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站占地太大,线路出不去,成本压不下来。”中梁山500千伏变电站设总伍妮把手里的图纸往桌上一摊,语气里带着几分急躁。 “可做成户内,工作量翻几倍,没现成经验可借鉴啊!”一名年轻设计师忍不住顶了回去。
“你这是在给我们找麻烦!”有人嘀咕。
“大家不要怕麻烦!攻克难题固然艰辛,但换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别有洞天,我们作为电网铁军,关键时刻就得迎难而上。”国网重庆经研院变电室主任田甜看着图纸,坚定地说到。
烈日灼人的八月,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空气像被蒸烤过一样燥热。桌上摊开的,不是普通的工程图纸,而是关系重庆电网未来发展的又一蓝图。
设计方案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不久前,中梁山500千伏变电站——这座被定位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全户内500千伏变电站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施工图纸交付。它不仅是重庆以东辖区唯一的500千伏电源支撑点,更是重庆电网“两环双射”网架的内环节点。一旦落成,将直接缓解陈家桥、圣泉两大变电站的重压,填补核心区“电源空心化”的隐忧。
“从山顶到城心”——选址背后的拉锯战
变电站选址,是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关。2015年,项目开始启动,最初的方案,把站址放在大渡口区。“这块地平整,占地120亩,线路一拉就能接进来。”设计人员翻着初版方案,言语中透着轻松。
可很快,质疑声响起。
“进线要开π在建的500千伏新玉—圣泉线路,送出要新建多回220千伏线路。”伍妮的手指点在图纸上,一条红线延伸到北面,“线路长、电力损耗大,占地多,对生态保护区影响更大。”
几句对话,把大渡口方案的“缺陷”暴露无遗。于是,目光转向九龙坡中梁山街道新政村九社。
“这块地更靠近负荷中心,廊道占地少,整体方案更优。”伍妮建议。但新的难题随之而来——这里三调数据显示以林地、留白空地为主,且尚未完成土地征收,各种问题摆在面前。
“光是沟通,就跑了一年。”土建主任工程师刘静波苦笑着摇头。政府、村社、企业来回七八次谈判,补偿标准、占地费用、赔偿争议……一度陷入僵持。
更棘手的是,中梁山周边规划了不少生态文旅项目,燃气公司地块也仅距站址213米。“这不是单纯找一块地,而是要在城市和生态之间,硬生生挤出一条‘生路’。”设计人员感叹。
最终,团队充分考虑现有220千伏走廊穿越,节约了大量成本和空间,方案才得以落地,相当于在城市的“胸腔”,找到了自己的“心脏”。
“没有模具的雕刻”——设计的攻坚战
“户内?工作量翻倍,同样规模几乎没有参考案例。”设计讨论会上,年轻工程师任然忍不住摇头。
“但户外要占地上百亩,线路高差太大,根本‘出不去’,造价也压不下来。”
就在这样的碰撞里,户内方案被一票一票“逼”了出来。它更经济,线路更顺畅,最终成为共识。可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没有模具的雕刻”。
为了让设计方案更加精准。大家赴成都、北京四处调研,还到金山500千伏去参观取经。但学归学,落到中梁山,他们面对的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户内变电站。配电装置楼长度接近195米,规模几乎是金山站的一倍,最大单跨达15.5米,这在业内都属罕见。
“跨度大,结构强度要翻倍,钢筋和混凝土都得加量。”结构专家杨琼边翻图纸边叹气。“可这样一来,屋顶就可能出现温度裂缝。”建筑师蒲秀娟立刻反驳。“风管也没位置走,电气设备全被‘卡死’!”暖通团队也急了。一次会议上,三方僵持不下,最后暖通团队率先让步,把风管改走平台,且首次采用户内66kV集合式电容器+66kV分体式电抗器+66kV含CB式GIS,在节约占地、通风散热、绿色环保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更棘手的是地质。站址原始地形深浅不一,土层厚度变化大,存在潜在滑移风险。“干脆一刀切,用同一规格的桩。”有人提议。“这个肯定不行!”设总伍妮拍案而起,“那样只是省事,技经经济性太差!”
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拒绝了“一刀切”的省事做法,要求对每一个断面都进行单独计算,反复推演土层厚度和下滑率,匹配最合适的桩径与桩型。每一根桩,都像是“量身定制”。
这样做意味着耗时更长,计算更多,甚至要花上两三天才出一套结果。但最终,他们不仅保证了安全,还把造价压低了上百万元,占地面积节约60%以上。
“这是最累的方法,也是最稳的方法。”参与设计人员综合评价。最终拼出了三维矩阵布置的原创方案:上(500GIS)、中(220GIS)、下(电缆夹层),前(主变)—中(GIS)—后(无功补偿),设备嵌套如积木,却彼此协调。
一次次推演,一次次“较真”,换来的是更稳固的根基。渐渐的,这座“钢铁心脏”的骨架,终于在图纸和数字中清晰起来。
“一月顶三月”——落地的冲锋战
如果说选址是长跑,工期就是短跑。
“项目开工时间很紧,设计一个月要完成第一阶段施工图。”建管方在会上下达任务,语气里透着催促。
设计团队一时鸦雀无声。规模这么大的户内站,国内几乎没先例,偏偏时间被压缩到极限。
“年底必须动工!”建管方再度强调。
这意味着,平时至少需要三个月完成的第一阶段施工图周期,如今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那段时间,设计中心几乎成了“灯火通明的车间”。白天画图,晚上改图,凌晨微信群里还在刷屏。“500千伏全户内站设计颗粒度要求高,容不得半点差错。”年轻设计师任然回忆起那段日子,声音依旧有些沙哑。
在压力之下,团队没有崩散,反而拧成了一股绳。“政治觉悟不是喊口号,是在这种时候站出来。”田甜说。
每一个版本方案,都要和业主沟通;每一次参数修改,都要和施工方确认;每一处细节,都要在多方协调中打磨。“再快,也不能牺牲质量。”这是团队内部反复强调的底线。每一次推演,每一个数据,都是对未来电网稳定的承诺。
最终,方案如期完成。更难得的是,外观设计也赢得了认可——建筑外立面融入交直流波形线条,结合重庆的蓝天白云与山水洲城,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十年磨一剑,从一纸蓝图到现实跃动,中梁山500千伏变电站不仅是一座电力工程,更是一颗嵌在重庆主城的“电力心脏”,它作为重庆第二座深入主城核心区的500kV变电站,可有效改善片区220千伏网架。提高主城片区电网送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为远期规划220kV变电站的建设提供并网条件和电源支撑,确保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用户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
“每一根桩、每一条线,都是啃下的‘硬骨头’。”伍妮望向站址方向,眼神里透出难掩的自豪。当电流从这里涌出,山城的千万盏灯火,将与这颗心脏的脉动同频。(何乐、程婧雪、梁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