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水、天水、天河、汉水、白水、洛河、西汉水,华夏文明源头
楚汉战争(前206—前202)期间,萧何留守汉中,通过天河、天水、河水、汉水、西汉水
负责筹集和输送粮草,得意于祁山道发达的水陆交通,保障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顺利进行
汉王,即刘邦,项羽封刘邦到汉中为汉王,刘邦在称帝之后仍然沿用封号。后来成了汉朝的国号,并逐渐形成了“汉”文化,“汉”更成为汉族、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的名称。继汉朝后,后世多有分封汉王或自立、自称、割据的汉王。
一、陇南发源的汉水、汉地是汉朝、汉族兴起地,是秦国发祥地
秦汉时期西汉水不但是汉江的源头,汉中是汉水中游。而且汉中至陇南市礼县祁山通漕运。陇坂在陇西郡。《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上邽。安故。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旧注颜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养字本作漾,案:养水说文作漾水,武都属武都郡,王曰:《说文》《水经》至武都上并有东字。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
张衡的“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汉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陇坻道:也称略阳道,最早开辟,秦州,南到巴蜀,西至河湟、河西及西域。秦国的先公由陇山西经由陇坻道东到汧水、渭水交会地方,建立秦国。
《陇头水》,《汉横吹曲》名,又叫《陇头》。陇头,即陇山,又叫垅坂、陇坻、陇首,。《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
秦人建国在周朝的岐丰地,在陇南市礼县祁山以西,祁山以西即山西,祁山以东即山东归周天子,周天子将祁山以东即山东之地封晋,三家分晋,祁山以东即山东之地属魏国
陇坂在汉阳。《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
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幵。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
![]()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天水郡”
天水,即“天河之水”。天河就是天上的银河,在古籍中多被称为“汉”或“云汉”、“天汉”。如《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毛传》释曰:“汉,天河也。”《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毛传》:“云汉,谓天河也。”《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明帝改曰汉阳,勇士县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水经》:河水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
与天河对应,中国的地面上也有一条河流被称为“汉”。《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水经注•漾水》:“漾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这里的“漾水”就是今天嘉陵江的上游“西汉水”,秦汉时原本向东流入汉水,大概在汉初受大地震影响,转而向南注入了“潜水”(今嘉陵江)。
西和县汉源镇是汉水源头,漾水发源于嶓冢山。仇池山就是昆仑山、嶓冢山、常漾(阳、羊)山,漾水出,大禹治水嶓导漾为汉
西和县漾水河在《水经注》中称建安川水,发源于河口乡铁古坪,由南向北,流至何坝汇南峪水,至十里铺新城。横岭水流入;至赵五乡孟磨村,赵五河注入;至汉源镇花园村,任河注入;至汉源镇北关,白水河注入;至张磨村,卢家河注入;至麻池坝,玉泉河注入;至西峪坪,苏家河注入;至杜河村,稍峪河注入;至张刘村,张刘河注入;至王崖村,水磨川河注入,呈羽状水系,至礼县蒙张村注入西汉水。现在礼县蒙张村漾水河注入的西汉水,也就是祁山堡以下的西汉水称漾水,以上称天河水,《水经注·漾水》中称漾水为汉水,天河水称西汉水。
在先秦时,西汉水的发源地(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到礼县之间的地带)由于是整条“汉水”的源头,就有了“天水”之名。当代考古发现的“天水家马鼎”(“家马”是官名),表明“天水”这一名称早在秦朝就已存在。
东汉时,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郡治。郡名“汉阳”(水南为阳,汉阳指西汉水南面)是指该郡位于汉水的南面。汉阳郡的辖境略有调整,从陇西郡划入了上邽和西县。另外,撤销了五个县级区划:清水县、戎邑道、绵诸道并入陇县,街泉县并入略阳县,奉捷县情况不详。东汉末,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西部,置为南安郡。三国时,曹魏将汉阳郡复名天水郡,属雍州,并将其东部和北部析置为广魏郡。西晋时,天水郡的治所移至上邽县(今天水市天水镇)。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陇南市礼县);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九域志》云:大潭县有朱圉山。大潭县即礼县。大潭故城在今西和县西南三百里。本汉陇西西县地。《蔡传》谓:冀县即大潭。
《汉书、地理志》云:“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案说文马部云:天水有骥县,字作骥。《志》上文朱圉,颜曰:朱圉山在汉阳冀县南,汉阳即天水,后汉明帝所改也。续志作圄,《夏本纪》索隐曰圉,一作圄,然则古文作圄,《志》上文朱圉,当亦作圄矣。”
《九域志》云:大潭县(陇南市礼县)有朱圉山,大潭故城在今西和县西南三百里,本汉陇西西县地,蔡《传》谓冀县即大潭《图经》曰:岐山亦名天柱山。《禹贡》曰:导岍及岐。据《礼县志》记载,太塘村于西魏史名曰潭水县,宋叫大潭县,元朝至民国时期改为大潭镇,民国后期至今称作太塘村。
《汉书、地理志》云:豲(huan桓)道,骑都尉治密艾亭。旧注曰豲戎邑也,音“完”。案史秦纪集解“完”作“桓”。陈氏奂曰桓是也。说文:豲、豕属也,【古今韻會舉要】〈豲〉《說文》豕之逸也,从豕原聲。【史記·匈奴傳】翟䝠之戎。【註】徐廣曰:在天水。䝠音丸。○按《漢書·地理志》天水郡有豲道。應劭曰:豲,戎邑,音完,蓋䝠與豲同。《博雅》豕屬前長楊賦拕豪豲。師古曰:一名帬豲。一曰邑名在天水前匈奴隴以西有畎狄豲之戎。師古曰:皆在天水界地理志天水郡豲道應劭曰戎邑或作獂史秦紀斬戎之獂王。《集韻》又或作□又元韻○今增。白龙江即桓水
东汉时,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郡治移至冀县。郡名“汉阳”是指该郡位于汉水即西汉水的南面。汉阳郡的辖境略有调整,从陇西郡划入了上邽和西县。另外,撤销了五个县级区划:清水县、戎邑道、绵诸道并入陇县,街泉县并入略阳县,奉捷县(礼县永兴乡奉捷村)街泉县。西汉置县。东汉废县,改为略阳县之街泉亭。见《续汉书·郡国志》:“略阳,有街泉亭。”东汉末,献帝初平四年分设永阳郡,街泉亭改为街县。建安十九年废永阳郡,街县又改为“街亭”。三国时马谡被张郃击败于街亭,即此地。街亭在西县(西和县)。街亭应在汉中至礼县祁山沿西汉水的蜀军补给的命脉上,武都郡嘉陵道设在礼县雷坝乡附近,流过的西汉水称街陵或嘉陵水。为了确保战事顺利,诸葛亮安排精锐将领马谡,前去镇守关键的街亭。
《括地志》载:“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元和郡县图志》:“成纪汉旧县,东南至州(秦州)一百里。”
秦置阿阳县在宕昌县南阳镇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
阿阳县《汉书·高后纪》:高后六年(前182年),“匈奴寇狄道,攻阿阳”,说明狄道(岷县)近,宕昌县西羌夏都,即夏阳,宕昌县南阳镇夏为夏阳,秦周汉为略阳,魏晋宕阳。陇西郡析天水郡治街泉。阿阳县秦置,秦属陇西郡,西汉属天水郡,魏晋属略阳郡
绵诸道。战国秦惠公五年(前395年)秦灭绵诸戎,置绵诸道,属陇西郡。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绵诸道并入陇县。北魏复置绵诸县,后又废。绵诸即绵渚、绵瀦即水浒应在河池、武都、仇池、氐池附近。
略阳道。西汉置。为十三氐道之一,即氐族聚居区。治所在宕昌县南阳镇。齐万年氐人起义攻陷汉阳,侨置今甘肃省秦安县。东汉改为略阳县。
.冀县。春秋初为冀戎居地。《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置冀县,属陇西郡。治所在西汉水以北。西汉属天水郡。东汉时汉阳郡治于此。汉灵帝后兼为凉州治。西晋后废。
成纪县。秦置陇西郡:上邽(八百石)、冀、襄武、成纪、平乐、羌道、故道、狄道、戎邑。治所在成县府城,西汉时(前108年)氐羌人起义,侨置成纪县治所在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南河西岸。(今治平乡刘河村与李店镇五方河村、王沟村交界处有成纪故城遗址。)
宕渠在先秦就是宕昌。秦灭义渠置陇西郡在狄道即岷县,置羌道在宕昌县南河,置阿阳县在南阳《汉书·高后纪》:高后六年(前182年),“匈奴寇狄道,攻阿阳”,说明狄道(岷县)近,秦置陇西郡时没有显亲县,后汉即东汉时天水郡有显亲县即秦安县。
宕昌县古为宕州:管县二:怀道,良恭。怀道县,
本周武帝天和元年置,属甘松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宕州。皇朝因之。
苏董戍,在县西一百八十三里。
陇城县属汉阳郡,汉阳即汉水(《水经注、漾水》记载:西汉水至礼县蒙张村注入漾水后,西汉水始称汉水)以南。
先秦于前361年灭义渠,在陇山以西置陇西郡治狄道今定西市岷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从陇西郡析天水郡,陇城县属天水郡,东汉时,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陇城县属汉阳郡,汉阳即汉水(《水经注、漾水》记载:西汉水至礼县蒙张村注入漾水后,西汉水始称汉水)以南。西和县漾水河在《水经注》中称建安川水,发源于河口乡铁古坪,至礼县蒙张村注入西汉水。魏晋时陇城县属略阳郡,治安戎(西汉称戎邑)。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绵诸道并入陇县,绵诸即绵渚,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渚”读: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洲渚】水中的陆地或小岛。【渚泽】洲中积水的洼地。《史记·匈奴传》之说,穆公所服西戎八国中,绵诸戎
“渚”字在古籍中多有使用,如《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绵诸(渚)道应在仇池、河池、武都、大潭中,
汉阳郡析置略阳郡陇县并入清水县、戎邑道、绵诸道
二、项羽分封刘邦秦国故里,秦国发祥于汉水源头、汉朝发祥于汉水中游
楚汉战争(前206—前202)期间,萧何留守汉中,通过天河、天水、河水、汉水、西汉水
负责筹集和输送粮草,得意于祁山道发达的水陆交通,保障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顺利进行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随后,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在山东定陶称帝,建立西汉,成为开国之君,驾崩后,追谥为汉太祖高皇帝,《史记》误记作汉高祖。
在鸿门宴过后,项羽重新分封了天下,把刘邦封为了汉王,管辖巴蜀之地,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为雍王,管辖咸阳以西建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咸阳以东,建都栎阳,董翳为翟王,管辖咸阳以北,建都高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秦。
之所以项羽要这样安排,就是要用这关中三王来遏制刘邦的北上。刘邦当然很窝火,想要与项羽决一死战,但是被手下的人制止了,这时候,张良又找到项伯,把刘邦赏赐给自己的重金转赠给了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建议,把汉中也封给了刘邦。这样一来刘邦就得到了三个郡,巴郡蜀郡和汉中郡,这就为以后刘邦还定三秦提供了先决条件。
刘邦到汉中后,积极备战,准备反攻。公元前206年八月,关东的齐楚之战爆发,项羽率大军赴山东对田荣作战,刘邦和韩信积极商讨策略,乘项羽东讨及内部矛盾加深,人心背离之际,决心北上东进。一方面让萧何留守汉中,负责筹集和输送粮草;一方面部署军队,规定诸将的作战任务。十月,刘邦派兵修筑栈道,制造假象,借以吸引章邯用兵守备,此即明修栈道。十一月,刘邦突然从故道(今甘肃两当县)袭击雍地,此即暗度陈仓。雍王章邯措手不及,赶赴陈仓(今宝鸡东)迎击汉军,结果大败,逃至好畤(今乾县东)。汉军乘胜追击,连克雍(今凤翔县)、斄(今杨陵区),直捣好畤。此时雍王章邯的弟弟章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兵力,屯于好畤南部。汉将曹参、周勃、樊哙等集中优势兵力,直攻章平军队。经过激烈战斗,章平军队大败,逃入好畤城内。曹、周、樊等乃引兵围攻好畤,展开了激烈的攻城战。樊哙身先士卒,登上城墙,冲入守军阵营,杀死县令和县丞,雍军阵营溃乱,汉军相继登城,遂克好畤,章平向北逃跑。攻克好畤后,汉军又挥戈东向直取咸阳。这时,守备于咸阳的赵贲和内史保的军队已成惊弓之鸟,望风溃逃,咸阳即被汉军拿下。这时,退守于都城废丘的章邯,虽还顽抗,但已孤立无援。刘邦派周勃和樊哙等带领部分军队将其围困,采用“围而不打”的策略,把大部分兵力用于进攻东西两方,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先后投降,在很短的时间内,三秦地区除废丘外已完全平定,刘邦随即派兵出武关向东发展。次年九月,樊哙引水灌废丘。城陷,章邯自杀。至此,关中地区完全被刘邦所控制。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時,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三、大禹治水的是汉水源头。漾水、天水、天河、西汉水,大禹从嶓冢山导漾水东南流注于沔水才有汉水
从字源学角度看,所谓“汉”字,其本义乃“国之大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汉)“域中大水也”。汉水是古人心目中的大水,汉水之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书中云:“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还称:“江、汉朝宗于海。”据说成书于先秦的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神话之集大成著作《山海经·西山经》中对汉水也有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左传》记载:“汉,水之祥也。”《孟子·滕文公下》说:“水由地下行,江、淮、河、汉是也。”《山海经》中称河水、赤水、弱水、漾水为上帝的四条“神泉”。上述表明,古代上本无汉水,大禹从嶓冢山导漾水东南流注于沔水才有汉水。大禹治水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创造了人类奇迹,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银河流到了人间、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故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天汉”、“云汉”原意是指天上的银河。古人仰望神秘浩瀚的夜空,看见那横亘天际,烛照六合的银河星辉,不由产生奇妙的联想。汉水横卧九州大地之正中,正好与天河相配。
陇南市境内西汉水,古称漾水、也称汉水,即现在的嘉陵江上游——西汉水,南北朝以前,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为同一条江,南北朝时一场大地震以后,汉水分为西汉水和东汉水,即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史称“嘉陵江夺汉”。据考证,西汉水,曾经是汉江的源头。《汉书》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漾水。《水经》汉水上源为漾水,《辞海》也说:“漾水,古水名。古人说,以西汉水为汉水之源”。陇南市西和县政府所在地叫汉源镇,流经县城的河是漾水河。《易经》、《山海经》、《水经》、《禹贡》、《史记》“五帝本纪”、《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都对“昆仑山”、“西汉水”有零星的记载。《史记》“天官书”注明,成县是“井星”、“叁星”相交之地。据《山海经》记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入丑涂之山。阚骃曰:“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诸多资料仇池山就是上古的昆仑山,而古有“天上银河、地上江汉”之称的西汉水才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地处仇池(古称武都海)边的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氐羌族把湖泊叫“海子”,在成县低洼地带形成的仇池也叫“西海”,徽县伏镇低洼地带形成的河池也叫“东海”。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路不周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不周,指不周山,也称嶓冢山、齐寿山。译文是,我是轩辕的直系子孙啊,想拜访祖源昆仑,却遥不可及。如走到不周山,再向南行至“西海”,就到目的地了。表明处于成县的“仇池、西海、昆仑山”,就是屈原时时牵盼的祖源。诗圣杜甫在《木皮岭》中有云,“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来到成县看见鸡山和南山山脉后,感慨自己终于看到了昆仑悬圃。王逸《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注引《禹大传》曰:“侑槃之水,出崦嵫之山。”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谓《禹受地记》与《禹本纪》为一书,梁崔灵恩《三礼义宗》则引其佚文一条为:“昆仑东南五千里之地,谓之神州。”从以上三条佚文的片言只语看,诸如昆仑、瑶池、仇池(河池)、神州、洧槃、崦嵫等,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地名,昆仑是著名神山(见《山海经》所记);瑶池即“仇池”,见《穆天子传》,周穆王与西王母曾在此会饮;崦嵫,则是“日所入山”之地(王逸《离骚注》)。《山海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西汉水源头齐寿山,古名崦嵫山、嶓冢山,也称寿丘。汉水即是王逸《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注引《禹大传》曰:“侑槃之水,出崦嵫之山。”
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华阳,其地因在汉水流域而得名为“华阳”。《华阳国志》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华阳国志》“汉有二源”,我认为汉水是两条“水”合二为一,才有两个源头。但“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有误,汉中境内就没有“漾山”,汉境内没有漾水,只有洋水,汉中境内的洋水、西城县、嶓冢山据我不完全考证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古西县)伐魏时,马谡失街亭,迁西县(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境内)人员一千多人退居汉中,这些人思乡,把当地的山水名取名故乡的山水名而来。漾水是因仇池、武都海、雷泽、河池的水盈溢而出得名,它与潜(汧)水是相对的,潜(汧)水是因仇池、武都海、雷泽、河池的水潜地而出得名。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也有误,陇西西县(陇南市西和县)嶓冢山流出的是漾水,它不能经葭萌(四川省昭化)入汉江。正确的的应是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名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东源始源曰沔水,故曰“汉沔”。
《水经注·漾水》记载:(漾水)“水北发洛谷,南径威武戍南,又西南与龙门水合,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径龙门戍东,又东南入洛溪水,又东南径上禄县故城西,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这里是说大禹治水把龙门水在龙门谷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因此成县也叫同谷县。
为了治水成功大禹在龙门外作石犀以厌水精,故现在龙门以下西汉水称犀牛江(武都昌河坝至陕西略阳西淮坝)。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治理岷江时,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
据《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有人认为陕西省汉中市宁羌东北部的汉王山为嶓冢山,并在宁羌县烈金坝建了禹王宮,沿汉王山汉王沟有条小溪由下向上行约十里,在白崖湾有一个山洞,高不过五米,方圆不过十米,洞前有一个坪坛,为人工砌筑,据说是古代举行祭祀的地方,洞中有两块钟乳石,颇似牛的后臀。相传大禹当年治水,洞内水汹涌不止,大禹便牵两条石牛堵住了泉眼,石牛洞由此得名。一头石牛牛头朝洞内,臀部有八个光怪陆离、不可辨识的大字,传说是大禹的手迹。后人根据其圆滑而有动感,若龙腾云中的笔式,称其为蝌蚪文。现今用手去摸,已残缺不全。有人依据传说,参照《禹贡》的记载,认为是“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也有人说是“嶓冢导漾,朝宗于海。”的典故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的是汉王刘邦和韩信的军事策略。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以此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刘邦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
在实施这一计策时韩信首先命令樊哙、周勃带领一万人马去修栈道,期限为三个月。面对险峻的地势和短时间内修三百多里栈道的艰巨任务,樊哙和士兵们开始抱怨。此时刘邦又派来新的工头,并撤回了樊哙和周勃的职务,以此提高修栈道的效率。
同时汉军还散播消息称汉王刘邦已经做好从栈道出兵的准备了,使敌人麻痹大意。在章邯每天打探情报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急报说:将军大事不好,刘邦大军已经夺去了陈仓,向这边打过来了!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史记·高祖本纪》:“负约,更立 沛公 为 汉王 ,王 巴 、 蜀 、 汉中 ,都 南郑 。” 汉 班彪 《王命论》:“ 汉王 长者,必得天下。”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汉王 亦凭帝王之号,帅 巴 汉 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
汉王、汉朝、汉族因汉水而得名,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刘邦在此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从这里出发,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因此,刘邦被称为汉王,既是基于他的封地,也是对他政治地位的一种认可。
四、西汉水就是天河、河水、天水、汉水,是古代汉水、汉江的源头
西汉水,下游也称犀牛江、浊水、嘉陵江,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4°30′~106°04′,北纬33°16′~34°31′间,为长江支流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西秦岭齐寿山(古名嶓冢山)。流经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西和县、康县、成县,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全长212公里,流域面积10107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有漾水河、峁水河、永坪河、洮坪河、清水江、太石河、平洛河、窑坪河、石峡河、洛峪河等。
西汉水,在地质年代,曾经是汉江的源头,原来由于四川盆地的水系溯源侵蚀,切开了西汉水与川水的分水岭,将汉江上游的西汉水袭夺为嘉陵江的上游。汉中因居汉水中游而得名。
从字源学角度看,所谓“汉”字,其本义乃“国之大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汉)“域中大水也”。汉水是古人心目中的大水,汉水之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书中云:“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还称:“江、汉朝宗于海。”据说成书于先秦的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神话之集大成著作《山海经·西山经》中对汉水也有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左传》记载:“汉,水之祥也。”《孟子·滕文公下》说:“水由地下行,江、淮、河、汉是也。”《山海经》中称河水、赤水、弱水、漾水为上帝的四条“神泉”。上述表明,古代上本无汉水,大禹从嶓冢山导漾水东南流注于沔水才有汉水。大禹治水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创造了人类奇迹,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银河流到了人间、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故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天汉”、“云汉”原意是指天上的银河。古人仰望神秘浩瀚的夜空,看见那横亘天际,烛照六合的银河星辉,不由产生奇妙的联想。汉水横卧九州大地之正中,正好与天河相配。
陇南市境内西汉水,古称漾水、也称汉水,即现在的嘉陵江上游——西汉水,南北朝以前,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为同一条江,南北朝时一场大地震以后,汉水分为西汉水和东汉水,即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史称“嘉陵江夺汉”。据考证,西汉水,曾经是汉江的源头。《汉书》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漾水。《水经》汉水上源为漾水,《辞海》也说:“漾水,古水名。古人说,以西汉水为汉水之源”。陇南市西和县政府所在地叫汉源镇,流经县城的河是漾水河。《易经》、《山海经》、《水经》、《禹贡》、《史记》“五帝本纪”、《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都对“昆仑山”、“西汉水”有零星的记载。《史记》“天官书”注明,成县是“井星”、“叁星”相交之地。据《山海经》记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入丑涂之山。阚骃曰:“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诸多资料仇池山就是上古的昆仑山,而古有“天上银河、地上江汉”之称的西汉水才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
陇南西靠青藏高原,北枕秦岭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相邻,东依秦巴山地与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相临,南据嘉陵江上游与长江、成都平原相接。陇南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炎黄根脉,夏禹故乡,秦皇故里。陇南发源的汉水、汉地,产生了汉族,陇南发源的羌水(江水、姜水)、羌地,产生了氐羌等少数民族。
请抬头看星空,看那一条横亘天际的亮带,没错,她叫银河,又叫河汉或星汉。在我国的中西部,有一条河,她的走向和银河一致,她就是汉水。当年,刘邦项羽反抗暴秦,刘邦被项羽封在汉中一带,称汉王。汉中因位于汉水中游而得名。
楚汉相争,刘邦胜出,建立汉朝。从此,华夏主要民族就有了汉族的称谓。
从字源学角度看,所谓“汉”字,其本义乃“国之大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汉)“域中大水也”。汉水是古人心目中的大水,汉水之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书中云:“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还称:“江、汉朝宗于海。”据说成书于先秦的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神话之集大成著作《山海经·西山经》中对汉水也有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左传》记载:“汉,水之祥也。”《孟子·滕文公下》说:“水由地下行,江、淮、河、汉是也。”《山海经》中称河水、赤水、弱水、漾水为上帝的四条“神泉”。上述表明,古代上本无汉水,大禹从嶓冢山导漾水东南流注于沔水才有汉水。大禹治水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创造了人类奇迹,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银河流到了人间、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故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天汉”、“云汉”原意是指天上的银河。古人仰望神秘浩瀚的夜空,看见那横亘天际,烛照六合的银河星辉,不由产生奇妙的联想。汉水横卧九州大地之正中,正好与天河相配。
陇南市境内西汉水,古称漾水、也称汉水,即现在的嘉陵江上游——西汉水,南北朝以前,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为同一条江,南北朝时一场大地震以后,汉水分为西汉水和东汉水,即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史称“嘉陵江夺汉”。据考证,西汉水,曾经是汉江的源头。《汉书》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漾水。《水经》汉水上源为漾水,《辞海》也说:“漾水,古水名。古人说,以西汉水为汉水之源”。陇南市西和县政府所在地叫汉源镇,流经县城的河是漾水河。《易经》、《山海经》、《水经》、《禹贡》、《史记》“五帝本纪”、《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都对“昆仑山”、“西汉水”有零星的记载。《史记》“天官书”注明,成县是“井星”、“叁星”相交之地。据《山海经》记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入丑涂之山。阚骃曰:“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诸多资料仇池山就是上古的昆仑山,而古有“天上银河、地上江汉”之称的西汉水才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地处仇池(古称武都海)边的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氐羌族把湖泊叫“海子”,在成县低洼地带形成的仇池也叫“西海”,徽县伏镇低洼地带形成的河池也叫“东海”。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路不周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不周,指不周山,也称嶓冢山、齐寿山。译文是,我是轩辕的直系子孙啊,想拜访祖源昆仑,却遥不可及。如走到不周山,再向南行至“西海”,就到目的地了。表明处于成县的“仇池、西海、昆仑山”,就是屈原时时牵盼的祖源。诗圣杜甫在《木皮岭》中有云,“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来到成县看见鸡山和南山山脉后,感慨自己终于看到了昆仑悬圃。王逸《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注引《禹大传》曰:“侑槃之水,出崦嵫之山。”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谓《禹受地记》与《禹本纪》为一书,梁崔灵恩《三礼义宗》则引其佚文一条为:“昆仑东南五千里之地,谓之神州。”从以上三条佚文的片言只语看,诸如昆仑、瑶池、仇池(河池)、神州、洧槃、崦嵫等,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地名,昆仑是著名神山(见《山海经》所记);瑶池即“仇池”,见《穆天子传》,周穆王与西王母曾在此会饮;崦嵫,则是“日所入山”之地(王逸《离骚注》)。《山海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西汉水源头齐寿山,古名崦嵫山、嶓冢山,也称寿丘。汉水即是王逸《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注引《禹大传》曰:“侑槃之水,出崦嵫之山。”
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华阳,其地因在汉水流域而得名为“华阳”。《华阳国志》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华阳国志》“汉有二源”,我认为汉水是两条“水”合二为一,才有两个源头。但“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有误,汉中境内就没有“漾山”,汉境内没有漾水,只有洋水,汉中境内的洋水、西城县、嶓冢山据我不完全考证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古西县)伐魏时,马谡失街亭,迁西县(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境内)人员一千多人退居汉中,这些人思乡,把当地的山水名取名故乡的山水名而来。漾水是因仇池、武都海、雷泽、河池的水盈溢而出得名,它与潜(汧)水是相对的,潜(汧)水是因仇池、武都海、雷泽、河池的水潜地而出得名。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也有误,陇西西县(陇南市西和县)嶓冢山流出的是漾水,它不能经葭萌(四川省昭化)入汉江。正确的的应是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名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东源始源曰沔水,故曰“汉沔”。
《水经注·漾水》记载:(漾水)“水北发洛谷,南径威武戍南,又西南与龙门水合,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径龙门戍东,又东南入洛溪水,又东南径上禄县故城西,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这里是说大禹治水把龙门水在龙门谷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因此成县也叫同谷县。
为了治水成功大禹在龙门外作石犀以厌水精,故现在龙门以下西汉水称犀牛江(武都昌河坝至陕西略阳西淮坝)。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治理岷江时,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
据《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有人认为陕西省汉中市宁羌东北部的汉王山为嶓冢山,并在宁羌县烈金坝建了禹王宮,沿汉王山汉王沟有条小溪由下向上行约十里,在白崖湾有一个山洞,高不过五米,方圆不过十米,洞前有一个坪坛,为人工砌筑,据说是古代举行祭祀的地方,洞中有两块钟乳石,颇似牛的后臀。相传大禹当年治水,洞内水汹涌不止,大禹便牵两条石牛堵住了泉眼,石牛洞由此得名。一头石牛牛头朝洞内,臀部有八个光怪陆离、不可辨识的大字,传说是大禹的手迹。后人根据其圆滑而有动感,若龙腾云中的笔式,称其为蝌蚪文。现今用手去摸,已残缺不全。有人依据传说,参照《禹贡》的记载,认为是“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也有人说是“嶓冢导漾,朝宗于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