通过银行的尽调审查。
于是,摩根大通信了。
2021年8月,收购完成。
Frank卖出1.75亿美元。Javice个人套现2100万美元,还签下三年留任奖金,年薪七位数。
交易完成后,摩根大通开始做用户转化,他们按照Frank提供的名单群发了40万封邮件,希望吸引学生来开账户。
结果,出乎意料只有28%的邮件送达,2000人打开,最后真正开户的,只有10个人。
更离谱的是,这些人里没有一个是大学生。
银行高层这才警觉用户是假的。
![]()
随后调查发现,Frank的大部分注册数据都被伪造,摩根大通立刻解雇Javice,并提起诉讼。
调查过程像撕开一层层包装纸:
AI算法的噱头、用户量的膨胀、所谓的教育公益几乎全是包装。
Frank真正的营收微乎其微,完全撑不起那12亿美元估值。
这时,媒体开始回头扒她的旧事。
原来她在大学创立的第一个项目PoverUp,也曾被指“虚报数据”,她习惯于用故事来构造成功的幻觉,而这一次,她终于把自己也骗进去了。
03
2023年,美国检方以银行欺诈、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和共谋四项罪名起诉她。
检察官在法庭上出示证据:她曾支付1.8万美元让人伪造数据,又花10.5万美元买下真实学生信息包,拼接成“420万用户”清单。
Javice辩称,自己只是被误解了,银行尽调不严才是主因。
她的律师甚至试图让案件焦点转向摩根大通:“如果一家拥有30万名员工的全球银行都查不出问题,那说明它也有责任。”
可陪审团并不买账,2025年3月,她被判四项罪名全部成立。
![]()
同年9月,法官正式宣判:85个月监禁(约7年1个月)。
除此之外,她还要退还非法所得2200万美元,与合伙人共同赔偿摩根大通2.875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按照收购合同,摩根大通还得替她支付律师费,总额超过1.15亿美元。
法官摇头感叹:“她确实有罪,但摩根的尽职调查也愚蠢。”
在庭上,Javice流泪道歉:“这是我一生都将后悔的决定。”
曾经被《福布斯》称为最有前途的创业者,如今成了美国最年轻的金融诈骗犯之一。
04
这起案件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摩根大通不是散户,而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
摩根大通不是小银行,全球最顶级的风控团队都在那,但这次还是栽了。
他们太急了,那几年金融圈都在抢年轻人,谁能先拿下Z世代,谁就能锁定未来客户。
而且对方文件齐全、报告漂亮,直到群发邮件后,才发现那些地址几乎没人回应。
更关键的是,他们太容易被光环蒙住。
沃顿高材生、福布斯榜样、女性创业者,这些标签让人放松警惕。
![]()
正如法官所说:“她的行为是欺骗,但银行的自信,是愚蠢。”
这一句,够整个金融圈反思很久了。
其实,Charlie Javice 不是孤例。她和滴血验癌的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霍姆斯,有着惊人的相似。
两人都出身名校,一个来自沃顿,一个来自斯坦福,都打着“科技改变世界”的旗号,用理想主义包装商业故事,都极擅长讲故事,让投资人心甘情愿买单。
资本和媒体也一次次把她们推上神坛,年轻、聪明、敢想,几乎具备了所有流量时代的成功要素。
在硅谷,假装成功、再用融资去支撑下一轮成功,几乎成了公开的潜规则。
Javice和霍姆斯只是走得更远,把这种造梦文化推到了极致。
![]()
一句“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成功)曾被当作创业信条,如今成了法庭证词。
Javice曾说过一句话:“我做的事,是所有创业者都会做的,只是我没来得及成功。”
这句话如今读来,格外刺耳。
当一个人用假象换财富、用包装换信任,这场赌局从一开始就输了。
她失去的是自由,而资本失去的,是最后一点敬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