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俄罗斯《国家防御》杂志官网发布的专访引发全球关注。杂志主编、知名军事战略分析家伊戈尔・科罗特琴科在回应 “中美战略博弈新态势” 提问时,抛出了一针见血的判断。
“中国展现出的综合国力已形成对任何威胁的遏制能力”这一判断背后,是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后,全球权力结构加速重构的现实映射,,也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大国力量格局的演变轨迹。
![]()
中国军事现代化
科罗特琴科的判断,植根于中国近期集中展现的军事现代化成就,其中福建舰舰载机体系的成型最具标志性意义。
10 月 12 日,中国海军官方渠道公布消息,歼 —15T、歼 —35 和空警 —600 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完成首次弹射起飞与着舰训练,这意味着全球第三艘、亚洲首艘电磁弹射航母正式形成初步作战能力。
![]()
作为长期跟踪航母技术的专家,科罗特琴科在专访中特别强调,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是 “质的飞跃”。
与美国 “福特” 号航母仍存在故障隐患的电磁系统不同,福建舰的弹射装置在测试中实现了 100%成功率,可支持舰载机以每分钟 2 架的频率高效起降,作战效率较滑跃式航母提升 3 倍以上。
更关键的是,歼 —35 隐身舰载机的列装,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拥有隐身舰载机实战部署能力的国家,而空警 —600 的加入则补齐了远洋预警短板,构建起半径 500 公里的海空监控网。
![]()
军事实力的重要亮相
陆上战略威慑力量的更新迭代,同样成为中方 “遏制任何威胁” 的硬核支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活动中,“东风 —61” 陆基洲际导弹的公开亮相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科罗特琴科结合公开数据解读称,这款新型导弹采用 “钱学森弹道” 与乘波体弹头设计,飞行速度可达 20 马赫,能在大气层边缘进行不规则变轨,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
![]()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多弹头分导能力,可携带 6—8 枚分导式核弹头,每枚弹头均具备独立制导能力,能同时打击不同战略目标。
与 “东风 —61” 一同亮相的,还有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群及四足智能化无人装备 “机器狼”,这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集中展示,印证了中国在智能化战争领域的前瞻布局。
正如科罗特琴科所言,“中国已实现从‘钢铁对抗’到‘芯片对抗’的跨越,作战体系的技术代差正在缩小甚至逆转”。
![]()
美方的 “醒悟” 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系列战略误判后的被动调整,2023 年以来,美国五角大楼持续炒作 “对华军事优势论”,在《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中宣称 “美军仍能在西太平洋掌握绝对制空制海权”。
基于这一判断,美方先后推动 “印太战略” 军事化,在日本部署 “爱国者 —3” 反导系统,在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基地,并频繁联合盟友在南海、台海周边开展军演。
但 2025 年以来的现实让美方逐渐认清差距,9 月中美南海军事对峙中,中国海军 055 型驱逐舰 “拉萨” 舰凭借先进的相控阵雷达系统,率先锁定美军 “罗斯福” 号航母并实施模拟反舰打击,迫使美方舰艇后撤 200 海里。
![]()
10 月初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南海岛礁部署的新型反舰弹道导弹发射阵地已进入战备状态,其射程可覆盖整个南海海域,这些实战化场景中的实力展示,让美方的战略自信遭遇沉重打击。
军事能力的“体系化碾压”
美国官方与智库的态度转变,成为 “醒悟” 的直接佐证,10 月 15 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与广度超出预期,美军需重新评估战略威慑框架”。
![]()
这一表态与 2024 年五角大楼的强硬论调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报告还坚称 “可通过技术封锁延缓中方进展”。
智库层面的转变更为明显,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10 月 16 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评级从 “快速追赶” 上调为 “并行发展”,并指出在电磁弹射、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集群等 6 个领域,中方已实现对美方的 “局部超越”。
科罗特琴科在专访中特别提及这份报告,认为其 “标志着美国战略界终于放下偏见,开始客观认知中国实力”。
![]()
美方的政策调整进一步印证了这种 “醒悟”,10 月 17 日,有白宫官员透露,特朗普政府正重新评估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清单,考虑放宽部分民用半导体设备的出口限制,这与此前 “全面封锁” 的政策导向形成反差。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军近期悄然减少了在敏感海域的军事挑衅频率,10 月上半月,美军侦察机在南海的抵近侦察次数较 9 月下降 40%,且未再组织航母战斗群穿越台湾海峡。
![]()
这种收敛并非示弱,而是基于实力权衡的务实选择:美国雷神技术公司 CEO 格雷格・海耶斯公开坦言,“美军现有反导系统无法有效应对中方高超音速武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技术反超”,这种行业层面的判断,直接影响了美方的战略决策。
四轮驱动的“超级大国底色”
中国展现的遏制能力,并非单纯依赖军事装备的硬实力,更体现在 “科技 — 产业 — 国防” 的协同发展生态。
![]()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就是典型例证,全球 92% 的稀土提纯分离能力掌握在中方手中,而稀土是制造先进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每架 F—35 战机需 400 多公斤稀土,每艘宙斯盾驱逐舰的雷达系统需消耗 2 吨以上稀土。
2025 年 10 月中方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虽以 “维护国家安全” 为名义,却精准击中了美方国防工业的 “软肋”,迫使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因原料提纯受阻,半数生产线陷入停摆。
![]()
这种 “产业优势反哺国防威慑” 的模式,让中国的遏制能力更具持久性与威慑力,也让美方深刻认识到 “极限施压” 的无效性。
国际社会对中美力量对比变化的感知,与科罗特琴科的判断形成呼应,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10 月 16 日在欧洲议会发言时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任何国际议题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
即便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日本,也开始调整对华姿态,日本防卫省 10 月 17 日宣布推迟部署美国 “萨德” 反导系统的相关计划,理由是 “需评估地区安全局势变化”。
这些动向共同表明,中国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已成功打破美方主导的单极安全体系,构建起与自身国力匹配的战略威慑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 “遏制任何威胁” 的核心支撑。
![]()
结语:
在全球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中国展现的遏制能力,本质上是维护和平的底气,美方的 “醒悟” 若能转化为平等对话的理性,将为中美关系乃至全球安全格局注入积极动能。
而科罗特琴科的判断,或许正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精准注解,实力对等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能力强大方能守护持久的和平。
![]()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信息来源:
《俄专家:中国在北京阅兵式上展现出遏制任何威胁的能力》——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https://sputniknews.cn/20250904/1067268583.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