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边境教师“炼”成记

0
分享至

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

在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边境城市——黑龙江省抚远市,有一所坚守在国门旁的高中——抚远市第一中学(简称“抚远一中”)。近年来,这所学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教师队伍变革。

2023年6月,抚远市人民政府与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签订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服务项目协议,海亮教育管理团队跨越3000公里,从东海之滨来到东北边陲,开启了边境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从理念更新到课堂革新,从个体成长到团队协作,抚远教育携手海亮资源以“传帮带”激活内生动力,致力于为抚远教育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教学铁军。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今的抚远一中,已有多名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校园内教育活力如春江破冰,奔涌于祖国东极之畔。


边境城市的教育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跨越三千公里的教育“牵手”

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我国最东端的县级行政单位,素有“华夏东极”之称。绵长的边境线带来了壮美的自然风光,却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特殊挑战。

抚远一中创办于1980年,是抚远市唯一一所普通高级中学。作为边境地区学校,该校长期面临教师队伍结构性短板、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等共性难题。

抚远市委常委、副市长、统战部部长赫荣丹表示,近年来,抚远以政策引领和资源整合为双轮驱动,系统构建起边境教育人才的“金字塔”。例如,通过实施人才创新工程,探索“1+N”名校共同体办学模式,引进优质的师资、理念和管理资源,切实提升了边境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抚远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3年6月,一纸协议为抚远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抚远市人民政府与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就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达成合作。此举打破了地域的壁垒,以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模式与雄厚的资源,探索边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奏响了跨区域合作办学的新乐章。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驻足交流,都在无声传递着信任与温度。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合作伊始,海亮教育迅速遴选优质管理团队进驻了抚远一中,资深教育人李洪被任命为抚远一中校长。入职不久,李洪发现这里的教师队伍虽教育情怀深厚,但普遍存在教学方法传统、课堂互动不足、对教材及课标挖掘不深等问题。

“以前,学校的老师对如何开好班会缺乏研究,为了提升自己的班会能力,只能购买书籍自学。”抚远一中数学老师赵荣飞回忆起第一次到浙江诸暨海亮教育园,参加新教师学科专业暑期训练营时的一段经历。

培训过程中,赵荣飞欣喜地发现,书中的作者竟然亲自现身讲台——她所购书籍的作者林志超,正是此次培训的讲师之一。“海亮让我接触到了原本很难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我的育人视野。”她说。


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心与心的共鸣,知识在轻松氛围中悄然扎根。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这场交流,让抚远教师与浙江名师建立了直接联系。回到抚远后,老师们通过持续的线上交流,不断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适合边境学情的教学方法。

此外,海亮教育与抚远一中展开了班主任结对帮扶活动,安排海亮实验中学创新班的班主任与抚远一中部分班级建立深度绑定。通过设置“1+1+1”帮扶小组(1位海亮导师+1位抚远班主任+1个特色班级建设课题)每月开展“带班方略诊断”“主题班会设计”等线上研修,有效提升了班级治理能力。

从“输血”到“造血”唤醒内生动力

优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资源转移,而是通过专业引领唤醒内生动力。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海亮教育依托“云端教研共同体”建设,为抚远一中构建起数字化教研新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研模式。学校教师可运用汇集海亮教育名师资源的教师培训产品“海纳研习”进行备课。

学校每学期组织9大学科联合云端备课,构建起动态互联的教研生态,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教师成长的新路径。

抚远一中数学教师单丽欣对此深有感触:“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坚信博采众长是关键,通过‘线下扎根 线上拓界’的方式,我的能力结构更加完整。”


抚远一中教师通过海纳研习平台,分享新解题思路。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2024年11月,海亮实验中学开展校园开放周活动,校长李洪带领一行7人到访海亮实验中学进行跟岗交流。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研讨,再次筑牢沿海与边境教育协作桥梁。

为加速海亮优质教育资源向抚远深度渗透,针对抚远一中开展的名师送教专项行动陆续展开。由正高级、特级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从杭州奔赴抚远,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和学科组研讨等形式,精准把脉教学痛点与堵点,带来前沿教学理念与实操经验。

“在教学中,我最初以为只要把知识点讲透、题目练够,学生就能掌握。但后来发现,每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促使我不断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式。”抚远一中物理教师姜依峰的教学方式在一次次与海亮教育专家的交流碰撞中发生转变。


教育的火种在一节节课程中被悄然传递。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每一次思想碰撞都在悄然改变着课堂生态:课堂不应是单向灌输的场所,而应成为激发思维、培育人格的沃土;教师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反思,教学设计更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更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今,姜依峰的课堂多了讨论、少了沉默,多了成长的回响、少了机械的刷题。

抚远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教育资源的深度融通,有力催生着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

深耕结硕果,教育星火熠熠生辉

经过两年的深耕细作,抚远一中教师队伍建设已然结出丰硕成果。

自海亮团队入驻以来,学校教师参加海亮组织的各类培训达57人次,专任教师外出参训率超过60%。海亮送教培训参与率超过95%,基本实现全覆盖。

更令人振奋的是,学校教师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李洪骄傲地介绍,团队入驻以来,抚远一中教师踊跃参加各级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竞赛,连续两年共有61人获得佳木斯市级及以上荣誉。其中,1人获国家级荣誉,1人获省特等奖,23人获省级一、二、三等奖项,13人获佳木斯市级特等奖,11人获佳木斯市级一等奖。

2025年6月,赵荣飞的《直线与平面平行》入选教育部精品课。赵荣飞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教学的肯定,更是对抚远一中课改实践的认可。从模仿到创新,从关注知识到聚焦核心素养,每一次磨课、研讨都让她更坚定地追求让边境学子也能享受高品质教育。


赵荣飞的获奖经历,激励着更多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浪潮。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部级精品课是国家层面对抚远老师课例的认可。这代表我们老师的课例,从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抚远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冬梅认为,成绩取得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抚远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重视,通过引进海亮教育集团,为抚远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

教师队伍的茁壮成长,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持续突破上。2024年高考,学校600分以上人数达13人,是过去五年总和的2.17倍;最高分659分,较2023年大幅提升85分。这一上升势头在2025届得以延续,高分段学生人数及全省排名再创新高,更有优秀学子被复旦大学录取,实现了多年来顶尖高校录取的“零的突破”。


近年来,抚远一中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初中时,家里人也曾纠结,要不要送我去佳木斯或哈尔滨读高中。”抚远一中高一(八)班学生王欣宇坦言,“但这两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学校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学质量、校园氛围都越来越让人放心。如今,我们全家都可以笃定地说,不用再往外跑了,最好的高中就在家门口。”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希望,更是未来。如今,抚远一中已成功锻造出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铁军———他们既胸怀边境教育的深厚情怀,又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与持续成长的内生动力。这支队伍,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边境孩子成长路上坚实的守护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7017文章数 2007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