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0月16日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现场,雷军公布小米汽车的成绩单:“上市一年半,交付量已达40万辆。”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但当他话锋一转,提高音量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时,现场的掌声明显顿了一下。
谁也没料到,这句看似行业倡议的话,会在三天后掀起一场覆盖官媒、评论界和亿万网友的舆论风暴。
![]()
风暴源头
这场风暴的源头,并非那句呼吁本身,而是它出现的时机。
就在雷军演讲前三天,成都发生了一起小米SU7致人死亡的事故。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车辆碰撞后瞬间起火,救援人员围着车身急得团团转,“拳头砸、石头撬,车门就是纹丝不动”,最终没能及时救出车内人员。
这已经是半年内第二起类似事故,3月份安徽的事故中,同样出现了碰撞爆燃、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
事故发生后,网络上的质疑声像潮水般涌来。
![]()
![]()
有车主晒出自己的用车记录,担心车门解锁系统存在隐患。
有汽车博主拆解SU7的车门结构,分析碰撞后电子解锁失效的可能性,更多网友则在评论区追问:“连最基本的救援通道都保障不了,再智能的配置有什么用?”
就在公众等待小米给出明确回应时,雷军在行业大会上抛出的“抵制黑公关”言论,无疑给这场舆论火上浇了油。
最先站出来发声的是《浙江日报》。
![]()
10月19日,这家官媒发布评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标题直接点题,字里行间满是锐利。
文章里写道:“网络黑嘴、黑公关确实该打。
但公众还没等到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清晰回复,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
这段话迅速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留言“说到了点子上”“这才是公道话”。
官媒的评论很快引发连锁反应。
![]()
当天下午,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就转发了这篇评论,并附上自己的长文观点。
作为公开承认的“米粉”,胡锡进的表态更受关注,他没有全盘否定雷军。
反而先肯定了小米的成绩:“全球手机销量第三,造车一年半卖40万辆,这些都很了不起。”
但话锋一转,他直指问题核心:“在SU7新事故的敏感时刻,用‘黑公关’这种激烈词汇,很容易让公众觉得小米在反呛批评。”
胡锡进的分析戳中了很多人的想法。
![]()
他提到,自己十年前在新加坡亲眼见过外交官用小米手机,还听他们说小米在当地一售即罄,“我一直钦佩雷军开拓市场的勇气”。
但这份好感没能让他回避问题,他明确表示:“汽车碰撞爆燃、车门打不开,公众怀疑有技术缺陷,这在逻辑上完全合理。
行业里或许有黑公关,但这波质疑里,‘黑公关’肯定不是主导。”
这番“爱之深责之切”的评论,让更多人开始理性看待这场争议。
要理清这场争议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看表面的言论交锋,更要回到事件的核心。
![]()
小米的应对是否得体。
梳理时间线就能发现,从10月13日事故发生,到10月16日雷军演讲,再到10月19日官媒发声。
小米始终没有针对“车门为何打不开”给出具体的技术说明,只在内部回应中提到“碰撞后本应触发整车解锁”,却没解释为何这次失效。
这种模糊的回应,和雷军在演讲中强调的技术投入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在大会上详细介绍了小米在智能驾驶上的投入:“第一期总投入57.9亿元,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
还兴致勃勃地演示了端侧AI模型的功能,“不用联网就能通过情绪识别实现语音控车,本地算力还能保障隐私”。
![]()
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在“车门打不开”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
有网友调侃:“能搞定拟人化交互,就不能搞定碰撞后开门?”
其实小米并非没有应对舆论的经验,作为营销界的标杆企业,它曾靠着精准的用户沟通圈粉无数。但这次为何会“翻车”?
关键就在于混淆了“合理批评”和“黑公关”的界限。
在汽车行业,安全问题从来都是红线,消费者的质疑本质上是对生命安全的关切。
就像《浙江日报》评论里说的:“生命权大于一切,安全底线不容模糊。”
![]()
当企业把这种关切简单归为“黑公关”,自然会引发公众反感。
反观网友的态度,也并非一味指责。
在相关话题的评论区里,不少米粉留言“希望小米正面回应,我们愿意等真相”。
有汽车行业从业者分析:“碰撞后的车门解锁涉及机械和电子双重保障,可能是极端情况下的偶发故障,但需要企业公开调查数据。”
![]()
还有人提到,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也遇到过安全质疑,但都通过公开检测报告、邀请专家解读等方式化解了危机,“关键是要有诚意”。
胡锡进提到的“粉丝规模不能当压制舆论的资本”,更是点出了小米当前的重要课题。
小米的粉丝群体庞大,被称为“米粉”,他们曾是小米成长的重要动力。
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粉丝文化有时会异化为“护短”。
只要有负面声音,就有人扣上“黑公关”的帽子。
![]()
这种氛围下,小米更需要保持清醒,不能把粉丝的支持当成回避问题的挡箭牌。
截至发稿前,小米和雷军仍未对官媒的评论和胡锡进的观点作出回应,但这场争议已经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对于小米这样的头部企业来说,成功的标志不仅是销量和技术突破,更在于面对问题时的态度。
雷军在呼吁抵制黑公关时说:“希望全行业把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上。”
这句话本身没错,科技创新确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他可能忘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就是保障用户的安全。
![]()
![]()
结语
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无论是销量40万还是400万,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公众的质疑从来不是企业的敌人,而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
当企业愿意放下“巨头”的傲慢,真诚回应每一个安全关切,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
毕竟,能让企业走得长远的,从来不是抵制批评的话术,而是守住安全的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