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陈主任,您确定要这样做吗?"
"我意已决,25年了,够了。"
陈志华将离职报告重重拍在桌上,转身走出办公室。
院长看着这份报告,眉头紧锁。
一个连副主任医师都评不上的老医生,走就走了,能有什么影响?
然而,当夜深人静时,医院传达室的电话却响个不停...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陈志华慢慢地打开办公桌的抽屉,里面是25年来积累的点点滴滴。发黄的医学资料、病人感谢信、还有一张褪色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戴着黑框眼镜,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
"老陈,你这是何苦呢?好好的工作不干了?"
科主任李建军匆匆赶来,看到陈志华正在收拾东西,脸上写满了不解。
陈志华没有抬头,继续整理着手中的资料。
"好好的工作?25年了,建军,我还是一个主治医师。"
李建军愣了愣,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比陈志华晚来医院5年,却早在2009年就评上了副主任医师。
![]()
年轻的住院医师小张偷偷从门缝里观察着这一切,眼神复杂。护士长王梅走进来,手里捧着一束康乃馨,眼眶有些红润。
"陈医生,这是我们科室姐妹们的一点心意。"
陈志华接过花束,鼻子有些酸涩。
"谢谢大家,这些年辛苦你们了。"
王梅咬了咬嘴唇,欲言又止。她在这个科室工作了15年,眼看着一批批医生来来去去,但像陈志华这样的医生,她还真没见过第二个。
"陈医生,您真的决定了?"
陈志华点了点头,最后一次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白大褂。这件白大褂陪伴了他整整25年,上面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时间回到1999年的夏天。26岁的陈志华刚从省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那时的他,总是提着厚重的医学书籍,走路带风,眼神里闪烁着要成为最好医生的坚定信念。
第一个师父是老主任赵德仁,一位德高望重的心血管专家。
"小陈,做医生要用心,不能只看病,要看人。病人把命交给你,你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赵主任的话,陈志华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一个深夜,陈志华第一次独立处理心肌梗死病人。病人是一位50多岁的建筑工人,胸痛难忍,面色苍白,家属围在病床边不停地哭泣。
陈志华的手有些颤抖,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检查、诊断、开药、安排检查,每一个步骤都不敢马虎。当病人的症状逐渐缓解,家属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陈医生,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时,陈志华知道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那时候,他和同期进入医院的几个年轻医生经常在一起讨论病例,分享经验。大家都怀着同样的理想:要成为最好的医生,要拯救更多的生命。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2005年,陈志华第一次申请评副主任医师。那时他已经工作了6年,临床经验相当丰富,病人口碑也很好。但是,评审委员会给出的理由让他傻了眼。
"学历不够,只有本科。现在都是硕士博士的时代了。"
"论文发表不足,临床工作再好,没有学术成果也不行。"
"科研项目呢?申请过国家课题吗?"
一连串的问题像重锤一样敲在陈志华心上。他忙于临床工作,哪有时间做研究写论文?他治病救人的本事一流,但这些在评审会上似乎不值一提。
![]()
2009年,陈志华第二次申请。这次他准备得更充分一些,发表了几篇论文,但还是失败了。
"期刊级别不够,这些都不是核心期刊。"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同期的李建军这次成功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李建军的父亲是市卫生局的领导,虽然大家心照不宣,但陈志华心里清楚,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比能力更重要。
那天晚上,陈志华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也许我真的不是这块料。"
妻子刘美华看着丈夫沮丧的样子,心疼地抱住了他。
"老陈,你在我心里永远是最好的医生。那些病人对你的信任,比什么职称都珍贵。"
刘美华是在陈志华工作第三年时认识的。那时她因为心律不齐住院,陈志华是她的主治医生。刘美华永远记得那个细心的医生,每天查房时总是耐心地解答她的每一个疑问,从不嫌烦。出院后,两人开始交往,一年后结婚。
"美华,可是我想证明自己。"
刘美华轻抚着丈夫的头发。
"你已经证明了。每一个被你治好的病人,都是最好的证明。"
2014年,陈志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去读在职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次他满怀信心地提交了申请,结果却再次落空。
"临床经验虽然丰富,但是缺乏创新,学术水平还需要提高。"
评审专家的话让陈志华哭笑不得。他眼看着比自己晚来5年的年轻医生都已经是副主任了,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但是,陈志华并没有因为职场上的不顺而影响工作。他依然是那个对病人最细心、最负责的医生。
75岁的糖尿病患者李奶奶每次住院都指名要陈医生。
"陈医生总是记得我不能吃什么药,哪些药会和我的糖尿病药有冲突。"
李奶奶逢人就说。她不知道的是,陈志华为每个病人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记录着他们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这个习惯,他坚持了25年。
为了更好地与聋哑病人沟通,陈志华还专门学习了手语。科里的护士们都说,陈医生的手语比她们的都标准。
最让大家感动的是,陈志华从来不拒绝病人家属的深夜电话。
"有事就打电话,我随时在。"
这句话,他对每一个病人家属都说过。25年来,他值夜班超过3000个夜晚,错过了儿子的生日、妻子的生日、父母的忌日。
![]()
刘美华有时会抱怨:"孩子都不认识你这个爸爸了。"
但她心里明白,这就是她爱上的那个男人。医者仁心,说的就是像陈志华这样的人。
对于科室里的年轻医生,陈志华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他手把手教新来的住院医师如何读心电图,如何判断心肌梗死的位置和程度。
"这里看ST段抬高,说明是急性期。这个导联的变化,提示梗死部位在前壁。"
陈志华指着心电图,耐心地讲解着。
年轻医生小张曾经说过:"陈老师是我见过最有耐心的老师。他从来不嫌我问题幼稚,总是一遍遍地教,直到我完全理解为止。"
陈志华还将自己25年来的临床笔记整理成册,无私地分享给年轻同事。那些笔记里,记录着无数的病例分析、治疗心得,每一页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在科室里,陈志华有着特殊的地位。遇到疑难病例,大家都愿意找他会诊。
"老陈经验丰富,他说没问题就没问题。"
同事们对他的信任,是25年来积累的口碑。
病人们也是口口相传:"看心脏病一定要找陈医生。"
陈志华的门诊号总是最难挂的,但他从来不私下加号收费。对于那些挂不上号却病情紧急的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安排时间。
更让人敬佩的是,25年来,陈志华主动为贫困病人垫付医药费累计2万多元。这些钱,他从来没有向医院报销过,都是自掏腰包。
"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因为钱的问题耽误治疗。"
这是陈志华的人生信条。
每年的节假日,陈志华总是主动承担值班任务,让年轻同事回家团聚。
"你们年轻,应该多陪陪家人。我在医院习惯了。"
他总是这样说。
可是,这样的好医生,这样的好人,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2019年,陈志华第四次申请副主任医师,再次失败。这次给出的理由更加直接。
"年近50了,太老了,没有发展潜力。"
那天晚上,陈志华坐在家里发呆。刘美华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
"老陈,咱们不要这个头衔了,踏踏实实看病就行。"
刘美华的话里带着心疼。她看着丈夫为了这个职称努力了这么多年,却始终得不到认可,心里比谁都难受。
"美华,我不甘心。"
陈志华的声音有些哽咽。
"25年了,我兢兢业业,问心无愧。为什么就是得不到一个公平的对待?"
刘美华抱住了丈夫,两人相拥而泣。
![]()
2023年,陈志华最后一次申请副主任医师。这次失败的打击更加沉重,因为他眼看着刚毕业两年的博士生小王直接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医师。
小王才28岁,临床经验几乎为零,但他有着亮眼的学历:名校博士、发表过多篇SCI论文、获得过国家奖学金。
"这就是现实。"
陈志华苦笑着对妻子说。
"年龄大了,学历低了,就活该被淘汰吗?"
那一夜,陈志华失眠了。他站在窗前,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第一次认真考虑起离职的问题。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在2024年春天来了。
28岁的医学博士赵明轩入职心内科,院长亲自接待。
"小赵是我们医院引进的高端人才,大家要多多支持。"
院长的话里满是期待。
赵明轩确实优秀:名校博士、发表SCI论文5篇、在国外有过学习经历。他年轻、有活力、代表着医院的未来。
可是,仅仅三个月后,科务会上突然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
"经医院研究决定,赵明轩同志破格提拔为副主任医师。"
院长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赵同志学历高、科研能力强,是我们医院未来发展的希望。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陈志华坐在会议室里,感觉天旋地转。25年的努力,竟然不如一个新人三个月的表现?
散会后,陈志华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呆呆地看着窗外。那种被彻底否定的感觉,让他几乎窒息。
"我到底算什么?"
那天晚上,陈志华第一次在妻子面前失控痛哭。25年的委屈、不甘、愤怒,全都在这一刻爆发了。
刘美华心疼地抱着丈夫,任由他的眼泪打湿自己的肩膀。
"老陈,你在我心里永远是最好的医生。"
她的声音也有些颤抖。
"我知道你委屈,我比谁都理解你的感受。"
两人抱头痛哭,25年的夫妻情深,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真的不开心,我们就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刘美华的话给了陈志华力量。
那一周,陈志华夜不能寐。他在心里反复权衡,反复纠结。看到病人信任的眼神,他不舍;想到25年的付出得不到认可,他愤怒。
最终,为了尊严,也为了心中的那口气,陈志华做出了离职的决定。
人事科长张丽莎看到离职申请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陈医生,您开玩笑的吧?"
她翻开陈志华的人事档案,25年零投诉记录,病人满意度98%,这样的医生她还是第一次见。
"这样的医生现在很难找了。"
张丽莎由衷地感慨。
院长王国强得知消息后,立即召见了陈志华。
"老陈,有什么条件可以谈。是工资的问题吗?我可以给你涨薪。"
院长的态度很诚恳。
陈志华摇了摇头。
"院长,不是钱的问题,是尊严的问题。"
院长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做出了一个承诺。
"明年的副主任医师评审,我保证让你通过。"
陈志华苦笑了一下。
"院长,25年了,我等不起了。"
这句话,让院长无言以对。
科主任李建军私下找到陈志华,语气里带着少有的恳求。
"老陈,你走了我怎么办?科室里那些疑难病例,还指望着你呢。"
年轻医生们围在陈志华身边,眼神里满是不解。
"陈老师,不就是一个职称嘛,您这么好的医术,不要那个头衔也没关系啊。"
小张不理解为什么陈志华要为了一个职称放弃工作。
陈志华拍了拍小张的肩膀。
"孩子,你还年轻,不懂。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老护士们围在陈志华身边,红着眼眶舍不得他走。
"陈医生,您真的要走吗?"
护士长王梅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这么多年了,我们都习惯了有您在的日子。"
陈志华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同事,心里也不好受。但是,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最后一天值班,陈志华特意选择在自己最熟悉的心内科CCU病房。
病人们得知消息后,纷纷过来挽留。
"陈医生,您真的不干了?"
一位老病人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不舍。
"您走了,我们看病找谁去啊?"
陈志华心里五味杂陈,但还是强颜欢笑。
"大家放心,医院里有很多好医生,你们会得到很好的治疗。"
下班时分,陈志华最后一次走出医院大门。保安大叔追了出来。
"陈医生,您以后还回来吗?"
陈志华回头看了一眼工作了25年的地方,心情复杂。
"不会了。"
夕阳西下,医院在晚霞中显得宁静祥和。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没有人觉得一个连副主任医师都评不上的老医生离职会有什么影响。
![]()
消息在医院内部迅速传播。从心内科传到其他科室,从医生传到护士,从白班传到夜班。微信群里开始议论纷纷。
"陈医生真的要走了?"
"可惜了,这么好的医生。"
"听说是因为评不上副主任医师。"
外科主任听到消息后,摇头叹息:"失去了一个好医生。"
急诊科的医生们更是担心:"以后深夜会诊找谁?陈医生的心电图读得最准。"
年轻医生们开始反思:职业发展真的只看学历吗?
护士长们集体找到院长,希望能挽留陈志华。
"陈医生对我们都很客气,从来不摆架子。"
连清洁工阿姨都说:"陈医生是个好人,从来不嫌我们脏。"
但是,医院管理层的态度却很轻松。
副院长不以为然:"走就走吧,现在医生多的是。"
人事科统计了一下:"今年已经走了5个医生了,也不差这一个。"
院长王国强内心也是这样想的。一个连副主任医师都评不上的老医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医院里,真的不算什么损失。
夜深了,医院逐渐安静下来。值班的医生护士还在忙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
没有人意识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夜已深,院长王国强刚准备入睡,床头柜上的手机却急促地响了起来。
"喂?什么事?"
"院长,不好了!传达室的电话一直在响,都是病人家属打来的!"
值班护士长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焦急。
院长猛地坐起身,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
"说什么?"
"他们都说要转院!指名道姓要找陈医生!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了,电话还在不停地响!"
院长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机差点掉在地上。
一个连副主任医师都评不上的老医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他匆忙穿上衣服,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
当他气喘吁吁地推开传达室的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彻底震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