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晚间,智光电气(002169.SZ)披露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组合拳,收购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光储能”)全部或部分尚未持有的少数股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
这项交易表面上是公司强化储能业务整合的战略举措,实则是一年前资本安排的如期履约。在智光电气连续亏损、业绩承压的背景下,这场对高估值、高增长子公司的“回收”动作,既暗含战略聚焦的决断,也难掩母公司对单一业务支柱的深度依赖。
一场早有伏笔的资本履约
根据预案,智光电气此次收购将分两步走。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部分的股价区间锁定在5.41元/股至6.40元/股,募集配套资金的发行价则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均价的80%。
由于智光储能的审计和评估工作尚未完成,交易对象及价格未最终确定。智光电气在预案中承诺,最终交易作价将依据符合《证券法》的资产评估结果,并由交易各方协商确定。
看似突然的资本运作,实为旧约履行。时间回退至2024年4月,智光储能以投前估值18亿元成功引进7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阵容较为显赫,引入国开金融旗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粤财控股、南网基金、广州工控等国资背景投资机构,投后估值跃升至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增资协议中已明确设有“上翻收购”条款,约定智光电气需在2024年3月29日起的12至24个月内披露收购方案。如今预案披露,正是对此资本安排的例行兑现。
得益于储能赛道过去几年的高景气度,智光储能估值升得比较快。2021年底,科泰电源以1亿元取得其7.19%股权,对应投后估值约13.9亿元。不到三年,经历国资战略投资后,其投后估值已飙升至25亿元,增幅约80%。尽管此次收购作价尚未公布,但在储能业务持续放量背景下,估值预期仍具想象空间。
国资入场亦成为智光电气股价的重要推手。自2024年低点4.1元/股起步,公司股价一路震荡上行,停牌前收于8.03元,市值逼近63亿元。
然而,复牌首日市场反应出现明显分歧。股价虽以8.83元高开,涨幅近10%,但随后大幅波动,收盘报7.62元,跌幅5.11%,显示投资者对此次收购方案态度不一。
业绩依赖隐忧显现,整合效果待考
从公司基本面的视角来看,智光电气的业绩困境或许是此次收购的深层动因。
近年来,公司持续处于盈利疲软状态。2023年至2024年,净利润连续大幅亏损,分别为-1.57亿元和-3.26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同比减亏38.88%,仍录得亏损5515万元。在此背景下,智光储能的逆势增长更显突出,俨然成为公司业绩的“压舱石”。
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8月,智光储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25亿元、10.63亿元和10.60亿元,净利润稳步提升至4076万元、4218万元和6581万元。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占比已达64%,在手订单超18亿元。
产能方面,云埔、南沙、永和及在建的增城基地全面投产后,大型储能系统年产能将达12GWh,交付能力有望进一步释放。项目推进亦频传进展,广东清远独立储能电站二、三期及梅州平远项目主体工程临近完工,年内并网在即。
然而,储能业务的高光表现,亦是一把双刃剑。在母公司主业不振的背景下,若储能行业出现政策调整、竞争加剧或技术路线变革,智光电气的抗风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此次收购虽有望提升并表利润,但子公司高估值与母公司低盈利之间的反差,也可能加剧财报数据的扭曲。
当前,中国储能产业正经历从规模化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型阵痛。价格战频发、标准缺失、盈利模式待解等问题困扰全行业。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5年8月,国内锂电工商业储能柜入围报价主要集中在0.62-0.99元/Wh范围内,平均报价0.7789元/Wh,中标加权均价0.8024元/Wh,环比-8.54%,部分企业毛利率逼近盈亏线。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深化,中国储能产业链面临新一轮洗牌。智光电气此次对储能子公司的股权整合,虽是资本履约的必然一步,但其能否借此扭转业绩颓势、构建更具韧性的业务结构,仍需市场与时间的双重检验。(文|公司观察,作者|周健,编辑|曹晟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