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实战操盘体系丨作者/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571篇原创文章
全文2382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
在研读《毛选》时,你会发现,教员一方面于演讲中用历史实例论证“以少胜多”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在作战指示中着重强调要“以多胜少”,要求每场战斗务必集中至少三倍,甚至五倍于敌人的兵力。这看似相悖,实则是我军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
近期在“孙子兵法讲习社”直播讲解《虚实篇》时,我从《孙子兵法》里找到了教员这一思想的根源(当然,教员的这一军事理念并非直接源自《孙子兵法》,而是来自实战经验)。
它便是:与战之地。
读史过程中,我们时常看到某方宣称有几十万、百万大军,然而在某个“与战之地”内,能够立即投入并发挥作用的或许仅有几万人,其余兵力因无法“及时抵达”,在此次“与战之地”的胜负考量中,价值为零。
这一认知打破了我们对“以少胜多”的浅显理解。战场上真正的“以少胜多”,并非凭借少量兵力战胜大量兵力,而是借助在关键的“与战之地”集结优势兵力,把全局的劣势转变为局部的优势。
其本质是,在“与战之地”或局部形成绝对优势。所以,也不能刻板地将其理解为“以多胜少”,它需要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灵活地谋求特定的“与战之地”上的绝对优势,这就要求将领精准地进行战地选择(行军)和部署(军形),并巧妙开展奇正(兵势)和兵力调动(军争)等操作。
这就是穿越千年,至今依旧闪耀实战光芒的“与战之地”的智慧。本文尝试系统地梳理一下“与战之地”这个概念。
一、“与战之地”概念解析
《孙子兵法·虚实篇》讲道:“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我能以众击寡者,则吾所与战之地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这里的关键术语是“与战之地”,它并非泛指某一战场或战区,而是特指具体的某一空间和时间范围。在这个时空范围的“与战之地”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展开军事行动,这正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创造虚实之机的实际举措。
孙子说:“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这是对“与战之地”的阐释,包含了三个变量。首先是空间变量,即火力动态覆盖的地理概念,涵盖武器覆盖的最大射程及机动能力范围。
其次是时间变量,即有效的参战时长,若在一定时长内无法结束战斗,可能会被敌军反包围。
最后是资源变量,即特定时空内能够投入的有效资源(兵力和装备、物资保障),《孙子兵法》强调通过“形人而我无形”,诱使敌方分散资源,而我方则集中于设定的“与战之地”。
换句话说,“与战之地”是指挥官精心规划的空间和时间(作战周期或时长),以达成局部绝对优势作战。可见,将领需懂得在特定“与战之地”上寻求数量绝对优势,精确计算“战地”和“战日”。
二、“与战之地”应用的战例印证
以我们熟悉的韩信井陉口之战为例,尽管有人(曾国藩)质疑其真实性,或将其当作鼓舞士气的事例,但实际上,韩信的背水列阵正是运用“与战之地”化解了赵军兵力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即便赵军号称二十万,但在那个特定的“与战之地”中,其兵力投入被大幅压缩,而韩信则能够在那个特定时空内以优势兵力打击赵军。
当然,我们没有史料证实韩信井陉口之战,在背水列阵的这个“与战之地”上具体的兵力状况,是否在这个时空内韩信以优势兵力为2000手持汉军旗帜的“奇兵”提供“必受敌而无败”的掩护。但可以设想,赵军号称的二十万人不可能全部投入到那个“狭小”的战场中。
再如粟裕大将指挥的孟良崮战役,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孟良崮这个“与战之地”上,华野以超出对手近五倍的绝对优势对整编74师进行了合围。尽管黄百韬的25师和李天霞的83师近在咫尺,但它们不在“与战之地”范围内,又被近三个纵队的兵力对其分割拦截,无法发挥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黄百韬与李天霞救援不力,并非完全是个人恩怨,没有尽力而为,一方面他们并不知晓粟裕大将的真实意图,是吃掉74师,还是围点打援,尤其李天霞83师处于该“与战之地”右翼边缘处,更容易被包围歼灭。如果他全力向74师靠拢,就容易将其与第7军和48师从中间分割开,其危险程度比74师更凶险。
所以,粟裕大将在华东战场的卓越指挥,基本都是以“局部特定时间和空间迅速在‘与战之地’中形成绝对兵力上的优势”,以此不断取得胜利。
细读《粟裕战争回忆录》,从各个战役指挥的细节中可以发现,这个“与战之地”的形成,在指挥上需要《孙子兵法》军形(兵力部署)、兵势(奇正展开)、军争(兵力移动方式选择)的配合,“与战之地”的设计则与虚实篇紧密相关。
三、如何创造“与战之地”
从《孙子兵法》虚实篇实战思想来看,创造有利的“与战之地”可综合运用几种策略,会涉及孙子十三篇的系统内容,这里简要概括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知虚实”的情报优势。通过充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了解敌方的部署、意图以及薄弱环节或体系中的漏洞,才能找到最适宜的“与战之地”。
其次是机动能力。“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的机动能力,可以使己方在敌人做出反应之前,在“与战之地”上形成优势。
第三是欺骗与伪装。通过“形人而我无形”的策略,诱使敌人错误判断我方的真实意图,分散其兵力,从而在决定性的地点形成优势。
第四是时间选择与周期(作战时长)的预估。选择恰当的时机发起行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把握敌方机动、攻击力的情况,以预判“与战之地”上的作战时长(周期),如此才能确保“与战之地”的有效性。
最后是资源集中。一旦确定了“与战之地”,就应当果断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压倒性优势,速战速决(此“速”与预判作战时长或周期有关),避免战事拖延导致“与战之地”的优势丧失。
![]()
注:本文参考了汪涛先生提出的“战争维”概念,原本打算把二者结合起来撰写,下笔时考虑着重突出《孙子兵法》的原始概念,便暂时搁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找汪涛先生所著的《超越战争论》一书。
欢迎跟我们一起学习孙子兵法实战操盘体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