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佳木斯这座充满温情与故事的城市里,佳木斯联合中学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教育历史的星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梦想。
![]()
时光回溯到1926年最早是叫“桦川中学”,1946年5月4日,合江省政府将伪康德四年(1937年日伪当局建立的昭日小学)地址在杏林河中段南岸,(现在的佳木斯市第十-中学位置)把原“国民高等学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和“师道学校”合并,定名为“合江省佳木斯联合中学”。
![]()
合江省主席李延禄兼任校长,1945年12月李万新担任联合中学教育长,
1947年初李万新由当时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提出让李万新出任佳木斯联合中学校长,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开展,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旧有教育体系亟待革新,需要培养适应新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思想与建设能力的人才,李万新临危受命,肩负起了推动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任。
![]()
李万新到联合中学后,积极招募进步知识分子和有革命经验的人士加入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了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师资团队。
![]()
在教学改革中摒弃旧的教育模式,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除课堂教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土地改革宣传、支援前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李万新在联合中学校长任上的努力和付出,为佳木斯联合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工作需要李万新被调到佳木斯市担任宣传部长,后来李万新又担任佳木斯市副市长等职务。
1948年初由东北大学副校长邵凯担任联合中学校长、副校长由陈静担任。
![]()
1948年11月白露从延安来担任校长
1949年,对于佳木斯联合中学来说,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整个国家都沉浸在迎接新生的喜悦与期待之中。就在6月6日,联合中学的教职工们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与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郑重地提笔写下了一封致敬信,并将其寄往北京。他们在信中倾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表达着为新中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坚定决心。
![]()
仅仅19天后,一封跨越千山万水的毛主席亲笔复信就来到了联合中学。毛主席在信中亲切地写道:“谢谢你们六月六日的来信,甚望继续努力,与群众结合,把我们的新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这短短数语,却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阳光,照亮了联合中学的每一个角落。这封信不仅是对联合中学过去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殷切期许。它让地处祖国东极的佳木斯小城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紧紧相连,成为了联合中学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全校师生们手捧信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封信成为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
同年8月,合江省政府根据当时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在佳木斯联合中学师范部的基础上建立佳木斯师范学校。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解决当时小学师资短缺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佳木斯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师范巷也因这段历史渊源而得名,它见证了联合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发展变迁。
![]()
岁月悠悠,当年联合中学里传出的朗朗书声,如今早已化作师范巷里浓厚的人文底色。漫步在师范巷中,仿佛还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读书声,感受到当年师生们的青春与激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那段难忘的历史记忆,成为了佳木斯教育文化的重要象征。
![]()
随着时间的推移,佳木斯联合中学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洗礼,或许它的名称和形态发生了改变,但它所蕴含的教育精神却一直薪火相传。它是佳木斯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为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而不懈奋斗。佳木斯联合中学,这座曾经闪耀光芒的学校,将永远在佳木斯的教育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
作者 康 石
2025.10.1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