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会想不会做,诸葛亮能谋能战:别再把谋士当将领用
![]()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把三国人物放进职场镜子里看,能看到很多现实的尴尬。曾经我在一个项目会上,看着一个做报告漂亮、逻辑严密的同事把PPT做得像战略宣言,大家热烈鼓掌,结果落地的时候两个月交不了货,大家开始互相埋怨。郭嘉、贾诩在历史里就是这样的存在:想法惊人、出计果断,但这些计策需要别人去操刀执行,否则只能停在纸面上。郭嘉在官渡前的十胜十败分析,和在征乌桓时提出的轻兵速进,确实是扭转乾坤的谋略;贾诩的毒辣精确,能在关键时刻让对手自乱阵脚。但试想把他们丢到一个没有章法的后勤营地,要他们去调度粮草、临战决策,恐怕会手足无措。说白了,谋略和执行是两种能力,很多单位喜欢把会思考的人推到最前面,殊不知他们需要的是能将想法落地的将领。
不仅如此,三国也告诉我们将领并不只是勇猛就够。猛将如张飞、许褚勇气过人,冲锋陷阵能鼓舞士气,但他们在统筹和长期防守上容易短板。再往上看像曹仁、赵云这样的将领,他们既能坚守也会排兵布阵,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曹仁在江陵的坚守、赵云在长坂桥的单骑救主,都不是只是蛮力能解释的。他们的存在提醒管理者,团队需要那些能把战略拆解成可执行步骤,并在压力下稳定推进的人。
![]()
于是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样的全才,他们既能出奇谋,也能抓细节。诸葛亮不止是空洞的战略家,他发明木牛流马解决运输问题,改良兵器提升战斗力,布阵防守体现的是对战场细节的掌控。司马懿在对抗蜀军、平定边疆时,也展示了在战场上决断的力量。有人会说诸葛亮被后世演义美化了,北伐失败是事实,但把他的军事才能完全否定也未免片面。历史和现实的交汇处往往更复杂:有些人看起来不擅长落地,是因为他们从未被放在合适的位置去做这件事。
把这些历史脉络搬回现代,公司里常见的尴尬就是把谋士当成将领来用。你让我写战略的人去做项目日常,那经常结果不理想;你让我做运营的人天天听高层讲宏大愿景,但没有权力去优化流程,那同样会失败。我朋友小李就是典型的“郭嘉型”人物,战略会做得漂亮,拿到C端增长蓝图,团队号称有救星来了,但运营同事抱怨他的方案没有可执行的SOP,资源也没跟上,结果项目成了空中楼阁。后来公司把他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运营老王配对,老王负责把战略拆成一周一周的任务,监督执行,三个月后结果大幅好转。这个转变告诉我,搭档和机制往往比单个人的才智更决定成败。
![]()
那么作为管理者或者创业者,如何避免把谋士错放岗位?首先不要把能力标签简单化,把一个人贴上“策划”或“执行”标签后就不再观察他的行为。观察他的日常:遇到问题是追求框架化解释还是着手解决一个具体小目标,这是区分的关键。其次要建立翻译机制,把高层的战略拆解成短期可检验的目标和关键行动,把愿景变成每周的验收点。再者要给谋士一个“下沉窗口”,哪怕一个季度,让他们跟着执行团队跑一次,把纸上的假设拿到市场上验证,很多理论中的盲点会立刻暴露。最后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那些偏谋略的同事学习运营基础,像我同事张姐,开始做运营后发现体会到了很多原来想不到的阻力,她的战略建议也更接地气了。
说到底,这既是人性的问题,也是组织设计的问题。谋略者擅长抽象、预测和风险权衡,执行者擅长细节、纪律和应对突发,这两种能力互补,却经常在公司被拆散或者错误合并。未来的趋势我觉得会越来越需要“能把策略放进流水线”的人,尤其在复杂项目里,单凭高屋建瓴已经不够,只有把想法快速拉到市场试错,才能赢得时间和资源。为此,建立快速反馈、短期试验和责任清晰的机制,比单纯追求“天才谋士”来的更实用。
![]()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每次想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布防,或者郭嘉在曹操帐下的惊人判断,我都会想起身边那类人:有人会造梦,有人会把梦变成现实。组织的智慧就在于如何搭桥,让两类人各得其所。你在公司里遇到过像郭嘉一样只会出谋不擅长执行的同事,还是更像诸葛亮那样既能想又能干的人?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为什么那种搭配对你所在的团队有效或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