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去过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大概率会发现个有意思的细节,井盖上印的不是俄语,竟是咱们的简体中文,去当地银行换钱,工作人员还会主动问你“要不要换人民币”,优先级比美元还高。
就连连锁书店的中心柜台,《延禧攻略》的衍生书、《道德经》这类中国书,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卖得还特别火。
可你还记得11年前吗?那会儿去俄罗斯找个汉字,比在小县城找24小时便利店还难。
短短十来年变化这么大,难免让人犯嘀咕,这是中国成了俄罗斯的“老大哥”,还是俄罗斯遇上了啥绕不开的坎?
![]()
- 历史根源,400年扩张埋下的“困局种子”
想聊明白俄罗斯现在的处境,绕不开它那400年的扩张史。
这么多年来,俄罗斯就像个“积木收集者”,一门心思往自己怀里揽领土,但麻烦的是,这些“积木”没来得及拼稳,也没找到能把它们粘在一起的“胶水”,也就是像中国儒教那样,能统一思想、稳住治理的体系。
为了撑住这片庞大的领土,俄罗斯一直靠两样东西硬扛。
第一样是“苏式逻辑”,别以为这是苏联才有的,从罗曼诺夫王朝就开始用了。
![]()
其实就是画个“乌托邦大饼”,把零散的土地和人绑在一块儿,沙俄时期喊着“要把东正教传到全世界”,到了苏俄时期又换成“要让共产主义遍布全球”,表面看都是“伟大目标”,说到底就是用漂亮话盖着骨子里的沙文主义。
就像斯大林,嘴上说“国际主义”,转头就搞出乌克兰大饥荒,还屠杀在俄华人,跟他喊的口号完全对不上,这就是最直白的证明。
第二样是“地化模式”,说白了就是靠不断扩张领土,转移内部的矛盾。
可领土再大也有“吃不下”的时候,苏联巅峰期领土约2240万平方公里,看着吓人,却还没到蒙古帝国2400万平方公里的规模,后来停下扩张不是不想,是真撞上硬茬了。
![]()
更麻烦的是,“吃下去”的领土还会“消化不良”,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本质就是对苏联统治的反抗,苏联解体后爆发的车臣战争,也是领土矛盾攒到一块儿爆发了。
有俄罗斯历史学者说过,“俄罗斯多占2平方公里土地,内部矛盾就多1%”,具体数字未必准,但道理没毛病,领土越大,要平衡的利益、要解决的矛盾就越多。
400年下来,这种“靠扩张遮遮掩掩治理无能”的毛病,早刻进俄罗斯的骨子里了。
等到现在遭遇西方集体孤立,俄罗斯能想到的出路,还是绕回老路上,用一场战争破局,而俄乌战争,就是这场历史困局的总爆发。
![]()
俄乌战争中的“三重困局”
俄乌战争远不止“领土争端”那么简单,它更像把俄罗斯的“地化”“敌化”“壁化”这三重困局,赤裸裸地摆到了台面上。
咱们先聊“敌化”,这其实是种双向的尴尬。
一方面,西方把俄罗斯当成“头号夷敌”,又是经济制裁又是外交孤立,连俄罗斯的运动员、艺术家都跟着受排挤。
另一方面,俄罗斯自己也在搞“俄夷之变”,不光把西方当敌人,连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些本该亲近的斯拉夫兄弟,也划到了“夷狄”的圈子里。
![]()
就像两户邻居,本来还能凑一块儿说说话,现在互相把门焊死,见了面就吵架,矛盾只能越积越深。
我认识个在俄罗斯生活的华人,他说前几年还常听见人说“乌克兰是兄弟”,现在街头一提乌克兰,不少人直接就用“敌人”称呼,这种心态的转变,比战场上的炮火还让人唏嘘。
再说说“地化”,这是俄罗斯最现实的转向。
西方把路堵死了,向来以“战斗民族”自居的俄罗斯,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往东边看。
![]()
最直观的就是“钱”的变化,以前在俄罗斯换人民币,得专门找大银行,还得提前预约,现在街头的小兑换点,人民币汇率比美元还稳,连菜市场的商贩都愿意收人民币,他们心里门儿清,拿着人民币能买到更便宜的中国商品。
文化上的变化也明显,除了《延禧攻略》这类畅销书,中文培训班也多了起来,不少家长送孩子学中文,不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是觉得“以后跟中国做生意能赚钱”。
还有组数据能说明问题,2023年俄罗斯跟西方的贸易额降了30%,跟中国的贸易额却涨了26%,这种此消彼长,就是“地化”最直接的证明。
![]()
最后是“壁化”,这几乎是俄罗斯躲不开的宿命。
从400年扩张史来看,“封闭对抗”本就是它的惯性,扩张顺的时候,靠“乌托邦大饼”吸引追随者,扩张碰了壁,就靠“筑墙”保护自己。
现在的“壁化”,就是把这种惯性搬到了现代,跟西方断交、退出国际组织、搞自己的“小圈子”,说到底还是用封闭掩盖内部的虚弱。
可问题是,现在的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靠“筑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立。
![]()
“战争成神”的意识形态陷阱
不少人觉得俄乌战争“坐下来谈个价就能停”,连特朗普之前都这么想,但现实比这复杂多了,现在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不想停,是“战争”本身,已经成了一种“形而上的神”,在背后操控着一切。
这一点,莫斯科的“武装力量大教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11年前去俄罗斯,根本没这栋建筑,现在它成了中国游客必打卡的地方,但没几个人知道,这座教堂的俄语名里藏着猫腻,“克拉”这个词,源自古斯拉夫语的多神教圣坛,跟东正教没啥关系。
表面上看,教堂是为了纪念卫国战争,可真进去看看就知道,里面的装饰全是“战争化”的改造。
![]()
原本反对暴力的耶稣,被塑成了手持利剑的“军神”,墙上的壁画也不是圣经故事,而是把俄罗斯历史上打赢的战争,都包装成“神圣时刻”,连俄乌战争的场景都画了进去,跟二战的画面摆在一起。
这种“战争成神”的包装,说到底就是在给民众“洗脑”,把战争说成“荣耀”,把参军说成“神圣使命”,让大家觉得“打仗是对的,是为了民族生存”。
红场上的场景更能说明问题,普京的追随者举着印他画像的旗帜,上面写着“敬主权,敬胜利,敬普京”,直接把俄乌战争等同于二战时期的卫国战争。
可明眼人都清楚,乌克兰跟当年的纳粹德国根本不是一回事,乌克兰没侵略俄罗斯,也没搞种族灭绝,这种强行“绑定”,不过是为了给战争找个“正义的理由”。
![]()
有俄罗斯宗教研究者批评过这种做法,“东正教的核心是和平与宽恕,现在却被改造成‘战争工具’,这是对宗教的亵渎。”
但批评归批评,这种“战争意识形态”还在继续,街头的征兵广告上,士兵的形象被塑成“英雄”,电视里的新闻,每天都在宣传“前线的胜利”。
说到底,这还是俄罗斯的老套路,国内矛盾压不住了,就用外战转移注意力,拿“沙文主义”的大旗忽悠民众,再靠战争机器消耗掉可能闹事的人,简单粗暴,却屡试不爽。
![]()
中文井盖与人民币背后的“无奈选择”
咱们再绕回开头的疑问,中国真成了俄罗斯的“老大哥”吗?答案其实很清楚,不是。
街头的中文、优先兑换的人民币、畅销的中国书,这些都不是“臣服”的信号,而是俄罗斯在西方孤立下的“无奈选择”。
拿俄罗斯的能源企业来说,以前主要靠给欧洲出口天然气赚钱,可西方一制裁,欧洲不敢买了,这些企业只能转头找中国合作。
我听过一个在俄罗斯能源公司上班的人讲,“不是我们想跟中国合作,是除了中国,没人敢买我们的天然气”,这种“被动合作”,跟“认大哥”完全是两码事。
![]()
再看文化层面,俄罗斯人学中文、买中国书,更多是出于“实用主义”,学中文是为了找工作,买中国书是因为“新鲜”,没几个人真会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有个俄罗斯学生就说过,“我学中文是想以后做外贸,能赚更多钱,至于《道德经》讲啥,我其实不太关心。”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还没彻底丢掉“冷战思维”。
虽然嘴上说“向东转”,但不少精英阶层还是觉得“欧洲才是文明中心”,对东方文化带着点“俯视”的心态。
![]()
就像习惯用左手吃饭的人,突然要改用右手,心里别扭不说,动作也不顺畅。
这种“亲欧惯性”,不是几年就能改掉的,毕竟400年来,俄罗斯一直把自己当“欧洲国家”,现在突然要“向东看”,不光是地缘上的转向,更是心理上的挑战。
![]()
说到底,俄罗斯的困局,就是400年扩张留下的“后遗症”,没学会怎么消化领土,没找到靠谱的统治方式,只能靠战争和“乌托邦”反复循环。
现在的“向东转”,不过是困局里的“权宜之计”,根本不是什么“新秩序的开始”。
看懂了这些,你就不会被“中文井盖”“人民币优先”的表面现象迷惑,那不是中国的“大哥地位”,只是俄罗斯走投无路时,不得不做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