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的村长李锐在迪拜帮小鹏汇天拿下超12亿订单的消息突然窜上了热搜。
![]()
这也让不少人才发现,中国的飞行器竟然那么火了。
10月12日,小鹏汇天改名ARIDGE,在迪拜完成海外首次载人飞行,顺手拿下了600台批量订单,这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赛道迄今为止海外最大单,要知道,国内的参考售价约在200万元/台。
几乎同时,亿航在合肥发布VT35,主打更长航程;峰飞的“凯瑞鸥”成为全球首个拿到适航三证的吨级eVTOL并完成交付。
这是个信号,中国eVTOL已经从“能飞”阶段,进入“谁先掏钱”的商业化冲刺。
不过有意思的来了,为什么是中东率先买单?为什么不是技术更成熟、市场更庞大的欧美?更关键的是,600台订单背后,真正决定这些飞行器能不能成为“飞起来生意”的,压根不在天上。
01 中东为什么这么着急?
先说个反常识的事实:中东买eVTOL,不是因为他们缺交通工具。
迪拜、多哈、科威特,这些地方不缺豪车、不缺直升机、更不缺钱。他们要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叙事权,在全球低空经济的牌桌上,先坐下来再说。
你看ARIDGE这600台订单,买家清一色是中东本地大型集团:阿联酋Ali & Sons、卡塔尔Almana、科威特AlSayer……这些名字背后,都是地产、汽车、基建的老玩家。他们要的不是一台飞行器,而是一张“未来城市”的入场券。
![]()
图片:微博@村长李锐
逻辑很简单:谁先布局低空基础设施,谁就能在下一轮城市升级中占坑。
而中国eVTOL恰好提供了一个“性价比极高的试错机会”,技术成熟度够用、价格比欧美便宜一半、交付时间还能谈。
更关键的是,中东的监管环境可以“沙箱化”:想试飞?特批一块空域就行;想商业化?先搞示范项目,边飞边看。
这是中国eVTOL的第一道护城河:to G/to B场景率先商业闭环。
但问题也藏在这里——中东能买单,不代表全球都能买单。
02 欧美为什么还在“磨叽”?
对比一下时间线,你会发现一个事实:
中国:亿航EH216-S在2023年拿到全球首张无人驾驶eVTOL型号合格证(TC),2025年补齐三证(TC/PC/AC),运营人OC也落地了;峰飞V2000CG跑通“货运+物流”路线,直接交付。
![]()
图片:微博@科技调查君
欧美:德国Volocopter在2024年申请破产程序,美国Alef Model A拿到的是FAA特别适航证(试验性质),离真正商用还有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答案藏在三个字里:证照产能。
全球三大适航当局(FAA、EASA、CAAC)对eVTOL的认证路径完全不同:
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把eVTOL纳入“动力升力”范畴,要求按传统航空器标准走流程,审查周期长、标准严、但一旦通过,跨区域复制顺滑。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用SC-VTOL框架,强调系统性验证,时间成本高但体系化。
中国民航局(CAAC)走“专用条件+一事一议”路线,速度快、灵活度高,但每个机型都要单独建立适航条件。
中国的优势在于“先跑通”,亿航、峰飞已经把“从专用条件到三证”的全栈闭环走通了,后续产品可以复用部分经验。但欧美的逻辑是“先建体系”,一旦通过,后续产品可以批量认证。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eVTOL能先在中东签单,但真正的全球化战役,还没开始。
还有个更隐蔽的门槛:适航审定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适航审定人员曾长期不足200人(对比FAA上千人),虽然近年在扩充,但工程审定产能仍然是推进速度的“天花板”。每多一个机型申请适航,就意味着要占用有限的审定资源,这是一场时间与产能的博弈。
03 电池是绕不过去的“物理墙”
现在问个更扎心的问题:假如明天所有适航证都到手了,eVTOL就能商业化了吗?
答案是:不能。
因为电池这道坎,比证照更硬核。
行业研究与产业访谈普遍认为,规模化商用需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系统级目标),但当前量产eVTOL电池多在285Wh/kg一带。NASA和学术界都把400Wh/kg作为“多座级/区域航电动化”的拐点——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能不能算账”的分水岭。
为什么?
因为电池不仅决定航程,还决定循环寿命、倍率(起降需要高倍率充放电)、热安全与更换成本。你可以用285Wh/kg的电池飞起来,但飞一次要换一次电池、或者循环500次就报废,那单位小时成本根本打不平。
这就是为什么峰飞V2000CG选择“先货后客”,货运对电池的要求相对宽松,可以用现有技术跑通商业模式,再倒逼电池技术升级。而亿航EH216-S主攻“短途观光+应急”,也是在规避电池短板。
![]()
图片:微博@航空物语
但如果要做城际通勤、做“打飞的”,没有400Wh/kg的电池,这个生意就是空中楼阁。
固态电池、凝聚态电池是主要路线,但量产时间表还没人敢打包票。这是整个eVTOL行业最大的“薛定谔的猫”。
04 起降点:那些看不见的“地面战争”
还有个更隐蔽的门槛:起降基础设施。
飞行器再牛,没地方起降也是白搭。
深圳已经发布2024—2026年方案:到2026年底建成1200+起降点、1000+低空商业航线,并建设SILAS低空智能融合系统(通导监气象一体化)。这给了“规模化运营”一个可以验证的时间与地理坐标。
但问题是:1200个起降点够吗?
对比一下出租车——深圳有6万多辆出租车,覆盖2000多平方公里;如果要让eVTOL达到“随叫随到”的密度,起降点至少要以千为单位,而且还要解决低空空管、气象监测、应急降落等一系列配套问题。
这还是一场“地面战争”,谁先把起降点网络铺开,谁就能卡住低空经济的咽喉。
美团披露的数据很有意思:自2021年常态化运营以来,无人机配送已完成60万+单,平均时效约15分钟,并在深圳扩展至夜间航时段。这是“飞行服务”成为稳定消费供给的现实例证。
但载货和载人完全是两回事——载人对安全冗余、应急降落、乘客体验的要求,是货运的N倍。
05 商业化路径:谁先“飞得起价”?
现在回到最核心的问题:这门生意到底该怎么做?
看三条已经在跑通的路径:
1. 先货后客
峰飞V2000CG主打吨级物流+应急,最大商载400kg、航程约200km,已经完成深圳—惠州海上平台150km等示范项目。逻辑很简单:货运对电池、舒适度要求低,可以先把成本曲线跑出来,再向载客拓展。
2. 文旅+应急“预算内场景”
亿航EH216-S拿到全套证照+运营人OC后,城市观光/医疗急运/电网巡检是现金流友好的“公服入口”。这些场景的特点是:客户是政府或大型企业,付费能力强、对价格不敏感,可以用“示范项目”的名义先跑起来。
3. 分体式“车+飞行模块”
ARIDGE“陆地航母”从限定空域飞行体验起步,先做消费级“可飞”的汽车文化,再以A868(高速长航程)承接城际需求。产品三步走比“一步到位”更现实——先让消费者觉得“这东西很酷”,再慢慢渗透到日常出行。
这三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在规避“城际通勤”这个最难啃的骨头。
因为城际通勤需要同时满足:高频次(电池循环寿命)、长航程(电池能量密度)、多座级(适航审定难度)、低成本(商业模式)——这是eVTOL的“珠穆朗玛峰”,现在还没人爬上去。
06 市场有多大,谁在画饼?
最后说说市场预期——因为这是一场“预期管理”的游戏。
摩根士丹利给出的数据是:2040年UAM(城市空中交通)市场约1万亿美元,2050年约9万亿美元(基准情景)。BCG中国载人eVTOL白皮书预测:2040年中国市场约410亿美元,其中个人eVTOL占比~55%。
但这些数字有个前提:认证与基础设施到位。
换句话说,如果适航证照、电池技术、起降网络任何一个环节没跑通,这些数字就是空中楼阁。
这就是为什么中东的600台订单这么重要——它不是市场规模的证明,而是“有人愿意先掏钱”的信号。
当ARIDGE在中东签下支票,亿航/峰飞在国内跑通“机证+运证+场景”,沃飞把六座载客机推上冲刺道,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把地上的每一张证、每一度电、每一个起降点都落在账上。
因为这个行业最大的谎言不是“飞不起来”,而是“飞起来了就能赚钱”。
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都是那些看不见的门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