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0 月 14 日的塔那那利佛,阳光穿透总统府的椰子树,却照不进权力真空的阴霾。陆军上校米夏埃尔・兰德里亚尼里纳站在总统府台阶上,对着国家电台麦克风宣布:“国防和安全部队已正式接管政权。
位于印度洋的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声明震撼了全球。在首都塔那那利佛的总统府前,军官米夏埃尔·兰德里亚尼里纳面对镜头,宣读了一份改写国家命运的文本:国防和安全部队正式接管政权。
声明中,“宪法未受尊重、人权遭受践踏”成为军方行动的理由,而现行宪法的暂停、多数国家机构的解散,以及最长两年的过渡期计划,标志着这个非洲岛国再次滑向政治漩涡的中心。
然而,就在同一片土地上,首都成千上万家庭的电灯开关,却依然顽固地卡在“关闭”的位置,每天超过12个小时。
这个巨大的反差,本身就是一个辛辣的讽刺。一场看似高效的权力更迭,与一场旷日持久的民生灾难并存。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在这个国家,换掉一位总统,竟然比点亮一盏灯泡还要简单?
这一切的导火索,并非什么深奥的政治纲领,而是最基本的东西——水和电。当今年年底的干旱席卷而来,这个极度依赖水电的国家瞬间陷入瘫痪。全国90%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但主要水库的水位暴跌了整整四成,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更要命的是,整个国家的电网设备已经三十年没有更新换代,老化的机器只能发挥出设计容量的一半效率。于是,首都市民每天都要忍受超过12小时的停电,供水系统也跟着崩溃。愤怒的居民们提着空水桶走上街头,他们要的不是政治口号,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从9月25日的零星抗议,到10月11日精锐部队的加入,民怨的野火越烧越旺。商铺被抢,缆车被烧,一家中资店铺的损失就超过了五千万。这场危机,彻底撕下了拉乔利纳总统经济政策的遮羞布。
经济熄火政变的燃料
任何一场突发的政变,根子都扎在早已腐朽的土壤里。马达加斯加的这场危机,与其说是政治剧变,不如说是一个被掏空了的经济体的周期性崩溃。
看看这个国家的经济画像吧:75%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两美元。农业贡献了21%的GDP,却连本国的粮食都无法自给自足。工业呢?说白了就是挖矿,占了14.9%,但并不能给普通民众带来多少福祉。就连被寄予厚望的旅游业,也因为停电预计损失高达3亿美元。
拉乔利纳总统曾经推出过一个雄心勃勃的《振兴计划》,承诺要改变这一切。可结果呢?计划的资金要么在层层腐败中不知所踪,要么被用在了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救济上,真正难啃的基础设施硬骨头,几乎一块都没动。
这个国家的公路覆盖率甚至不到10%,物流成本占到了GDP的30%。一个发电机,从港口运到内陆的发电厂,居然要在土路上颠簸五天。这样的基础设施,谈何发展?简直是天方夜谭。
教育的缺失更是雪上加霜。整个国家的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只有可怜的3%。这样一个早已耗尽能量、无法自我造血的经济体,当外部危机(如干旱)来临时,系统性崩溃几乎是注定的。政变,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拧动国运的扳手
在马达加斯加的政治棋盘上,军方,尤其是那支名为CAPSAT的精锐部队,扮演着一个奇特的角色——他们就像一把机械扳手。
这把扳手既可以在政权摇摇欲坠时,上前拧紧一颗螺丝,扶植一位新人上台。也能在发现这颗螺丝已经生锈时,毫不犹豫地将它拧下来扔掉。他们是权力的最终仲裁者,却从来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时间拨回到2009年,当时年仅34岁的拉乔利纳,正是在CAPSAT的支持下,通过一场政变登上了权力之巅。整整16年过去了,主角还是那些主角,只是剧本里的角色互换了而已。
当年扶你上马的人,今天亲手将你拉下马。
如今42岁的兰德里亚尼里纳上校,显然深谙此道。他的夺权行动,与其说是军事政变,不如说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政治手术”。他并没有像传统军阀那样粗暴地解散一切,而是保留了国民议会。
这步棋走得相当精明。就在他宣布接管政权的当天下午,国民议会恰好通过了对拉乔利纳的弹劾案。这桩弹劾,立刻成了军方行动的绝佳背书,使其“违宪夺权”的行为,巧妙地披上了“顺应民意、尊重立法机构”的合法外衣。
紧接着,他向国内外承诺,两年内举行大选,并迅速组建一个文官过渡政府。这一套组合拳,完全是冲着国际社会的playbook来的,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干预。
但别忘了,这把“扳手”本身也并非坚不可摧。CAPSAT虽然是精锐,但其兵力只占全国军队的15%。政变发生后,远在北方的北部军区就公开表示,不承认新的军事指挥。这说明军方内部远非铁板一块,派系间的利益纠葛和潜在的矛盾,可能随时引爆下一轮冲突,为这个国家的政变循环埋下新的伏笔。
失灵的国际遥控器
每当非洲发生这类事件,国际社会总是会迅速拿起手中的“遥控器”,试图调控这个国家的政治频道。这个遥控器上,无非是“谴责、制裁、暂停援助”这几个老掉牙的按键。
然而,在马达加斯加,这个遥控器似乎失灵了。
主要大国的反应耐人寻味。前殖民宗主国法国,只是轻飘飘地表示“关注局势”,实际上他们更关心的是本国企业在当地的利益是否会受到冲击。而新的重要战略伙伴中国,由于在马国拥有广泛的基建项目,其首要诉求是稳定,因此选择避免过早站队。
最积极的非洲联盟(AU)虽然喊出了对违宪变革“零容忍”的口号,并给出了30天的期限,要求军方拿出可信的过渡计划,但这更像是一种程序性的表态。历史上,非盟的制裁往往是一把双刃剑。
看看别的非洲国家就知道了。2021年几内亚政变后,国际制裁导致民生凋敝,结果民众反而更加拥护军政府,认为他们是反抗外部压力的英雄。2023年尼日尔政变后,法国撤军直接导致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
这些先例说明,一刀切的制裁,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连电都用不上的普通民众。这反而可能让他们为了获得一时的稳定,而更加依赖军方的铁腕统治。
至于被推翻的拉乔利纳,他的处境更是尴尬。10月13日,他通过视频向外界求助,但应者寥寥。如今,他的权力基础已经土崩瓦解。非盟的态度摆在那里,法国的立场暧昧不清,国际社会在既成事实面前,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这个遥控器,按下去的不是指令,而是噪音。
结语
说到底,马达加斯加的困境,就像一座无法为自身充电的灯塔。
政变,最多只能换掉看守灯塔的人,却无法修复那套早已腐朽、不堪重负的供电系统对于新上台的兰德里亚尼里纳上校而言,他推翻了一个失败的总统,却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摆在他面前的,是至少15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这是修复水电系统最保守的估计。他需要5亿修复水电,8亿搞太阳能备用,还有2亿补贴水价。钱从哪儿来?外部援助很可能因政变而冻结。
他还面临着一个几乎不存在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一群早已对任何承诺都失去信任的民众。真正的出路,从来就不在总统府那张椅子上。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找到重建自身这部“发电机”的钱、技术,以及比黄金还宝贵的信任。
16年了,从拉乔利纳到兰德里亚尼里纳,总统府的座椅换了一轮又一轮,但街头的灯泡依旧忽明忽暗。只要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无论谁坐上那个位置,他的任期都注定是短暂的。而政变的循环,也将如同潮汐一般,无可避免地再次来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