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曾以为,我是一个还不错的母亲。
至少在儿子十六岁之前,我对此深信不疑。
我像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从他牙牙学语起,就开始为他规划人生路线。
我陪他练琴,尽管他手指僵硬,眼里含着泪花;
我辅导他功课,要求他必须考前三名,因为“现在竞争太激烈了”;
我为他筛选朋友,告诉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的生活重心,完全倾斜于他。
我的微信头像,多年都是他的照片;
我的朋友圈,记录着他每一次获奖的高光时刻。
我以为,这就是爱,是责任,是为人母的全部意义。
我努力扮演着一个“完美母亲”的角色,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直到他升入高二那年,一切都变了。
![]()
一天晚上,我推开他的房门,催促他别再看那些闲书了,赶紧多做几套卷子。
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沉默地服从,或者不耐烦地“嗯”一声。
他说:
“妈,我不想上学了。”
我的脑子“嗡”的一声,像是被重锤击中。
空气凝固了。
几秒钟后,我听到自己尖利的声音,像不受控制一样爆发出来: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你知道我和你爸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吗?我们省吃俭用,给你报最好的辅导班,你现在跟我说不上学?你将来想去扫大街吗?”
我一连串的质问,像子弹一样射向他。
他看着我,脸上的表情从疲惫,到惊愕,最后归于平静。
他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语气,说出了那句让我彻底崩溃的话:
“妈,你爱的到底是我,还是那个能考出好成绩、能给你脸上贴光的儿子?”
那一刻,我的世界崩塌了。
我所有的付出,我十几年如一日的心血,在他眼里,竟然被解读成这样的功利和虚伪?
我瘫坐在椅子上,眼泪决堤,一种巨大的委屈和失败感将我淹没。
我那么爱他,他怎么能这样说我?
02
那之后,儿子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话。
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除了吃饭、上厕所,绝不出来。
学校打来电话,我只好编造他身体不适的理由请假。
一周,两周,一个月……他休学了。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之中。
我和他爸爸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们为他规划了我们认为最稳妥、最光明的未来。
我们要求他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这有错吗?
我们限制他过度玩游戏,关注他的交友情况,这难道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吗?
![]()
为了拯救儿子、拯救我们的亲子关系,我开始看各种教育书籍,在网上搜索上“孩子休学躺平怎么办”“青春期的孩子怎么沟通”。
我开始慢慢了解到一个词:“空心病”。
这些孩子看起来一切正常,但内心没有动力,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根源,往往在于他们长期被外在的标准驱赶,从未有机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回想起儿子的成长轨迹:
他喜欢画画,我说那是不务正业,收走了他的画板;
他想学街舞,我觉得流里流气,不如钢琴优雅;
他和班里一个成绩一般的孩子玩得好,我暗示他应该多和班长交流……
我以爱的名义,一点点剥夺了他的喜好,磨平了他的棱角,把他塞进一个名为“优秀”的标准化模具里。
我爱的,真的是他本身吗?
还是我爱的是那个按照我的意愿成长起来的、能满足我虚荣心和安全感的一个“作品”?
这个认知像一把钝刀,在我心里来回地割。
03
这段从冰点到融化的经历,让我在痛苦中完成了为人母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反思。
如果说有什么真正有效的方法可以分享给正在经历同样煎熬的父母,那就是下面这三点:
1、学会“看见”孩子真实的存在,而不只是关注他表面的表现
真正的教育始于真正的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学会“看见”。
——看见那个藏在成绩单后面、有血有肉、有梦有痛的真实生命。
一个午后,我打扫他房间时,无意中碰倒了一个旧纸箱。
里面散落出来的,全是他初中时画的画。
有科幻机甲,有武侠人物,笔触虽然稚嫩,但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力。
在箱底,还有一个笔记本,翻开一看,是我早已忘记的,他小学时写的日记。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今天妈妈笑了,因为我考了一百分。我真希望天天都考一百分,这样妈妈就能天天开心了。”
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原来,他从那么小开始,就在为了我的“开心”而努力。
他背负着我的期望,走了这么久,这么久……直到他再也背不动了。
2、真诚地“认错”,而非固执地“说教”
我们总害怕认错会丧失权威。
但事实上,当你放下身段,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他回报给你的,将是意想不到的宽容与成熟。
那天晚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催促他看书学习。
我煮了他最爱喝的甜汤,轻轻敲开他的门。
他有些诧异地看着我。
我把汤放在他桌上,看着他已经比我高出许多的背影,轻声说:
“儿子,妈妈错了。”
他猛地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我继续说:
“妈妈以前不懂,总觉得是为你好,逼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是妈妈的不对。你讨厌妈妈,是应该的。”
我说得很慢,几次哽咽。
我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只是真诚地道歉。
他沉默着,低着头,肩膀微微耸动。
过了很久,久到我以为他不会回应,准备离开时,他忽然开口了:
“妈……我恨过你。”
“我恨你从来不听我把话说完,恨你总觉得我什么都不懂,恨你把我当成一个学习机器……那段时间,我觉得活着特别没意思,每天睁开眼睛,就是考试、排名、你的唠叨。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罐子里,快要窒息了。”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像鞭子抽在我心上。
但我告诉自己,不能生气,不能逃避,要听他表达完。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又用一种我此生都无法忘记的语气,说出了后面的话:
“但是,妈……我更爱你。”
我猛地抬起头,泪水模糊了视线。
他看着我,眼圈通红,眼神里却有了久违的温暖和依恋:
“我知道你很辛苦,为我付出了所有。我知道你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我好。我只是……只是太累了。我恨过你控制我,但我更心疼你为我熬白的头发,心疼你因为我的事整夜睡不着。妈,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那一刻,我所有的委屈、不甘、焦虑和痛苦,都被这句话融化了。
我冲过去,紧紧抱住他,像抱住一个失而复得的珍宝。
我们母子俩,在那一刻,哭得像两个孩子。
从那一天起,我和儿子的关系,开始了真正的重建。
![]()
3、提供“抱持性环境”,而非“标准答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抱持性环境”。
意思是,当孩子成功时,你真心认可他;当他失败时,你依然坚定地支持他,真正做到情绪托底。
家,应该是一个能托住他所有情绪的容器,而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考场。
我彻底放下了“完美母亲”的执念。
我不再事无巨细地管控他的生活,不再把他的成绩和我的价值绑定在一起。
我开始学习闭嘴,学习倾听。
他开始愿意走出房间,和我们一起吃饭、看电视。
他会和我聊他喜欢的游戏,里面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
我会试着去听,虽然不太懂,但我能看到他眼睛里的光。
我们达成共识,休学这一年,是“心灵疗愈年”。
他需要休息,需要找到自己。
如今,儿子已经重新回到学校。
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身材挺拔了,眼神里又重新有了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朝气。
至于未来,我们还在探索。
但我不再焦虑了。
因为我知道,一个内心有力量、感受到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无论走哪条路,都不会太差。
回首这段至暗时刻,我由衷地感激。
感激儿子唤醒了我,感激他那句混合着“恨”与“爱”的告白,击碎了我虚伪的完美外壳。
天下的父母们,我想对你们说:
我们总是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常常忘了问他们,什么才是他们想要的“好”。
我们疲于奔命,想成为完美的父母,却不知道,孩子从来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母亲。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会犯错、但也愿意学习和成长的母亲。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看见他们情绪,接纳他们不完美的母亲。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去对付他们的母亲。
放下“完美”的枷锁吧。
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我们才能真正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当我们不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作品和脸面时,我们才能看见那个独一无二、鲜活的生命本身。
那句“我恨过你,但我更爱你”,是孩子对我最深刻的教诲。
它告诉我,真正的爱,不是控制与占有,而是尊重与成全。
教育的终点,不是培养一个多么成功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一个内心充盈、幸福快乐的自己。
这条路,我走得有些迟,但庆幸的是,我终于懂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