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接连几件事,让不少年轻人看完直呼“痛快”,先是西贝老板贾国龙为了预制菜的事跟网友硬刚,最后闹到公开道歉,紧接着更离谱的来了,艺术家蔡国强团队联合始祖鸟在喜马拉雅搞“炸山”艺术,直接被官方立案调查。
按说这些都是在各自领域呼风唤雨的人物,就算犯点错,也该有人觉得惋惜,可评论区里满屏的“大快人心”,倒像是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
这事儿压根不是年轻人“落井下石”,而是这些大佬身上那股挥之不去的“老登味”,实在太让人膈应了。
所谓“老登”,从来不是指年龄大,而是那种成功之后就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动不动就想教育别人,把消费者当傻子的傲慢劲儿。
![]()
一
先说说喜马拉雅“炸山”这事儿有多荒诞,海拔5500米的雪域高原,那地方的生态脆弱到什么程度?
地表覆盖的草毡子看着薄薄一层,跟薯片似的,可实际上得花上百年时间才能形成,踩一脚都可能留下长久的伤痕。
可蔡国强团队为了所谓的“艺术效果”,直接拉着爆破烟花就上了,要知道那时候雪豹、藏狐这些珍稀动物还在冬眠,这一通咣咣乱炸,不光惊扰了它们的休眠,连后续的捕食和繁殖节奏都给搅乱了。
更让人恶心的是双标操作,有网友扒出来,他们早先是想在法国和富士山搞类似的爆破艺术,结果当地因为“破坏生态”直接拒绝了。
![]()
被国外拒之门外后,转头就来嚯嚯咱们的高原净土,出事后道歉还分了内外两套说辞,在国内说自己“生态评估不足”,到了海外就甩锅给“中国团队”,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这种把国内当“接盘侠”的心态,本质上就是觉得咱们的生态不值钱,咱们的消费者好糊弄。
官方通报下来后,数据更是扎眼:平整场地、人员踩踏加上车辆碾压,破坏的草毡子面积达到15.29亩。。
烟花爆炸后留下的残留物和塑料碎屑根本没清理干净,强光和巨响对野生动物造成了直接惊扰。
通报里说短期直接破坏程度是0.29%,看着不算高,但高原生态敏感区的每一点损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潜在风险还得长期监测。
说白了,这哪里是艺术创作,分明是拿着公共生态资源给自己贴金的自私行为,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大的项目,从策划到执行再到审批,难道没人知道会破坏生态吗?
这些“老登”们总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当圣经,张口闭口就是“我当年如何如何”。
在他们的认知里,不管好事坏事,只要有热度就行,哪怕是骂声,也能转化成关注度,这就是以前所谓的“黑红路线”。
可他们压根没搞懂,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吃这一套了,对生态、对底线的坚守,比任何热度都重要。
![]()
二
和炸山事件里的傲慢如出一辙的,还有西贝老板贾国龙在预制菜上的迷之操作,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吐槽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高价,呼吁立法强制标注。
按理说,消费者要的不过是个知情权,好好解释清楚就行,可贾国龙偏要硬刚。
先是说按照六部委的定义,西贝的菜都不是预制菜,还放话要起诉罗永浩,甚至搞出个“罗永浩菜单”赌气。
为了自证清白,他宣布全国370多家门店开放后厨,结果没几天就又悄悄关闭了,前后矛盾的操作把自己架在了火上。
更打脸的是后续的连锁反应,罗永浩发起十万悬赏征集证据,很快就有网友晒出了西贝中央工厂生产的“小牛焖饭牛肉包”,标注着“非直接提供消费者”。
![]()
记者探访后厨,发现有厨师用漏勺疏通下水道,直播做菜的厨师长不戴口罩还戴着手链,明显违反食品安全规范。
连西贝自己的员工都爆料,部分门店用的是转基因大豆油,儿童餐的牛肉饼也是预制的。
这些细节一层层揭开后,贾国龙才在行业群里松口,先说自己应对方式有错,转头又骂罗永浩是“网络黑嘴”。
最后实在扛不住压力才发布致歉信,承诺把预制的儿童餐换成现做,食用油也换成非转基因的。
西贝的翻车,根源和炸山事件一模一样,都是“老登思维”在作祟,贾国龙可能到现在都没明白,年轻人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的感觉。
罗永浩一开始就说了,他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餐厅用预制菜却不标注,本质上就是欺骗。
可贾国龙非要拿“官方定义”当挡箭牌,把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当成对品牌的攻击,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翻车才怪。
其实这两年类似的事儿越来越多,有的面包店广告写着“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是因为你还年轻,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有的水果店老板更直接,说“商业就是要么利用消费者无知,要么教育消费者成熟,我们选后者”。
这些话听着就让人不舒服,透着一股“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的说教味,他们总想着站在高处当人生导师,却忘了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吃“权威说教”这一套了。
![]()
三
这些“老登”企业家之所以会集体翻车,核心就两个字:脱节。
他们大多是在“电视广告时代”发家的,那时候的传播逻辑很简单,品牌是“爹”,消费者是“儿”,电视台就是最大的扩音器。
砸钱把一句口号反复播上几个月,就能让全国人都记住,比如“收礼只收脑白金”那种,不需要考虑什么消费者感受,只要把销量做起来,销量自然就来了。
始祖鸟刚崛起的时候,老板一条广告卖600万还觉得便宜,这种“辉煌”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在那个信息不透明的年代,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有巨大的信息差,企业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老板,很容易形成“我即权威”的思维定式,觉得只要掌握了传播渠道,就能左右消费者的想法。
他们习惯了单向输出,根本没学会怎么和消费者平等对话,可现在的时代早就变了。
互联网把信息差彻底抹平了,年轻人想查一个品牌的底细,打开手机搜几分钟就能摸得一清二楚。
以前靠广告洗脑的套路不管用了,年轻人要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说明和性价比,而是存在感、氛围感和情绪价值。
他们不想被教育,只想被理解;不想当被动的受众,只想当平等的参与者。
你还在台上摆董事长的架子,说些“我当年”的陈词滥调,年轻人只会翻个白眼问“你谁啊?凭什么教我做事?”
“老登们”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年轻人的逆反当成“难搞”,把自己的傲慢当成“权威”。
他们总觉得“黑红也是红”,骂声越大关注度越高,却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对“底线”看得有多重。
生态破坏、欺骗消费者、居高临下的说教,这些都触碰了年轻人的底线,就算能靠骂声获得一时的热度,最终只会把品牌的信任度消耗殆尽。
以前的市场,是品牌定义消费者,老板说这个产品好,消费者就跟着买;现在的市场,是消费者定义品牌,年轻人觉得你懂我,才愿意为你买单。
这种变化的核心,是话语权的转移,年轻人不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需要一个能平等交流的“自己人”。
他们会用二创把喜欢的品牌玩出圈,会为一句能引发共鸣的话买单,也会用脚投票抛弃那些傲慢的品牌。
西贝的“信任债”不是一封道歉信就能还清的,蔡国强团队和始祖鸟的“生态债”更需要长期的修复和弥补。
但最该还的,是这些“老登”企业家的“思维债”。他们必须明白,现在的商业逻辑早就不是“我教你怎么想”,而是“你让我怎么活”。
信息差带来的权威感已经消失了,再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放,把消费者当傻子,下一个翻车的肯定就是自己。
年轻人喊“痛快”,不是因为幸灾乐祸,而是因为他们期待一个更公平、更透明、更尊重人的市场环境。
![]()
他们讨厌的从来不是“老”,而是“登”;不是年龄带来的经验,而是成功带来的傲慢,当企业家们放下身段,不再想着教育消费者,而是学着理解消费者,不再执着于过去的辉煌,而是跟上时代的脚步,所谓的“翻车”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毕竟市场最公平,不管你以前多牛,只要脱离了消费者,迟早会被淘汰,这不是年轻人太苛刻,而是时代变了,不变的人,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