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的左江之畔,隐藏着一座千年古镇——扬美。这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宅院落错落有致,而最令人沉醉的,不只是它的历史风韵,还有一缕从老作坊里飘出的甘甜香气。这香气来自一种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扬美古镇红糖制作工艺。一块块色泽红润、质地醇厚的红糖,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更凝聚着手工艺人对传统的坚守与敬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古镇,揭开红糖背后的匠心密码。
![]()
一、千年古镇孕育甜蜜传承
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古代水路交通的重要驿站,这里商贾云集,文化交融。而红糖的制作技艺,正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当地盛产甘蔗,水质清冽,为红糖的优质生产提供了天然条件。早在明清时期,扬美的红糖便已远销两广地区,被誉为“南方琼浆”。
如今,尽管现代化制糖工业迅猛发展,但扬美人依旧坚持用古法熬制红糖。这种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传统技艺,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一块红糖的背后,都是一段关于时间、火候与耐心的故事。
二、古法七步,步步见匠心
1. 选料严苛 只取头道甘蔗汁
制作红糖的第一步是选料。扬美匠人只选用每年冬至前后收割的新鲜甘蔗,因其糖分高、水分适中。榨汁前,甘蔗要经过人工筛选,剔除腐烂或虫蛀的部分。随后通过石碾压榨,获取第一道原汁,确保糖液纯净无杂质。
2. 三锅连熬 火候决定成败
熬糖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扬美红糖采用传统的“三锅连环熬制法”:第一锅去沫,第二锅浓缩,第三锅成糖。每一锅都有特定的温度和时间要求,全凭师傅的经验掌控。火候太猛,糖会焦苦;火候不足,则无法结晶。老师傅们常说:“看泡听声,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出锅。”
3. 手工搅拌 凝聚温度与情感
![]()
在熬制过程中,需不断用长木勺顺时针搅拌,防止糊锅,同时促进糖分均匀结晶。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极为耗费体力。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每天要连续搅拌数百次,手臂酸痛是常态。然而正是这份坚持,让红糖拥有了细腻柔滑的口感和自然的琥珀光泽。
4. 冷却成型 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
熬好的糖浆倒入特制的模具中,自然冷却凝固。由于全程无添加剂,每块红糖的形状、气孔和色泽都会略有不同,这也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冷却后切割成块,再以油纸包裹,既防潮又保留香气。
5. 匠心传承 非遗技艺代代相承
如今,扬美仍有数十位手艺人坚守在这门技艺上。他们中有的已是花甲之年,仍每日清晨五点便起火熬糖。为了让这项非遗技艺不被遗忘,当地已设立红糖技艺传习所,定期开展体验课程,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亲手体验榨汁、熬糖的乐趣,在烟火气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
三、红糖不止是糖 更是文化的延续
扬美红糖的魅力,早已超越了其作为食品的价值。它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慢工出细活,尊重自然,敬畏传统。在当地,红糖不仅是日常调味品,更是节庆祭祀、婚嫁礼仪中的重要象征。产妇坐月子喝红糖水,寓意温暖滋补;春节送红糖糕,则寄托着“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兴起,无添加的古法红糖重新受到青睐。扬美古镇也借此契机,将红糖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作坊、参与制作,还能购买到红糖姜茶、红糖糍粑等衍生产品。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创业者开始用现代设计语言包装传统红糖,推出文创礼盒、定制款产品,让非遗走出深巷,走向全国甚至海外。这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
当城市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或许更需要像扬美红糖这样的存在——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品味生活的本真。那一块小小的红糖,凝结的是时光的味道,是土地的馈赠,更是匠人手中永不熄灭的火焰。下次当你冲泡一杯红糖水,请记得,那不仅仅是甜,还有一座古镇的呼吸与心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