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早上,王大爷又一次在卫生间里逗留了快半小时,自嘲道“年纪大了,肚子不争气”。可这天刚出门,他腹部突然像拧了疙瘩,大便竟然夹杂着点点鲜红。
他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吃坏了肚子?但这情形最近越来越频繁,有时腹泻,有时又几天排不出。家人劝他说“是不是肠胃不好?顶多回避点刺激食物!”却没人想到,这背后,可能藏着比“肠胃不舒服”更大的隐患。
其实,很多“上厕所的异常小信号”,都可能是肠道息肉在发出的警告。曾经有位61岁的刘先生,仅因“反复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而来医院检查,结果却发现已经是直肠癌晚期。
而据报告显示,95%的大肠癌都由息肉慢慢演变而来。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些小征兆浑然不觉,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你知道吗?肠道里长息肉时,上厕所可是会有4个“暗号”。很多人往往不当回事,一拖再拖,结果等到中晚期才追悔莫及。哪些异常,预示着肠息肉在靠近你的健康?平时我们又如何防患于未然?
肠道被誉为“人体隐形管家”,负责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排毒。它像一根约7米长的风管,大肠小肠密密排布,其中,大肠部位最容易长息肉。
肠息肉,其实是肠黏膜表面异常局限增生,就像管壁上鼓出的圆疙瘩。虽然大部分息肉初期无症状,但一旦反复摩擦、慢性刺激,个别类型(如腺瘤性息肉、锯齿状息肉)就有极高癌变风险。《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类型息肉均存在癌变可能,只是概率高低不同。
尤其遗传、肠道慢性炎症、久坐、爱吃高脂高肉饮食者,发病风险更高。而息肉体积从5毫米起就要引起警惕,越大越扁平、表面不规则的,危险越大。
多数息肉生长慢,癌变可能需要5-20年,所以一旦早期发现,绝大部分都可以用微创手术安全切除,阻断肠癌的“第一步”。
一般人察觉肠息肉,往往已经等到不适明显。其实,肠道里长息肉时,上厕所就会有4个典型提示:
1.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以往一两天一次大便,却突然频繁、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息肉可刺激肠壁,让蠕动节律紊乱,导致排便节奏异常。研究显示,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者患息肉比例为正常人的2-3倍。
2. 大便性状变异
粪便变细如铅笔状、表面有黏液,或者出现腥臭难闻的“黑便”或带鲜红血丝,这些都要高度警惕。数据显示,便血是息肉或肠癌的早期信号,超过60%的息肉患者会有大便颜色或形状改变。
![]()
3. 腹部不适、下坠或隐痛感
息肉增大或位于直肠末端时,可能压迫肠壁神经,产生慢性腹胀、坠胀、隐痛甚至腹部咕噜声频繁。可惜大多数人误以为“消化不良”,从而延误就医时机。
4. 排便时肛门有异物感或不尽感
个别大体积或低位息肉,排便时会有肛门不适、阻塞感或总感觉拉不干净。若每次如厕后仍有“未完全排空”的感觉,要高度警觉。
值得重申: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近期有2个及以上上述“信号”反复出现,尤其是中老年人,有相关家族史,更应该尽快到正规医院消化专科筛查。肠镜检查能够在“无感期”精准发现息肉,并实现早期微创切除。
![]()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加重着息肉的高发态势。但肠息肉“早发现、早处理”完全能逆转命运。消化专科医生总结了4点护理建议,助你科学守护肠道:
每日适量运动,减少久坐
走路、慢跑或家务劳动都可增强肠道动力。数据表明,每周坚持150分钟有氧运动,可降低息肉发生率10%-15%。
均衡饮食,戒烟限酒
多食蔬菜水果、全谷类,少油少盐、控制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膳食纤维足够的人群,肠息肉发生率比平均水平低约12.6%。
![]()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避免久蹲久蹲、玩手机等,保持每天定时排便。长期便秘者要尽早调整(多喝水、适当补充益生菌)。
定期肠镜筛查
中国医学会建议,40岁起有肠癌家族史、50岁起普通人群,尤其便血、排便改变者要每5-10年肠镜检查1次。
日常还可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补充维生素D、钙质等辅助防控息肉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