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宁静的夜晚,当我们渐渐进入梦乡,身体有时会突然不由自主地抖动一下,就像被电击了一般,甚至还会伴随着一种跌落或踏空的感觉,让人瞬间从睡梦中惊醒。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其实,这种睡眠中突然的身体抖动在医学上被称为临睡肌抽跃症,也叫入睡抽动。
临睡肌抽跃症是一种无意识的肌肉抽搐,通常表现为刚入睡时身体猛然一抖。现有的数据表明,70%的人群曾在睡梦中出现过这种现象。它就像是我们身体在睡眠过程中偶尔开的一个“小玩笑”,是睡眠—觉醒障碍的一种表现。
偶尔发生的抖动是人们处于刚刚进入梦乡时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类似于眼皮跳、打嗝等,与精神紧张时的肌肉抽动道理相同。如果平时身体非常健康,偶尔出现这样的抖动完全没必要过度担心,更不需要药物治疗。
引发临睡肌抽跃症的原因
1、神经活跃与大脑控制力减弱
在入睡期间,大脑皮层的大部分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但仍有部分神经会比较活跃。它们间断地发出微弱的运动指令,从而让下肢抽动。而且入睡的时候,大脑控制力减弱,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相对不足,对下肢运动失去抑制功能,于是就发生了肌抽跃。
2、缺钙
血清钙离子浓度低,可以导致肌肉和神经的兴奋性亢进,引起肌肉的痉挛抽搐。缺钙时临睡肌抽跃症的出现几率相对高一些。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发育期的小孩身上,当体内的血钙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肌肉、神经就会变得“不安分”,从而引发痉挛、抽搐。
3、过于劳累
工作压力大、长时间加班、睡眠质量不好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身体过于紧张而出现临睡肌抽跃症。当我们的身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时,神经系统也会变得紧绷。就像一根一直拉紧的橡皮筋,在我们入睡放松的瞬间,就容易出现“反弹”,导致身体突然抖动。
4、症状性临睡肌抽跃症
如果睡觉时频频出现身体突然抖动的现象,清醒时忽然会有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这意味着有可能大脑出现了问题,如有肿瘤、脑退行性疾病、脑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等疾病。这个时候或许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此时一定要去医院就诊,进行脑部 CT 或磁共振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
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睡个安稳觉?
如果你想告别这种“突如其来”的惊吓,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放松,放松,再放松!
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和工作。可以试试热水泡脚、洗个热水澡、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进行深呼吸或冥想。让大脑和身体知道:“现在是休息时间,请切换模式。”
建立规律的作息
尽量每天在相似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一样。这能帮助你的生物钟变得稳定,让睡眠阶段的切换更顺畅。
减少咖啡因摄入
下午3点以后,就尽量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和奶茶。对咖啡因敏感的人,中午之后就要开始注意。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确保你的床垫和枕头舒适,房间黑暗、安静、凉爽。
适度运动,但别太晚
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但要避免在睡前2—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让身体过于兴奋。
来源 | 科普中国、生命时报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