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语文现代化》杂志1980年报道,当时的专家们直接下了判决书:电子计算机将是汉字的掘墓人。全世界都在看笑话,说汉字这种"落后"的文字注定要被时代抛弃。
但就是在这种绝境下,两个中国人站了出来,硬是把汉字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
![]()
汉字遭遇"技术封杀"
早在1876年,中国官员李圭参观费城世界博览会时,看到打字机就感慨:"惜不能印华文。"这句话后来成了整个世纪的魔咒。为什么?因为打字机就是为英文量身定制的,26个字母搞定一切,中文却有几千个方块字,每个都长得不一样。
你想想,英文打字员闭着眼都能盲打,中文呢?那时候的中文打字机大得像庙门,使用者得推着走,还要手工调字盘、抓字块,一分钟能打十几个字就算神速了。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根本不实用,成本高得吓人。
![]()
到了1970年代,电脑来了,汉字又一次被拒之门外。计算机编码只有8位,最多处理256个字符,英文绰绰有余,中文光常用字就7000多个,压根装不下。当时国际上有中文学者甚至建议联合国放弃中文作为工作语言,理由就是"难以电子处理"。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生存危机。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直言:"不废汉字,必亡其种。"文化精英们开始恐慌,觉得中国要现代化,就得拼音化,把方块字全扔了。西方的技术标准从一开始就没给汉字留位置,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技术战争。
![]()
王选逆流而上
1974年,北京大学的王选立了个项:研发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说白了,就是要让电脑认识汉字,还要能打印出来。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地狱级难度。
电脑不认识汉字,你得先"教"它。每个字都要建档案,每一笔都要能还原成图像。英文只要记住26个字母就行,汉字每个都得单独处理。王选团队怎么干?一个字一个字地"画"。
他们用剪刀裁纸,把汉字拆成部首,用黑纸拼出字形,拍照输入电脑。几千个字模就这么一点点抠出来的。1979年7月27日,中国第一张激光照排的报纸样张问世,这标志着汉字正式进入了电脑时代。
![]()
王选说过:"别人用计算机搞英文排版是顺流而下,我们做中文排版是逆流而上。"这话听着苦,但成果甜。1987年,人民日报全线采用激光照排系统,效率提升20倍,成本大降,印刷事故下降90%。关键是这套系统100%国产,彻底告别了"火熔铅、铅铸字"的时代。
王选解决了汉字在电脑里"存在"的问题,但还有个更大的难题:怎么把汉字"打"进去?
![]()
王永民发明五笔
能显示汉字是一回事,能输入汉字是另一回事。早期的拼音输入法很快就卡壳了,因为同音字太多。"银行""引航""迎行"拼出来都是"yin hang",电脑分不清,用户得挑半天。更何况当时普通话还没普及,拼音输入根本不适合大范围使用。
1978年,河南南阳的王永民开始琢磨一个疯狂的想法:能不能按汉字的结构来输入?他要把汉字拆成字根,用键盘组装出来,就像拼拼图一样。
![]()
这个想法听起来容易,做起来要命。王永民整理了12万张卡片,写下每个汉字的拆分方式和编码逻辑。没有参考资料,全靠硬算。他用了1800个日日夜夜,把常用汉字归纳成五个区域,定义了一套完整的编码规则。
1983年,王永民公开演示"王码五笔字型"。一位打字员一分钟打出136个汉字,在场的人都傻了。《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发明,称它是"中文输入的登顶一跳"。
![]()
五笔的厉害在于,它不依赖读音,只看字形。"你"这个字打"NTR",每一位都对应具体的字根。用户最多敲4下键盘就能出字,准确率极高,完全不用挑选。一句口诀"王旁青头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被全国用户倒背如流。
1984年,中国引进11万台个人电脑,五笔成了政府、新闻、企业的首选输入法。它的推广靠的不是广告,是口碑。各地开始组织打字比赛和培训班,五笔彻底解决了汉字高效输入的问题。
![]()
汉字的绝地反击
王选和王永民做成的事,本质上是给汉字在信息时代挖了一条生路。他们没有向西方的技术标准妥协,而是硬生生创造出了属于汉字的技术路径。
这个意义有多大?想想看,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的电脑应用可能得靠转拼音、转英文。时间长了,汉字不灭也得边缘化。更可怕的是,如果汉字真的被电脑淘汰,五千年的文字文明可能就此断流。
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让汉字在电脑里安了家,王永民的五笔输入法给汉字配了把钥匙。两个技术一结合,汉字不仅没有被电脑淘汰,反而在信息时代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
今天,中文输入法超过1000种,从五笔到拼音,从手写到语音识别,背后都是这两人打开的那扇门。现在我们用手机打字,看起来轻松写意,但别忘了,这一切都建立在王选和王永民的基础创新之上。
更重要的是,他们证明了一个道理:技术不是中性的,技术背后有价值观。西方说汉字不适合信息时代,我们说那就做给你看。结果呢?汉字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很精彩。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文,汉字成了最时髦的文字之一。
![]()
面对技术壁垒,不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妥协,要么放弃。还有第三条路:创新。王选和王永民用几十年时间证明,中国人有能力为自己的文化创造技术解决方案。他们不是在追赶西方,而是在开辟全新的赛道。
今天,当我们轻松地在电脑上敲出汉字的时候,应该记住这两个名字。他们拯救的不只是汉字,更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