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头再看2020年美军的对中国核武库的那一份堪称经典的评估中所下的“定论”:中国目前的核弹头仅约200枚,直至2030年才可能实现数量的翻番,这一预测的“准确性”近日又被中国的“核大国”地位所“圆满”的印证了。
![]()
刚刚四年的时间就让五角大楼的预测都被“打脸”了:中国的核弹头不仅已突破500枚,而且甚至可能直指600枚的千里之堤岌岌可危!其此种超常的扩张速度,不仅彻底地颠覆了美军对中国核力量的传统的认知,而且更让美国空军的副参谋长安德鲁·格巴拉都这样感叹道:“中国的核力量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
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却是:中国的核力量如何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火箭式”的攀升呢?其秘密就藏在三个关键的词上:先进的导弹技术、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对核力量的战略需求上。
其东风-26、东风-41等大型洲际球面导弹的装点当场就可看出这支部队的远超常规的作战能力:既能将对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准确”地发射出一枚枚“核弹”,也能将一枚“核弹”都分解成多枚“小的核弹”,在敌的战略、战术的多个薄弱点上同时“落点”,从而使其具有了空前绝后的威力和战略的“全能性”。
![]()
但尤其以东风-41的14000公里的巨大射程就更是如此,它不仅能从中国的任何一处都能将美国的全境都收入囊中,而且其机动的发射的特性使之更像一个神秘的“捉迷藏的高手”。但美军现有的各级各类的防御系统,对这些新型的导弹的拦截都大打折扣。
而更引起美国的焦虑的是中国的工业产能日臻完善,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强国,一跃而成全球最大的工业强国,其综合的工业实力已经超越了美国,对全球的工业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而此时的美国却还为“哨兵”洲际导弹能否在2030年前服役而头疼,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已经实现了洲际导弹的规模化生产,有报告显示,中国每年能新增100枚核弹头,洲际导弹总数可能已达400枚。
这种生产节奏依托的是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像量产工业品一样高效。反观美国,“民兵-3”导弹已服役半个多世纪,新一代导弹的研发却步履蹒跚。
![]()
核武器从来不是简单的数量游戏,而是战略平衡的艺术,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核力量发展遵循“自卫防御”原则。
但美国近年来的军事压力让中国不得不加强战略威慑。就像局座张召忠曾说的,“核武器是国家的底气”,当美国在亚太地区频繁展示肌肉时,中国提升核力量完全是合理的安全需求。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中国核武库增速确实领先其他国家,但到2035年预计的1500枚规模,仍远低于美俄各拥有的数千枚核弹头。
换句话说,中国在补历史的课——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核力量长期处于最低威慑水平,现在只是逐步调整到与大国的地位相称的水平。
![]()
看看美军的态度变化就知道中国核威慑的效果了,从早年扬言“必获胜利”到后来改口“付出重大代价后获胜”,再到如今避免谈论核大战,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核力量带来的战略平衡。特别是当中国宣布具备“早期预警反击”能力后,任何国家想对中国发动核袭击都得掂量下几分钟内遭核反击的后果。
未来十年,全球核格局正在重新洗牌。据专家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将大致与美俄相等,甚至可能一举超越,这就对美俄的战略核优势构成严重的挑战。
可见中国的核战略始终就一条清晰的基调,既不向美苏的核军备竞赛中一头钻去,也不甘心把自己囿于一份“只具备一次打击”的核平衡的被动的“核保钧”,而是始终把自己打造成为具备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的“核平衡的主动者”。
![]()
其实核武器的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否打出去,而更在于能否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不敢随意妄为地对我们动手,能否通过它的威慑作用把对手的战略意图给扼杀在了摇摇欲坠的摇篮上。其高效的克制性正是中国给世界的和平带来的稳稳的稳定因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