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别提到了内容创作的几大方面,包括内容创作者要展现的人设,如何设置自己内容的场景,我再讲一个与内容创作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算法。如果你是一个自媒体创作者,是不是一提到“算法”就头大?要么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听天由命;要么就是心存侥幸,想靠一些小聪明去“糊弄”算法,以为能靠短期技巧混个好流量。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靠谱。
我之前在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当副总裁,管用户增长,天天跟算法打交道,跟算法架构师、CTO没少交流,甚至还因为“要流量”吵过架。从那段经历里,我学到一个特别重要的算法认知:业务方没有必要把算法的运算细节搞得一清二楚,因为机器学习是动态的,只要用户有行为,它就在变,模型参数庞大而复杂。但业务方必须得清楚推荐算法的目标、原理和规则,这样才能和算法好好配合,获得用户增长。当我从平台运营者,转变成自媒体创作者之后,发现之前习得的算法原理更有用了,能帮我们创作者理解自己和平台的关系。
首先你要清楚算法到底想干什么?从社交媒体平台的角度看,推荐算法就一个核心目标:“特定场景下人和信息更有效率地连接。”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效率,指的是推荐准确度和覆盖度。前者强调把你喜欢的内容推给你,后者强调打破信息茧房,适当推荐一些你没接触过但有可能喜欢的内容。还有一个关键词是“信息”,信息除了包含内容本身,还包含其他很多,你的图片、你打的标签、你写的摘要,甚至于你的内容风格,算法都要识别出来。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人,包含静态和动态的用户画像,静态指的是个人信息,性别、年龄、有没有结婚、常住在哪儿等等。动态的就包含你和你的用户,在网上的所有动作,给谁点赞了,给谁评论了,分享了啥,分享给谁等等。
算法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着信息和人这两个关键词,又准确又多样地把它们高效链接起来。理解了算法的核心目标后,你就有了与算法的“相处之道”。一是帮算法理解内容,注重你标签的全面性和一致性,让你的每条内容都能被算法做到精准定位;二是帮算法理解用户,聚焦人群画像的明确,优化你的互动数据;三是提升你账号品牌价值,保持原创度、用户的关注、健康度和持续度;四是用平常心看待算法透露的规则,别把数据指标当流量捷径;五是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别试图蒙骗算法;六是回归内容和用户本身,尊重算法但不被裹挟,以优质内容赢得用户喜爱。
而在算法的运行下,爆款内容,往往是一个自媒体账号的核心流量来源。我们留心观察会发现,一个账号80%的粉丝,或者付费用户,可能都是由一两条爆款内容带来的。爆款内容是怎么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吸引、转化用户的呢?这里我们引入“增长黑客”中的用户理论,特别是被叫作海盗模型的 AARRR 理论——简单来说,一条爆款内容就像是你向算法掌控下的流量池发出的一个急先锋小队,他们冲进了第一个流量层级,获得了一些点击播放,又冲向了第二个流量层级,让你获得一些更深入的互动,点赞评论转发等等,然后他们又冲向了第三个流量层级,一些人观看了你的主页,继而变成了你的粉丝,再然后少量的人购买了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大家可以想象这个转化过程就像一个漏斗,从获客到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每向下深入一个层级,对应的用户数就会比上一层级有一定的损失,因此层级越向下,对应的漏斗也就变得越窄。
当你理解了一条内容是这样跟算法平台发生关系时,你就会明白,第一,我做的内容要让漏斗模型里前面那个开口不要开得太小,不然走到最后,显而易见转化为零。这里就需要使用之前介绍的内容原理,或者《内容红利》中的其他内容原理,将专业或者垂直小众的内容,变换为有相对广泛吸引力的内容。第二,会为你买单的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人一定是少量的,所以不要迷恋粉丝数等等这种虚荣指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