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的电梯用了快十五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爷梯”。每个月的维保日,物业都会在群里发张照片,显示维保师傅在机房里按了几个按钮,然后配文:“本月维保已完成,电梯运行正常。” 大家看了,也就放心了。可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电梯在关门时,经常会“咯噔”一下,门板会明显地卡顿一下,然后才慢吞吞地关上。
![]()
电梯
我把这个情况反映给物业,得到的答复却是:“旧电梯嘛,有点异响是正常的,师傅检查过了,门机系统没问题,走个流程润滑一下就好了。” “走流程”这三个字,让我心里警铃大作。这真的是“正常”现象,还是又一个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第一步:电梯门是“事故高发地”,卡顿不是“小毛病”
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认知:电梯门,是整部电梯上动作最频繁、结构最复杂的部分,也是事故最高发的区域。你可以想象一下,一部电梯每天开关门上千次,门机系统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在反复地执行着精密的指令。而对于一部“老爷梯”来说,它的门机马达、传动皮带、门导轨和滑块,都已经严重老化。
![]()
所谓的“卡顿”,绝对不是“正常”的小毛病,而是门机系统发出的“过劳”呻吟。它可能意味着门机马达动力不足,无法再顺畅地驱动沉重的门板;也可能意味着导轨和滑块磨损严重,阻力增大;更可怕的是,它可能导致安全触板或光幕失灵。如果门在关闭过程中无法感应到正在进入的人或物,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步:看穿“走流程”的把戏,润滑掩盖不了根本问题
物业口中的“走流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时候,所谓的“维保”,就是维保师傅带着一罐润滑油,对着门机的滑轮和导轨滋几下。这样做,确实能让卡顿现象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给业主一种“问题已经解决”的错觉。但这就像给一个心脏病人吃止痛药,只能暂时掩盖症状,却治不了病根。门机部件的机械磨损和老化,是靠润滑无法逆转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维保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敷衍,是对业主生命安全极不负责的行为。他们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了“维保”这个动作,却把一个正在恶化的安全隐患,继续留给了我们这些每天乘坐电梯的业主。
![]()
第三步:卡顿就是“叫停信号”,必须要求深度检修
那么,当我们发现电梯门有卡顿现象时,应该怎么做?答案是:立即叫停,并要求物业进行“深度检修”,而不是简单的“润滑保养”。你可以立即用手机拍下电梯门卡顿的视频,作为证据。然后,书面或通过业主群,正式向物业提出诉求,明确指出:“本栋电梯门存在明显卡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维保单位对门机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但不限于门机马达、变频器、传动皮带、门挂板、滑块和所有安全装置。”你要强调,我们需要的不是“走流程”的润滑,而是出具一份详细的、包含所有部件检测数据的检修报告。如果物业拒绝或拖延,你有权联合其他业主,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进行投诉。记住,在安全问题上,你的强硬态度,就是对所有人最好的保护。
结论:别让“习惯性麻木”,酿成“灾难性后果”
最终,在我们业主的坚持下,物业请来了厂家的技术人员。拆开门机盖板后,所有人都惊呆了:门机的传动皮带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纹,随时可能断裂;几个关键的滑块已经磨成了薄片,几乎失去了导向作用。技术人员说,再晚一点,皮带一旦断裂,电梯门就可能无法正常开关,甚至发生门板脱轨掉落的危险。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老旧电梯,我们最可怕的不是设备老化,而是“习惯性麻木”。当我们习惯了异响、习惯了卡顿、习惯了物业“一切正常”的通报时,我们就离危险不远了。电梯门的每一次卡顿,都是一次明确的“叫停信号”。它在告诉我们:别再被“走流程”的谎言所迷惑,立即行动起来,你的较真,才能阻止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