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这位科学巨匠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
据清华大学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生于1922年10月1日,从清华园出发,远渡重洋,最终又落叶归根回到故土。
![]()
“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杨振宁曾这样形容自己。
他从中国出发,登顶世界科学巅峰,最终又回归故里,把余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
科学巅峰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足以载入人类科学史册。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两人因此在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然而,诺贝尔奖只是杨振宁科学成就的冰山一角。
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美国富林克林学会将这一理论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认为它“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他在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也有开创性工作。1967年,他发现了“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一方程后来在物理和数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在向杨振宁颁授“鲍尔奖”时指出,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森则认为,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赤子之心
尽管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杨振宁始终心系故土。
1971年,当中美关系刚刚出现缓和迹象时,杨振宁立即申请回国访问,成为中美关系中断多年后第一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
这个决定需要巨大勇气。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交,这样的举动可能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他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因为他深知自己对故乡所肩负的责任。
回忆起飞机进入中国领空的那一刻,杨振宁记忆犹新:“法国驾驶员通知:‘我们现在进入中国的领空。’我内心震荡,心跳加速。”
回到美国后,他在多个城市举行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况,说服了一批又一批华裔学者回国访问。他还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阐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科教桥梁
杨振宁不仅是科学交流的桥梁,更是中国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78年,杨振宁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他担心学校因条件差难以吸引人才,主动表示要在国外学者中多作宣传,请他们来中国科大访问讲学。
他推动了一系列资助中国学者的计划。1980年,他在美国石溪分校创建中美教育交流委员会(CEEC),专门支持中国科研人员到美国进修。1983年,他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资助了数百个研究项目。
1997年,清华大学决定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出任名誉主任。他把这当作自己“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为支持清华引进人才,他不仅捐出自己在美的房产和积蓄,还捐出在清华的工资。在他的召唤下,一批顶尖学者陆续回国,包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文化自信
杨振宁始终致力于帮助中国人建立科学自信。
他曾坦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就向世界证明了华人同样能在科学领域取得顶尖成就。
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向全世界宣告:“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
这种文化自信源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初中时,父亲杨武之特意请清华历史系的高材生教他《孟子》,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他曾在《归根》诗中写道: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的赤子情怀,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归根清华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由纽约石溪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将住所取名为“归根居”。
他把回归清华当作一个“新事业”。2004年,82岁高龄的他亲自为清华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他的教学并非象征性的。整整一学期,他每周都会出现在教室,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从秒、光速等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开始,讲知识、讲方法、讲历史,从头讲到尾。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这一决定,他等待了半个多世纪。
2017年,在百岁寿辰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邓稼先,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讲话。
他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合了你这个‘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会满意。”
![]()
在中科大的悼念文章中能看到,1992年,杨振宁在合肥中国科大向师生们展示人生画卷时,谈到已故的父母,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用手捂住脸,动情地说:
“我永远怀念我的父母和养育我的故土。”
当年那个从合肥四古巷走出的孩童,从清华园出发的学子,最终叶落归根,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这位科学巨匠的百年人生,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