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35岁如同职场生涯的一道分水岭,尤其是对渴望考编的人群而言。如今,这一坚冰正在悄然融化。
10月起,随着新一轮公务员招录和各省事业单位联考的到来,多地发布的招考公告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考公考编的“35岁门槛”正在松动。
![]()
从四川眉山、遂宁将年龄限制放宽至本科38周岁、研究生43周岁,到上海执法类公务员招录放宽至38周岁,再到山东、新疆、贵州等地部分岗位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
这些变化不禁让人发问:35岁之后,真的能迎来职场新机会吗?
01 破冰之举,多地放宽考编年龄限制
10月是公职考试的关键时期,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地事业单位联考密集启动。与往年不同的是,2025年的招考公告出现了显著变化。
9月26日,四川眉山和遂宁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明确,岗位年龄限制调整为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
![]()
这一调整并非个例。遂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明确表示,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年龄要求为不超过38周岁。
与此同时,上海在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中规定,报考年龄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
江苏省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也将年龄门槛设定为38周岁以下。这些政策调整清晰地显示了公职招录领域对年龄限制的松绑趋势。
02 政策演进,从个别试点到广泛推行
放宽考编年龄限制的政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点到面、从个别岗位到广泛推行的过程。
2025年1月,四川省人社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
![]()
这一政策导向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基调。
其实早在2025年省考中,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就已明确,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特定基层岗位如优秀村(社区)书记、工青妇专职干部等,报考年龄可放宽至40岁。
更早时候,据新华社6月24日报道,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已将部分岗位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
从35岁到38岁、43岁甚至45岁,这些递进式的调整显示破除“年龄门槛”已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趋势。
03 深层原因,多重因素共推改革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背后,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与社会诉求的综合作用结果。
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上升至2022年的39.72岁。与此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
![]()
劳动力素质结构和年龄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35岁左右的年龄正是许多人才具备了一定工作经验,正是职场上的黄金期。”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对政府部门来说,也需要这些有一定职场经历锻炼,具备技术能力或者管理智慧的人才。
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 “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
这一顶层设计为各地放宽年龄限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04 积极意义,打破歧视构建包容就业市场
考公考编年龄限制的放宽,对整个就业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规则,一直是整体就业市场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这些机构率先打破年龄限制、先行先试,有助于引导企业等其他用人单位重新审视招聘年龄要求。
中公教育总部研究院专家李茜指出,目前公开放开年龄的这几个地区属于全方位放开,并不局限于应届生范围。这一变化有助于保障大家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
尤其对于大龄求职者而言,尽管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众的工作能力,面对招聘企业的年龄限制也只能望而却步。
放宽年龄限制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05 现实挑战,破除年龄歧视仍需系统推进
放宽年龄限制只是第一步,真正破除职场年龄歧视还面临诸多挑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这几年一直呼吁放宽考公考编的年龄,一些地方也开始做探索和尝试,针对部分岗位、部分群体来放宽。
公务员发展晋升一般需经历一定年限和不同岗位的历练,40岁新入职者的服务期相对更短,可能更快遇到职业“天花板”。
![]()
对此,可在执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的基础上完善晋升通道,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人员特点设立相应培训项目,提升其能力。
改变职场年龄歧视的关键,是建立以技能、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形成 “年龄不是门槛,能力才是标准” 的社会共识。
06 未来展望,从破冰到常态化
对于未来考编年龄限制的改革方向,专家们持谨慎乐观态度。
竹立家认为,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不是全国统一的政策,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岗位情况决定。李茜则表示,即将公布的2026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将成为重要的风向标。
![]()
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正式落地,部分地区人社部门明确表示,放宽招聘年龄是为了与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相衔接,让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周期更加完整。
破除求职年龄限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配套政策跟进衔接。当体制内的岗位向年龄跨度更广泛的群体平等开放时,其风向标意义将促使全社会重新反思和审视“35岁门槛”的片面问题。
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逼近40岁,这意味着35岁不再是职业尾声,而可能是新的起点。
当各地考编年龄限制逐步放宽,当38岁、43岁甚至45岁的考生走入考场,他们不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启新可能,也在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包容的就业环境。
年龄从来不是能力的唯一度量衡,在更加开放的人才评价体系下,每一个年龄段的人才都有机会绽放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