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下旬,小米公司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线上维权行动。
宣布其法务部门已收到超过四百八十名车主提交的,关于遭受网络攻击的证据。
这次在数字领域的雷霆出击,与该公司在物理世界里面对扭曲钢铁和逝去生命时的审慎计算,形成了冰冷而鲜明的对比。
![]()
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于2025年10月17日在微博发布
故事从小米最熟悉的战场开始:互联网。
2025年秋,小米高调宣布,将为那些因分享用车体验而遭受网络暴力的车主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这是一个姿态鲜明的:
公关行动。
根据其公关部门负责人公布的数据,行动获得了数千人的响应。
最终,有具体的数字将这次行动量化:
480份证据。
在此基础上,小米的法务机器高效运转。公司向三百余个目标账号发出了律师函,并为超过两百名车主提供了直接的诉讼支持。整个过程被实时更新,公之于众,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战役。
这次行动的核心,是构建一座数字堡垒,保护其品牌社群。传递出的信息清晰且有力:
小米与其用户站在一起,共同对抗来自外部的恶意。
责任在这里,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姿态,一种对品牌形象的积极捍卫。它发生在小米的主场,运用的是小米最擅长的流量与舆论工具。
它成功地将公司塑造成一个保护者,一个与用户同仇敌忾的盟友。
这套操作的核心逻辑是:
可控。
在这里,敌人是匿名的网络账号,武器是法律文书,战场是虚拟空间。一切都在现代企业传播与法务体系的掌控之内。
直到危机从屏幕上的恶言恶语,转变为高速公路上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2025年3月29日夜,安徽德上高速。当那辆小米SU7撞向施工隔离带时,责任的定义被彻底改写。
公司的响应机制,不是主动出击的战士,而更像是谨慎防御的棋手。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达了沉痛哀悼,并给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
我们不会回避。
这是一个标准且必要的表态,它安抚了公众情绪,同时在法律层面未承认任何具体过失。
此时,责任的定义已不再是保护用户,而是:
管理危机。
公司的核心举动,是公布了那份精确到秒的行车数据日志。
这份日志,如同一部冰冷的黑匣子录音,重现了灾难前的最后时刻。
数据显示,车辆的NOA系统在22点44分24秒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发出风险提示并开始减速。一秒钟后,驾驶员介入,进入手动驾驶状态。又过了两到三秒,车辆以97公里的时速撞向水泥隔离带。
数据指向了一个致命的窗口期:
2-4秒。
这份日志的公布,是一次大师级的叙事引导。它将公众的目光,成功地聚焦在了这个短暂的人机交互窗口。在高速行驶的巨大压力下:
一个普通人能否在这转瞬之间做出正确的避险操作?
这个问题,巧妙地将部分责任归因导向了人的因素。
然而,在数据的海面之下,隐藏着一个更深层、也更致命的技术事实。
根据后续披露的信息和行业专家的分析,小米SU7标准版所搭载的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其算法的识别对象中,并不包括:
水马、交通锥等施工障碍物。
一个被营销为智能的系统,在关键时刻遇到了它认知范围之外的物体。它按照程序设定,发出了警报,并将控制权交还给一个对此毫不知情的人类。
当一个设计存在局限的系统,在极限状态下将决策权甩锅给一个毫无准备的驾驶员时,责任的边界便开始模糊。
小米通过公布数据,成功地将一场关于机器失灵的讨论,转变为一场关于人类在最后两秒的选择的辩论。
这背后,是企业声誉与法律风险的冷酷计算。
2025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另一辆小米SU7在碰撞后起火。
现场视频记录下了令人绝望的一幕。在熊熊燃烧的车辆旁,数名路人试图施救,他们用尽全力拳打脚踢车门和车窗,但车门纹丝不动。驾驶员最终:
未能逃生。
这起事故,将一个长期存在于行业内部的设计争议,以最惨烈的方式推到了公众面前:
隐藏式电子门把手。
为了追求极致的空气动力学和美学效果,小米SU7与众多现代电动车一样,取消了传统的机械式外门把手。
这种设计的致命弱点在于,一旦车辆在碰撞中发生严重断电或车身结构变形,外部救援便会变得极其困难。
尽管车内为乘员设计了机械应急拉手,但在高速碰撞的巨大冲击力下,乘员很可能已经失去意识或行动能力。那个隐藏在储物格深处的微小拉环,在生死关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个设计选择,被批评者视为小米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文化基因,危险地移植到汽车制造业的典型例证。
小米品牌的成功,建立在一种对成本和效率的极致追求之上。这种在看不见的地方优化成本的哲学,在手机行业创造了:
商业奇迹。
但在汽车这个以生命安全为最高准则的行业,同样的哲学,可能导向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个为足够好的消费电子产品量身打造的企业文化,能否适应一个一次失败就可能致命的产业?
成都街头的火焰和无法打开的车门,似乎给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回答。
它揭示了科技公司追求的敏捷、迭代与快速部署,同传统汽车制造业所信奉的保守、冗余、安全至上之间,存在着一道深刻的文化鸿沟。
这些致命的事故,或许就是这种文化冲突所发出的:
早期警报。
回顾整个过程,小米的应对逻辑清晰而一致。它展现出的责任,是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根据不同场景切换定义的资产。
在数字领域,它是品牌忠诚度的守护神;在物理世界,它是需要被严格管控的法律风险。
这在商业逻辑上无可厚非。
但这恰恰是消费者需要警醒的地方。
当一家企业的责任感成为一种可以被管理的公关策略时,公众就必须放弃对品牌或其创始人的盲目信任,回归到最基本的理性判断。
购买一辆汽车,尤其是一辆将软件定义作为核心卖点的汽车,消费者所做的,并不仅仅是一次购买行为,更是一次对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风险评估。
这项评估的责任,无法外包。
它要求消费者穿透发布会上那些激动人心的营销话术,去理解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在夜间、在雨天、在面对一个锥桶时的真实能力边界。
它要求消费者审视那些在宣传中被一笔带过的基础设计,比如车门把手是否保留了最原始、最可靠的机械冗余。
它要求消费者将对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与对一部冰冷机器的安全性判断,严格地区分开来。
在一个企业责任被算法化的时代,最可靠的保障,永远来源于消费者自身的清醒与审慎。当人们按下支付按钮时,所托付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自己的:
生命主权。
文|蛙蛙和洼
图片为事故现场图,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