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谁能想到,曾经被誉为地产行业“优等生”的万科,竟以如此剧烈的方式滑向危机深渊?
![]()
董事长辛杰突然失联,总裁祝九胜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支撑万科多年发展的两大支柱——外部国有资本的信用加持与内部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治理体系,几乎在同一时间轰然崩塌,毫无预警。
这已远非一场简单的资金链紧张,而是一次企业根基的全面瓦解。
地产标杆名号不保
![]()
风暴的源头,得从一位被称为“救火队长”的人物讲起。
今年年初,当万科刚显露出流动性趋紧的迹象时,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迅速出手,派遣其核心高管辛杰空降接任董事长一职。
![]()
这一动作释放出强烈信号:国资亲自下场维稳。市场普遍解读为“国家队托底”,投资者情绪随之缓和,仿佛压舱石已然落定。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比现实更荒诞的是现实本身。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掌舵者,在位仅九个月便创下“最短任期董事长”纪录。
![]()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9月18日,辛杰在深圳参加完一场内部会议后,未作任何交代即被带走,此后长达二十多天音讯全无,既无公开露面,也无官方说明,形同人间蒸发。
外界猜测纷纭,但主流观点指向一个方向:问题可能并非源于万科本体,而是与其在深铁任职期间的历史事项有关。
![]()
这种可能性带来的冲击,远超财务报表上的赤字。它动摇了万科赖以生存的底层逻辑——国资背书的绝对可靠性。若连前来救援的人都自身难清,那所谓“托底承诺”的可信度还剩几何?
救火队长点燃火药桶
![]()
直到24天后的10月13日,万科才发布公告称,辛杰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并特别强调其离职与董事会无分歧。
这份措辞谨慎的声明,在资本市场老手眼中近乎无效,尴尬程度堪比沉默。真正的信任危机,往往始于遮掩而非真相。
![]()
再看深圳地铁今年以来对万科的资金支持,累计提供借款八次,总额达259亿元,名义上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维持信用底线。
但对于这笔“救命钱”的性质,市场解读截然不同:有人指出其利率低至2.34%,显著低于同期融资成本,堪称雪中送炭;
![]()
也有分析认为,深圳地铁自身近年亏损高达40亿元,却要求万科支付8%的年化回报,实则形同高息借贷,等于在危难之际套上沉重枷锁。
信息模糊、口径混乱,使得原本应是稳定剂的注资行为,反而演变为新的不确定性来源。外部信用防线的第一道屏障,已然千疮百孔。
![]()
祝九胜曾是万科总裁,郁亮最信赖的搭档,业内公认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房企的关键人物,被视为专业化、制度化运营的象征。
如今此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回看年初他以健康原因为由辞职,如今看来充满讽刺意味——哪里是身体不适,分明是风险爆发前的撤离。
![]()
围绕他的传闻持续发酵,最具爆炸性的一条指出:他在建行任职期间,曾为万科审批高达七百亿的授信额度,利率仅为3.5%,较当时市场水平低出1.2个百分点,是否存在利益交换,至今成谜。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封匿名举报信披露的内容:祝九胜在2017年短暂离开万科期间,通过第三方顾问身份操控上千家影子公司,涉及资金规模逾百亿,甚至牵涉到万科与深铁联合设立的产业基金运作。
![]()
无论这些指控最终是否属实,它们已足够摧毁万科用三十年建立起来的透明、稳健的企业形象。
更为致命的是,金融机构开始质疑:“我借给万科的钱,究竟流向了何处?”
![]()
一旦债权人对资金去向产生怀疑,信用链条便会迅速断裂。这种由内部治理失序引发的信任崩塌,比经营失败更具杀伤力,且蔓延速度极快。
再审视万科近期推行的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的七大区域公司重组为十六个地区公司,全部直通总部指挥系统。
![]()
表面上看是扁平化改革、强化集权管控,实则更像是在高层接连出事后,仓促修补管理漏洞的应急之举,缺乏战略前瞻性,暴露出明显的被动应对特征。
用明天的钱补今天的坑
![]()
当内外信用双双破裂,万科只剩下一条出路:不惜代价变卖资产,成为这家昔日龙头房企唯一的续命方式。
来看一组关键数据:总负债高达8729亿元,其中有息负债为3642亿元。
![]()
尤为紧迫的是,未来一年内需偿还的短期债务介于1553亿至1578亿元之间,而账面可用现金尚不足700亿元。
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现金短债比仅为0.55,意味着现有现金连一半的短期债务都无法覆盖。今年12月,还将面临一笔58.71亿元的债券兑付压力,资金缺口如何填补?
![]()
主营业务早已无力支撑。今年上半年,万科净亏损达116亿元,相当于每日烧掉近两亿元;销售额同比下滑45.7%,经营性现金流为负30亿元,核心业务本身正处于持续失血状态。
因此,只能依靠出售资产回笼资金。上半年通过处置商场、物流园等项目,回收40.9亿元,另有64个待售项目,预计货值785亿元。
![]()
但此次抛售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不仅包括普通开发项目,甚至连万纬物流、泊寓长租公寓、印力商业管理等曾被定位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型资产也被摆上货架。
在行业低谷期出售未来盈利引擎,无异于割肉充饥。不仅难以获得合理估值,更严重削弱了企业长期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自救。
![]()
接替辛杰的新任董事长黄力平,同样是深圳地铁体系出身的老将。上任之初即宣布自愿放弃董事薪酬。
此举显然不是为了节省开支,而是一种姿态表达。他的真正使命或许并非扭转经营困局,而是凭借深厚的国资背景,稳住躁动的债权人,为资产处置争取宝贵的缓冲时间。
![]()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可佐证这一点:辛杰辞职当日,万科A股仅下跌3.11%,并未出现恐慌性跌停。
花旗集团分析师亦指出,短期内万科具备一定的生存韧性,尤其考虑到其境外债务直至2027年前才迎来集中兑付期。
不可否认,背后的国资力量确实为万科赢得了一张“缓刑令”。相较于恒大式的硬性清算,万科大概率不会走向彻底破产,仍有望留在牌桌之上。
但存活不等于复兴。这场风暴过后,万科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国资介入加深后,市场化机制能否继续运转高效?深圳地铁还有多少资源和耐心持续输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寒冬将持续多久?
结语
那个代表规范、透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灯塔,其形象已经彻底碎裂,难以复原。企业信誉一旦崩塌,重建之路漫长如登蜀道。
未来的万科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于市场之中,但它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不再是那个令人信服的引领者,而将成为一个失去灵魂、缺乏吸引力的普通参与者,拖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未知的风雨中蹒跚前行。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万科原总裁祝九胜被抓幕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