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方知才疏,见贤思齐,当以自励。为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庙前教育“金课”,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2025年10月14-16日,庙前中心校举行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课堂研讨活动。教师们通过课堂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入新动力。
课堂风采:匠心设计,精彩纷呈
![]()
![]()
![]()
语文:秦田田《zcs》
![]()
![]()
![]()
语文:程 晶《搭船的鸟》
![]()
![]()
![]()
语文:段 萍《桥》
![]()
![]()
![]()
数学:刘晓娟《搭配中的学问》
![]()
![]()
![]()
数学:仝宇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
数学:李明珠《百分数的认识》
![]()
![]()
![]()
英语:薛丽圆《Friends》
![]()
![]()
![]()
英语:尉亚慧《Animals in danger》
![]()
![]()
![]()
道德与法治:杜美丽《我们是未成年人》
![]()
![]()
![]()
科学:王 哲《斜面》
![]()
![]()
![]()
音乐:李晓晓《阿凡提骑驴》
![]()
![]()
![]()
美术:解晓娟《时间告诉我》
![]()
![]()
![]()
体育:王 斌《快速跑技术动作》
本次示范课覆盖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八门学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各自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与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将专业积淀与创新理念深度融合,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堂。
![]()
![]()
教研活动
研讨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
![]()
![]()
聆听示范课堂,无疑是一场知识与艺术交融的盛宴,令人陶醉其中。示范课结束后,各学科教研组随即开展评课研讨活动。授课教师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后反思,随后听课教师们围绕“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环节设计”“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等方面各抒己见,既肯定了课堂中的亮点,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研讨现场氛围热烈,大家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分享中收获经验,真正实现了“一人授课,众人受益”。
智慧讲座:高屋建瓴,赋能成长
如何让一节课“听出门道”“听出收获”?刘秀琴副校长从“听课前、听课中、听课后”三个阶段,和大家分享她的思考与建议:第一阶段:听课前——做好“功课”,带着思考进课堂;第二阶段:听课中 —— 聚焦“五看五想”,看透课堂本质;第三阶段:听课后——做好“消化”,把经验变成能力。
![]()
让每一次听课,都成为教学成长的“进阶课”
--庙前镇中心校示范引领研讨活动专题讲座
刘秀琴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想和大家聚焦一个看似日常,却直接关乎我们教学能力提升的核心话题——如何让“听课”真正发挥价值。这些年,我走进过咱们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课堂,听过不同学科、不同教龄老师的课,越听越深刻地感受到:把“听课”这件事做深、做透,对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比任何培训更鲜活、更实用的成长养分。
之所以今天特意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巡课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部分老师将听课视作“流程任务”——签到落座后全程旁观,课后听课本一合,便再也没有后续思考;还有些老师即便认真听完,也没能把别人的课堂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启发。要知道,咱们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听课指标,中心校、各小学还会定期组织示范课、研讨课,这些不是“任务负担”,而是学校为大家搭建的“学习平台”。如果能带着思考去参与,每一次听课都能成为我们专业成长的“黄金时间”。
那么,如何让一节课“听出门道”“听出收获”?接下来,我想从“听课前、听课中、听课后”三个阶段,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阶段:听课前——做好“功课”,带着思考进课堂
很多老师可能会觉得:“听课还需要准备?拿个本子进教室就行。” 但事实上,听课前的准备越充分,课后的收获就越丰厚。这份“准备”,主要包含两方面:
一是信息储备。听课前,最好先了解这节课的基本情况:授课内容是什么?面向哪个年级的学生(比如学生的认知基础、课堂习惯)?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偏严谨还是偏活泼?如果是听同科目的课,建议提前“预习”授课内容 ,试着在心里搭一搭“自己的教学框架”:如果这节课让我来上,我会设定什么目标、用什么方法、怎么设计互动?带着这样的“预设”去听课,就能更敏锐地发现授课老师的巧思,也能更清晰地对比“两种思路”的优劣。如果是听跨学科的课,即便看不懂具体知识点,也能找到学习的重点:比如其他学科老师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的?如何设计生活化的案例调动学生兴趣?如何与内向的学生互动?这些“跨学科经验”,往往能给我们自己的课堂带来新启发。
二是心态调整。这一点常被忽略,却直接影响听课效果。我发现两类常见的心态偏差:一类是教龄较长的老师,听课时容易带着“挑错”的眼光,总盯着“这处设计不合理”“那个环节有问题”,一节课下来满脑子都是“不足”,却没吸收到任何优点;另一类是年轻老师,总觉得“自己经验不足”,听课时只会机械记笔记,不敢有自己的判断,把“听课”变成了“抄课”。
其实,正确的心态应该是“理性的学习者 + 建设性的思考者”:既要谦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带着独立思考判断“为什么好”“能不能学”,既不因为自己有经验就妄自尊大,也不因为经验少就妄自菲薄。唯有如此,才能从别人的课堂里“取到真经”。
第二阶段:听课中 —— 聚焦“五看五想”,看透课堂本质
听课不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具体要关注什么?我把它总结为“五看五想”,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清晰的观察框架:
1. 看教学目标,想“准不准”
先看授课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再思考:这个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些课的目标看似“高大上”,比如动辄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整节课下来,知识点没落地、学生没掌握,目标成了“空中楼阁”;有些课的目标很朴实,比如“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初读课文,先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感知大意,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却紧扣学情、步步扎实,每个目标都能真正实现。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目标不在“多”、不在“难”,而在“准”—— 准对课标,准对学生,才能让课堂有方向、有实效。
2. 看教学内容,想“顺不顺”
再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思考:内容安排是否有逻辑?环节衔接是否自然?好的课堂,内容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有联系、有递进的整体”。有一节数学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从“超市买东西算总价”的生活问题入手,慢慢引导学生抽象出“小数乘法”的概念,接着通过变式训练帮学生深化理解,最后又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计算家里每月的水电费”——整个过程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像行云流水一样顺畅,学生学得轻松,知识也记得扎实。这种“内容组织的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琢磨。
3. 看教学方法,想“适不适”
然后看授课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思考:这个方法是否适合当下的教学内容?是否匹配学生的特点?同样是“讲授法”,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的老师却能结合案例、故事,把抽象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同样是“小组合作”,有的老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有话说,合作效率很高;有的老师却只是让学生“凑在一起讨论”,最后要么冷场,要么变成“少数人发言、多数人旁观”。
关键不在于“用什么方法”,而在于“方法用得对不对”“老师能不能驾驭”。我们听课时要多问自己:“这个方法为什么在这节课里效果好?如果换成我的学科、我的学生,还能用吗?如果用,我需要做哪些调整?”
4. 看学生参与,想“真不真”
还要重点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考:这种参与是“形式热闹” 还是“实质有效”?有些课堂看着很活跃:学生举手积极、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每次举手的都是那几个“活跃分子”,大部分学生只是“跟着鼓掌、跟着附和”的旁观者;还有的课堂,集体朗读时声音震天,但单独提问时,学生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 这就是“形式化参与”。
我们听课时要透过“热闹的表面”看本质:授课老师是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没有关注到角落里沉默的学生?比如是不是设计了“分层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基础题,让中等生分析思路,让优等生挑战拓展题?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参与才能从“表面热闹”变成“实质有效”。
5. 看课堂评价,想“暖不暖”
最后看老师的课堂评价,思考:这种评价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成长?很多老师的评价习惯停留在“对”“错”“好”“不好”,比如学生回答对了就说“很好”,答错了就说“不对,再想想”——这样的评价太笼统,学生得不到具体的反馈。
前阵子听一节语文课,有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说了“文章写了主人公的一件事”,不够完整。授课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笑着说:“你准确抓住了文章的核心人物,这一点特别好!如果能再结合主人公的动作、语言描写,说说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回答就更全面了。” 这句话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指明了改进方向,学生听完不仅不紧张,还主动补充了回答。这就是“有温度、有引导性的评价”——它不是打击信心的“绊脚石”,而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助推器”。
第三阶段:听课后——做好“消化”,把经验变成能力
很多老师听完课,笔记本一合就结束了,其实“听课后的消化吸收”,才是让听课真正发挥价值的关键。这一步,我建议大家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及时反思。最好在听完课的当天,花10---15分钟梳理一下:这节课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什么?比如老师处理某个课堂突发情况的方式,或者某个让学生“眼睛发亮”的互动设计;反过来,这节课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如果我来上这个环节,会怎么调整?不用写长篇大论,哪怕在听课笔记旁边写几句感悟,比如“这个生活案例可以用在我的课上”“分层提问的设计值得借鉴”,也能帮我们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思考。
第二件事:主动交流。公开课后的研讨,千万别做“沉默的听众”。可以主动和授课老师交流:“您设计那个小组任务时,是怎么考虑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的?”也可以和同事探讨:“我觉得这节课的评价方式很实用,咱们下次备课能不能一起试试?”不同的视角碰撞,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没注意到的细节,也能让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一起进步”。
第三件事:尝试实践。听课学到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觉得好” 的层面,一定要用到自己的课堂里。比如听完数学课,学到了“用生活问题引入概念”的方法,下次上自己的课,就可以试着找一个相关的生活场景——比如讲“百分数”时,用“超市打折”“手机电量”的例子;讲“作文细节描写”时,用“观察同学课间买水”的场景。
实践后还要记得复盘:学生的反应怎么样?这个方法在我的课堂里“好用吗”?如果效果好,就进一步优化细节;如果效果不好,就想想是“学生不适应”还是“我用得不对”,再调整改进。只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里,别人的经验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教学能力。
各位老师,最后想和大家说:听课从来不是“任务指标”,而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它能让我们跳出自己的课堂局限,看见更多教学的可能性;也能让我们在对比、思考中,找准自己的不足。
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能把“听课”当成一件“走心”的事:课前做好准备,带着思考进课堂;课中聚焦“五看五想”,看透课堂本质;课后主动反思、积极实践,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让每一次听课,都成为我们打磨教学水平的“充电站”;最终,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有收获”,也让我们自己在教学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荣誉时刻:喜获殊荣,实力非凡
![]()
![]()
教育之路如永不停歇的逐光之旅,庙前中心校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们始终以精研深耕的匠心践行教育初心。他们既是教学改革的践行者,更是团队发展的领航人——在创新与突破中淬炼课堂艺术,于细微处雕琢教学智慧,以示范引领的姿态辐射带动,鼓励教师们在实践中探索、在交流中成长,共同打造更具活力、更加高效的小学课堂,为庙前教育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夏县庙前镇中心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