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的三千门客为何救不了齐国?从“战国养士”到现代“内卷”:为什么公司里的“牛人”越多,内斗越严重?《毛选》3步破解团队公地悲剧!
![]()
10 月 13 日万科突然换帅的公告炸了职场圈:深铁9次260亿真金白银输血救场。
更扎心的是艾瑞得咨询的数据:2025 年 80% 的企业变革项目卡在内耗上,高薪挖来的 “牛人” 各立山头,跨部门协作变成 “宫斗剧”,明明人才济济却活成了 “一盘散沙”。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扎心的问题:
为什么你把一群最聪明、最厉害的人凑在一起,得到的不是1+1>2的核聚变,而是一场内耗不休、互相拆台的 “神仙打架”?
为什么战国四公子养士数千,最终却没能救自己的国家于水火,反而加速了乱局?
这背后,藏着一个跨越千年的管理陷阱,我们观鲸社一直强调,这不是管理问题,而是没看懂千年不变的人才规律。
![]()
1. 孟尝君的三千门客为何救不了齐国?
《资治通鉴》里藏着个极具讽刺的细节:战国四公子中最风光的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既有弹铗而歌的冯谖,也有能学鸡叫的 “怪才”,巅峰时各国诸侯都要让他三分。
他养士的逻辑很简单: “不问出身,有才就养” ,甚至为了收留逃亡的罪犯,不惜得罪齐王。
可当齐国被五国联军围攻时,这三千 “牛人” 却集体 “掉链子” :谋士们争论战术互不相让,武士们计较封赏拒绝冲锋,连冯谖当年为他谋下的 “狡兔三窟” ,都因门客们争抢封地管理权而提前暴露。
最后孟尝君只能靠贿赂敌军主将才狼狈脱身,事后清点门客,竟有近半在战乱中趁火打劫。
同样,《资治通鉴》里也讲到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故事:智伯之亡。
智瑶,也就是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最有权势的卿大夫。
这个人,简直是 “六边形战士” :帅、有才、能言、敢干、箭术高超。
在韩、赵、魏三家还在内斗时,他已经带着晋国南征北战,拓地千里。
按理说,这么一个 “超级牛人” ,应该能带领团队走向巅峰吧?
恰恰相反。
他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怂了,给了;他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也怕了,给了。
最后,他向赵襄子要地,赵襄子硬气,不给。
智伯大怒,拉着韩、魏两家一起去围攻赵襄子的老巢晋阳。
水淹晋阳,城内 “巢居而处,悬釜而炊” ,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胜利的晚宴上,智伯看着满目疮痍的晋阳,说了一句让他万劫不复的话: “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旁边的韩康子和魏桓子,脸色瞬间煞白。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都城,一条靠着汾水,一条靠着绛水,也都能被水淹!
智伯的才华,此刻成了最大的威胁。
他只顾着彰显自己的 “牛” ,却忘了,他的盟友也是人,也会恐惧,也会自保。
他用自己的强大,把潜在的盟友,活生生逼成了死敌。
结果你也知道了,赵襄子的谋士张孟谈,偷偷出城,策反了韩、魏。
三家联手,反水倒灌智伯的大营,智氏一族被灭,其地被三家瓜分。
战国七雄的格局,由此奠定。
看懂了吗?智伯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不够牛,而是因为他只有 “牛人” ,没有 “战友” 。
他的团队,就是战国 “养士” 文化的缩影:一堆牛人被一个更牛的人暂时拧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信任,没有共同的目标,只有利益算计和实力威慑。
一旦 “带头大哥” 露出破绽,或者威慑力减弱,这个看似强大的联盟就会瞬间崩塌。
司马光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加了句评语: “聚士易,合士难。无的放矢之养,不如无养。”
意思是:堆砌人才像捡石头一样容易,但让他们往一处发力比搬山还难。
没有共同目标的人才集合,本质上就是 “人才的公地悲剧”—— 每个人都想攫取资源,却没人愿意守护集体,最终拖垮整个组织。
这和今天很多公司的困境一模一样:HR 费尽心思花大价钱挖来几个技术大牛、销售冠军,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但也个个心高气傲。
他们之间没有 “战友情” ,只有 “竞品关系” 。
你的公司,成了他们个人秀的舞台,而不是共同战斗的堡垒。
我们观鲸社一直强调,团队的本质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
2. 《毛选》的 “团结公式” 破局本质
为什么 “牛人” 扎堆反而内耗? 《矛盾论》 早就给出了答案:事物的发展取决于 主要矛盾 的解决。
团队的主要矛盾不是 “人才不够” ,而是 “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对立” 。
当每个 “牛人” 都把 “个人业绩” 当作核心诉求,集体利益就成了可以牺牲的筹码,内斗自然滋生。
而破解这一矛盾的核心方法论,正是 《毛选》 中贯穿始终的 “团结 - 批评 - 团结” 公式 :先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或斗争解决矛盾,最终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更牢固的团结。
这不仅是政治智慧,更是管理学的底层逻辑,更是一套精准的矛盾转化机制:
第一个 “团结” 是目标共识:先找到所有人都认可的共同目标,让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绑定,这是解决内耗的前提;
中间的 “批评” 是矛盾疏导:用建设性批评替代暗中倾轧,把隐性冲突转化为显性问题,避免矛盾积累发酵;
第二个 “团结” 是机制固化:通过协作规则把暂时的共识变成长期的默契,让团结从 “情感维系” 变成 “制度保障” 。
我们观鲸社反复强调:真正的管理智慧,不是消灭矛盾,而是让矛盾朝着有利于集体的方向发展。
“团结公式” 的本质,就是把 “牛人” 的 “个体竞争力” 转化为 “团队战斗力” 的转换器。
3. 当代企业的 “养士陷阱” 有多致命?
战国的 “养士陷阱” ,正在 2025 年的企业里反复上演。
去年有家美妆公司为了做私域,从阿里、腾讯挖来 5 个 “流量大神” ,每人带一支团队独立作战,结果不到半年就爆发 “内战” :
公域团队把劣质流量导给私域,美其名曰 “扶持” ,实则抬高对方转化成本;
年终总结时,5 个团队互相指责,把业绩下滑全归为 “别人抢了资源” 。
最终公司花了近千万薪资,私域 ROI 却跌破 0.8,只能集体裁员。
这就是典型的 “孟尝君式悲剧” :只懂 “养士” 不懂 “合士” ,把人才当成孤立的 “战斗力单元” ,却忽略了组织是个 “有机整体” 。
还有区域公司与事业部争抢权力,导致很多核心人才要么 “躺平避战” ,要么 “跳槽走人” 。
大公司的内耗,本质是 “流程异化” 掩盖了 “目标迷失”—— 当每个人都在守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就没人再看公司的 “整片森林” 。
我们观鲸社调研发现,90后员工并非抗拒奋斗,而是厌恶无意义内斗。
当团队缺乏共同使命时,个人理性(追求自身KPI)会导致集体非理性(整体效率崩塌)。
这正是深度思考的价值:识别出内斗的根源不是人,而是系统。
![]()
4. 3 步落地 “团结公式”,激活高绩效团队
不管是几十人的创业公司,还是万人规模的大企业,这套 “团结 - 批评 - 团结” 落地法都能直接套用:
第一步:目标锚定 —— 用 “三级共识法” 代替 “单向指令”
先找到团队的 “共同敌人” (比如行业竞品、技术瓶颈、业绩缺口),再用三级目标把个体与集体绑定:
战略层目标:老板或高管团队明确 “年度核心战场” (如 “拿下华东市场 20% 份额” ),这个目标必须清晰到 “可量化、可感知” ;
部门层目标:每个部门拆解战略目标时,必须包含 “跨部门协作项” (如市场部的 “流量目标” 要对接销售部的 “转化目标” ,双方共担成败);
个人层目标:员工的 KPI 中, “协作贡献占比不低于 30%” ,比如技术大牛的考核不仅看代码质量,还要看他是否帮产品团队解决了核心难题。
就像艾瑞得咨询建议的 “敏捷组织构建” 逻辑:小团队聚焦具体任务,平台提供资源支持,但所有团队都要锚定同一个战略目标。
这样 “牛人” 就不会再为 “谁的功劳大” 吵架,因为大家的奖金都和同一个结果挂钩。
![]()
第二步:批评落地 —— 开 “四象限批评会”,拒绝 “情绪发泄”
很多管理者怕开会吵架,其实是没掌握 “批评的方法论” 。
每月一次的 “四象限批评会” 能精准解决问题:
自我反思区:每个人先填 “两个不足” (对事不对人,比如 “我上周推迟了给运营部的数据支持,影响了活动上线” );
协作建议区:对其他同事提 “一个具体改进建议” (比如 “希望产品部下次提需求时,附上用户调研数据” );
资源需求区:说明 “需要谁的帮助” (比如 “我需要技术部在下周三前修复支付 bug” );
集体共识区:最后所有人投票确定 “本月协作重点” ,写在办公室显眼位置。
关键规则是:不翻旧账、不贴标签、不搞人身攻击。
就像 《实践论》 强调的 “理论联系实际” ,批评也要 “聚焦具体问题” ,这样才能把 “暗中较劲” 变成 “公开解决问题”
![]()
第三步:机制保障 —— 建 “资源池共享制”,打破 “部门墙”
内耗的根源往往是 “资源私有化” ,建立 “跨部门资源池” 能从根本上破解:
人力共享:把 “牛人” 放进 “共享资源池” ,比如设计总监不仅管自己团队,还要每月帮市场部做 2 次创意指导,其工作量计入考核;
数据共享: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销售数据、用户反馈、产品进度对所有相关部门开放,避免 “为抢数据打架” ;
奖励共享:设立 “协作奖金池” ,只要跨部门项目达标,参与的所有人都能分奖金,且分配比例由团队共同投票决定。
万科今年调整为 “集团总部 + 地区公司 + 事业部” 的架构,核心也是想打破部门壁垒。
但光改架构不够,必须配套资源共享机制,否则 “牛人” 还是会守着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
![]()
在人才的江湖里,堆砌不如整合,内斗不如协同。
战国养士的悲剧警示我们:没有目标的团队,再多牛人也只是散沙。
很多管理者迷恋 “招牛人” ,却忘了 “带队伍” 。
他们以为自己是孟尝君,能给人才一个庇护所。
但实际上,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上,你需要的是带领一支特种部队,而不是管理一个收容所。
记住,真正的团队,不是一群聪明人的集合,而是一个有共同目标的战斗集体。
这,才是《资治通鉴》与《毛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认知武器”。
最后,留一个开放式问题:
你的团队里,有没有那种能力超强但总在 “单打独斗” 的 “智伯” ?你是怎么处理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